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述式
陈述是指说话人客观全面地按一定的条理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观念、观点。在教学中,陈述是指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客观地叙述教学内容的一种讲授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如讲述故事梗概、生活经验、背景知识、人物关系、学习方法等,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课堂推进、课堂总结等教学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陈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入选了杜甫的《绝句》。这首绝句的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可以用陈述式的语言结合图片进行如下介绍:
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首《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作品。它写于成都草堂,描绘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喜欢称他为“诗圣”,因为他的诗歌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杜甫有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也有很多“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
2.描述式
描述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阐述。在课堂中,描述是指教师用比较生动、鲜明、形象的语言,具体地描摹人物、事件、景物及塑造情境的一种讲授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塑造情境、刻画人物、描绘场景、揣摩细节、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时适合使用这种形式。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审美感受,使学生具体、细微地感知学习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倾听有声有色、描绘性强的语言,这可以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因此,教师亲切的描绘性语言可以给小学生带来很多向往,感动着他们纯洁的心灵。
《爬山虎的脚》(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一篇描写植物爬山虎的散文。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结合图片给学生描述它的特点:
有一种藤类植物,它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这是什么植物呢?下面请大家一同观赏这一面面绿色的墙。大家有发现吗?对,它叫爬山虎,是一株软软的藤,用它可爱的小爪子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密集的绿叶覆盖了建筑物的外墙,就像穿上了绿装。春天,爬山虎长得郁郁葱葱;夏天,爬山虎开黄绿色的小花;秋天,爬山虎的叶子变成橙黄色。一面墙,不同的季节显示出不同的色彩。
3.解释说明式
解释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语文课堂中的解释说明式是教师用简洁严谨的语言解释说明某个事物的概念、现象、事理,或解释词语的含义,或阐释难以理解的问题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释说明式多用于解释字词句的含义、课题的意思、课文中有争议的地方、学生陌生的知识(比如典故)等。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密切联系旧知识,紧扣课文主题。同时,该方式在科学普及类的课文中使用较多。
《小蝌蚪找妈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是一篇科普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就是青蛙的生长过程。学生学习完这则童话故事后,教师可以结合图片或者视频解释青蛙的生长过程。
同学们,青蛙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即两栖动物。它是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青蛙的发育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形态结构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刚孵化出来的蝌蚪,有尾无四肢,用羽状外鳃进行呼吸,随后外鳃消失,长出内鳃,四肢的生长是先长后肢,再长前肢。当蝌蚪发育成幼蛙时,尾巴消失,长全四肢,内鳃消失,形成肺,并用肺呼吸。
4.启发式(www.daowen.com)
启发是指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在课堂中,启发一般指教师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示、启发学生观察、思考,使之主动学习的一种讲授方式。自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人们又赋予这种讲授方式以新的内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对这种讲授方式运用得较为普遍,它常与设问相配合,对于教学中较为复杂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容易理解或知识面较窄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思考的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快速地掌握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学段的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对于一些课文内容的接受光靠阅读是不够的。为了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启发思维,可以多想一些方法,比如利用图片、实物、实景等素材进行教学。
《小马过河》(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匹小马驹第一次承担驮运东西过河这项任务的经过。在小马驹正准备下水过河时,一只小松鼠大惊失色地警告它说,河水很深,会淹死它的。小马驹在踌躇之际遇到了一头老牛,它询问老牛得到的则是完全相反的答案,老牛说河水很浅。课文的难点就是为什么同样的河从不同动物的嘴里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这样做:在黑板上画一条河,将事先准备好的老牛和小松鼠的图画模型依次放到“河水”中,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在同样的水中,老牛和小松鼠进去之后会有不同的结果。
《乌鸦喝水》(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亲自操练一次,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明白乌鸦开始为什么喝不到水,后来又是怎么喝到水的。
5.概括式
概括意为归纳、总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并加以概述,使文章更清晰、简明,让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中,概括是指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重点、难点及其存在认识分散、含糊混淆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的一种讲授方式。概括对促进思维有着很大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小学语文课的一项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概括,包括书面和口语表达,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方法有扩写、缩写、合并归纳、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再归纳、依据文体特点概括等。
(1)扩写。如:将《草船借箭》的四个字课题扩展成一句话,即“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2)缩写。抓住主干来缩简写,如:将“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进行缩写,即“大熊猫吃竹叶”。
(3)合并归纳。《落花生》(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一文,第一段讲的是种花生和收花生,第二段讲的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显然第二段是重点段,一家人一起品尝花生、谈论花生,并借父亲的话以花生喻人。以此为核心,联系文中其他内容,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一家人在后园过花生节,他们一边品尝花生,一边谈论花生的好处,父亲以花生做比喻,告诉我们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提出相应的问题再归纳。《鲁滨逊漂流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一文,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鲁滨逊漂流的原因是什么?他漂流了多少年?他是怎样生存下来的?认真思考然后回答问题,并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5)依据文体特点概括。例如,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特点不同,叙事散文抓住人物、事件、环境三要素,抒情散文抓住情景关系。《观潮》(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省杭州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退后的余波奔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小学语文讲授法还有很多,诸如讲述法、讲解法、讲评法、讲演法、复述法、讲读法、讲练法等。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付出努力、钻研教材、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