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是实现教学过程优化的条件。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人进入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问题少、好、深、广
问题少是指问题要精确、恰当。诸如绝句的讲解,紧扣作者、背景、情景关系来设问,少一些无关紧要的废话。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这首诗,我们的问题是:你们认识苏轼吗?这首诗写了什么地方的风景?选了什么内容来表现?表达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问题好是指恰到好处,能促进思考和拓展思维的问题。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课讲述的是父爱和母爱的方式,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学生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学生就会发现父亲这样严厉也是一种爱。
问题深是指问题能抓住关键。特级教师于永正讲授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课时,抓住文章开头“真好”一词,提出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真好’?好在哪里?”这样的提问,使得课堂教学集中于关键一点,深入下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达到“一课一得”的目的。
问题广意味着思维能得到启迪。教师要善于从教科书中跳出来,在更广阔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领域开展课堂提问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珍珠鸟》一课的拓展可以抓住课文结尾一句“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教师借此提问:“信赖的获得是单方行为还是双方行为?”再由课文指向生活,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教育熏陶,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
2.内容有梯度、有层次
内容有梯度是指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的内容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例如,《掌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一文,教师在板书课题后可以这样设置问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课文中的掌声是给谁的?谁给他(她)掌声?他们为什么要给他(她)掌声?四个问题将课文内容一一带出来了。针对学生不同的层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兼顾不同的群体,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难度,对一般学生可逐步升级难度,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难度。(www.daowen.com)
3.把握好时机
好时机正如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地思考,急于解决而尚未搞通时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地给予指导,以帮助其开启思路,这就是“启”。而“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一定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一种想说又难以表达的矛盾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引导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发”。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这就是教师设问的最佳时机。
4.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教师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既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也不会让学生因问题太难而丧失信心。
5.形式有趣味、有创意
《清平乐·村居》(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最喜小儿无赖”一句中有“无赖”一词,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贬义词,所以可以这样问:“小儿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这样的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寓有启发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使学生理解这里的“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质不好”的意思,而是“顽皮”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