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剧烈程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造成一定的灾害。因此,人们相当关心地震,世界各地设立了许多观测站来观测地震,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研究地震的机构。人们以数学方式描述自然现象,希望从中发现一些方法,从而控制自然,也许只是通过预报。
地震强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地震,初看起来似乎很难与对数有什么关联,但用以测量地震强度大小的方法,却把两者联系起来。美国地震学家C.F.里兹特,在1935年设计了一种里氏震级,那是由地震的震中释放出的能量来描述的。里氏震级是释放能量的对数。里氏度数上升1级,地震仪曲线的振幅增大10倍,而地震能量的释放大约增加30倍。例如,一次4级地震是一次3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倍;而一次里氏7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差不多是一次里氏3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3即27000倍。
里氏震级从0到9分为十级。但从理论上讲,它并没有上限。大于4.5级的地震就会造成损害,强烈地震的震级大于7。我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地震是1976年河北省唐山大地震,震级超过里氏8级,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震仪,约于公元2世纪造于我国。这是一个直径约2米的古铜罐,八条头朝着八个方向的龙环绕着罐,它们的口中各含着一个铜球。如果哪里发生地震,这个方向的一条龙口中的球便会落到下面一只蟾蜍的口中,同时仪器便刹住。这样一来,就指示出地震的方向。
精确地刻画地震,更离不开数学。地震可以通过它产生的波来刻画。地震波分为横波、纵波和表面波。
横波——速度每秒5英里,是类似于声波的经向压缩波,它能使岩石在它行进的方向振动。(www.daowen.com)
纵波——速度为每秒3英里,是一种抖颤波,它能使岩石在波行进垂直的方向振动。
表面波——速度为每秒2.5英里,是一种表面的波,它限制在地球的表面,有点像海洋的波浪。
由于以上三种波以不同的速度行进,所以它们各自以不同的间隔和形状出现在地震仪上。横波首先出现,当它渐息的时候纵波随之而来。如果震中的位置很近于地震仪,则纵波将较快到达。由横波和纵波不同的速度,可以确定在地震时间里这些波行进的距离。通过波对不同物质的反射等资料,还能得知地球内部构造的信息。许多地震是发生在地球的外表,而缺少表面波则可确定地震源于地球的深部。
在确定地震中心时,可以用数学中的轨迹交截法。当一次地震发生时,各不同观测站的地震仪记录下了不同类型的波到达的时间,从而测出了地震发生地与观测站点的距离。以各站点为中心,以相应的距离为半径作圆,则地震中心位于所画圆的交点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