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瓷铭文中的字体及其优化

中国古瓷铭文中的字体及其优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乾隆粉彩山石花卉纹笔筒,底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以汉民族为制作与使用主体的中国古代瓷器制造业,其产品上的文字必以汉字为主。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是统治时间最长的民族,汉文字也就成为中国瓷器上铭文的主要文种。带铭文的瓷器据已见资料是东汉最早出现,铭文字体是隶体。中国古代瓷器上汉字铭文的字体,是以隶、真、草、篆为序先后出现的。唐宋以降,楷书是古瓷铭文的主要书写字体。

古瓷铭文字体繁多,就文字种类而言,有汉字、西夏文八思巴文(元文)、满文、波斯文、西洋文、梵文、喇嘛文(藏文)等;就汉字字体而言,有真、草、隶、篆四体,另外,还有变体文字和类文字的符号。

1.铭文字体的演化规律

在题写铭文中采用哪种文字、哪种字体并非是任意的。铭文字体受到时代环境各种条件的影响,其中主要受文字自身演化进程、瓷器用途、工匠工艺水平、统治民族文字和社会心理态势的影响。

乾隆粉彩山石花卉纹笔筒,底红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款

以汉民族为制作与使用主体的中国古代瓷器制造业,其产品上的文字必以汉字为主。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瓷上绝大部分是汉字。汉字在写法上有真、草、隶、篆四体。这四种字体,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汉字的发展主要经历由篆而隶、由隶而真的变化。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时期的通行文字是大篆和小篆。两汉书体以隶为主流。三国、两晋产生了真书,在真书产生的同时,草书也有了一定发展。铭文上的字体和每一时代的流行字体大致相同。我们还可以发现,古瓷题铭所用字体不会早于这种字体流行时期,但后世却可在瓷器上运用社会上早已不流行的字体来题铭。

瓷器的用途直接影响铭文上用哪种文字,用哪种字体。如祭器必须用工楷,而酒具上的字体就可以用洒脱一些的行草。另外,随着民族间关系的密切、国家间交往的增加,销往其他民族和地区的瓷品必须书写销往国的文字,这样就出现了非汉字文字。

工匠的工艺水平对铭文字体及字体的艺术质量有很大影响。刻划而成的胎体铭文由于受工具限制,难以表现汉字的艺术效果。釉彩铭文主要用毛笔书写,较能反映工匠的工艺水平。

明、清两代官窑器,都由一流的工匠甚至书家来题铭,其书体自然精美,并能采用各种字体。一般民窑产品产量大,无法精雕细刻,工匠的工艺水平低,又影响了书写质量。因此大多民窑产品的铭文字体,楷书不工致而草字亦无法度,和官窑器的铭文字体相距甚远。

雍正官窑粉彩桃纹碗,底青花楷体“大清雍正年制”款

统治民族的文字往往决定着当时瓷器上铭文的文字类别。中国历史上汉民族是统治时间最长的民族,汉文字也就成为中国瓷器上铭文的主要文种。在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清两代,瓷器上的铭文或多或少地出现元朝统治民族的八思巴文和清朝统治民族的满文。

汉字的特有的多变的字体和书写方法,使汉字的书写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人们能通过各种字体、笔法的选择运用,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铭文的字体不仅具有传达一定信息的功能,而且能反映人们的喜怒哀乐,已是一种反映社会心理态势的物质表现。

盛唐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唐长沙铜官窑瓷上大量用草书题写诗歌,以抒发当时民众欢欣鼓舞的心理。清代乾隆以后的复古心理,反映在铭文字体上为大量篆字的运用。

这些制约古瓷铭文上所用文字和字体的条件或因素,总是共同地对某一瓷器铭文字体的选择起作用。

2.汉字铭文

以篆为通行字体的商至秦,未见带铭文的瓷器。带铭文的瓷器据已见资料是东汉最早出现,铭文字体是隶体。中国古代瓷器上汉字铭文的字体,是以隶、真、草、篆为序先后出现的。

(1)隶体

隶体产生于秦、汉之际,流行于两汉。东汉“王尊”青瓷壶即以隶书入铭。两晋青瓷铭文的字体还有浓重的隶书笔意。经过长期沉寂以后,明初民窑青花瓷上,又开始用隶体题写单字铭文,如“福”“禄”“寿”等。然明朝铭文上的隶书并不合汉隶规矩,只能说结构上有隶意。明瓷上所见的方笔隶书,则带有更大的装饰成分。清代所谓“古月轩”瓷和其他精瓷,有的用隶体题御制诗。乾隆年间有历朝名瓷上的刻铭,亦见用隶体,从书法来看极精、极工,然多唐人隶书风貌而非真正汉隶。

光绪官窑粉彩花盆“大雅斋”楷款

(2)真(楷)体

楷书流派众多,风貌各异,但在习惯上,将唐代楷书视为楷书正宗。唐宋以降,楷书是古瓷铭文的主要书写字体。

在单色釉瓷上,铭文用刻划和模印两种方法题写。刻划而成的铭文,字体受工具等限制,在结体上是楷书,但用笔上无起迄、提按,犹汉将军印中单刀刻成的“急就章”。在风格上则和唐楷完全不同,更接近于汉、魏摩崖刻石,一方面楷法不精,另一方面倒也灵动有趣。模印的铭文,笔法大抵粗犷有余而细致不够,如北碑中低劣者。

彩瓷上用釉彩以毛笔书写的楷字较为工整。明、清两代民窑和官窑器物的铭文字体优劣差异很大,前者楷中带行以草率为多。除工匠工艺水平影响外,还因商业性生产批量大而无法求精的因素所致。

明代官窑器的楷书,概为唐人面目,各朝书风各异,蔚为大观。官窑器款字有“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的说法。明代官窑年号款中,成化制品的款字颇为突出。前人将其字体概括为:“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明隆庆官窑年号款字全以中锋用笔,挺拔俊秀,字体的釉色浓艳。民窑瓷款的字体水平差别很大,然均为每一朝的书风所左右。晚明民窑青花碗心有“喜”“寿”等楷字,以细线双勾后加填青料。这种字体完全无楷书笔法,主要起一种装饰作用。

清代瓷品上楷书铭文一般还是以官窑器为精。清初康熙制瓷笔筒等器物上,题《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归去来辞》《出师表》《兰亭序》等长篇文章,字体如虞世南、褚遂良,极为精妙。后世因无此善书之手,故仿者很少。从总体上说,清代款字注重端庄凝重,有的笔划横细竖粗如仿宋体,缺少个性与特色。

明清两代瓷器的年号款,有的楷书采用特殊写法。明代宣德和正德两朝的楷书年号款“德”字中间概少一笔。清初康熙末至雍正初楷书年号款“大清康熙年制”和“大清雍正年制”的“清”字概写作“淸”。

(3)草体

草体的特点是:笔势逶迤,左右顾盼,八面出锋,一气呵成。用锐器刻划的胎体铭文无法使用这种字体,釉彩铭文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为以草书题铭提供了可能。和楷书相比,草体的随意性大,规范程度小,在艺术表现上有较大的宽容度,适宜于题写诗句、吉语等属于观赏性内容的铭文。

唐代长沙铜官窑在使用釉下彩的同时,首创了用草体题铭,瓷上所题诗句字体洒脱,隶味极重,大有晋人遗韵。宋、金北方造的瓷枕上题铭常为草字,其精者笔墨酣畅如怀素大草。明初开始,民窑青花瓷碗心或碗底有草书“福”“禄”“寿”等字。有一种洪武年间烧造的青花碗,碗心有一草体“福”字,外壁口沿下四面各有一个同样的草字“福”,合称“五福”,字体颇像孙过庭的《书谱》,以方笔取姿,极为生动。

清乾隆青花烛台,底“乾隆年制”篆体四字款,钱文排列,外双圈

清康熙青花万寿大瓶

一般情况下,帝王年号款均不用草体书写。

(4)篆体

篆体入铭始见南宋。南宋广窑“修身理性”瓷琴,龙池内刻有篆书“维沙陶瓦、制从鸿蒙,鸢飞鱼跃,为歌南风”,凤沼内刻龙篆书“修身理性”四字。

永乐、宣德、弘治、万历四朝,有篆体年号款,为“某某年制”四字。永乐、宣德和万历有用青花毛笔书写的,永乐、宣德、弘治则有刻划而成的暗款。(www.daowen.com)

清代以篆入铭在清初就有。就帝王年号款而言,康熙、雍正二朝楷书为主,篆体偶一见之。乾隆则两者均有而篆多于楷。嘉庆道光同治三朝,篆体为主,楷书偶一见之。光绪、宣统除仿古瓷外,楷多于篆。清代篆体铭文有两种,一种是无边栏,以红釉或蓝釉书写;另一种红釉双线边栏,用红釉书写,俗称“图书款”。同治民窑瓷用篆体双线印戳,以红釉打印,甚为粗陋。清民窑器的篆字年号款,往往不规范。从字形上可以认出是“大清乾隆年制”或“大清嘉庆年制”等字样,但笔划与标准写法有异。

3.非汉字铭文和变体文字铭文

自宋代开始,瓷器上的文字就有以非汉字题写的。宋宁夏褐彩碗上有墨彩西夏文铭出现,以后又出现了用波斯文、满文、藏文、西洋文的题铭。明代的民窑瓷上出现了类文字的符号。

(1)八思巴文

元模印八思巴文窑具,杭州老虎洞窑址出土

八思巴文是蒙古族建立元王朝后于1269年(元至元六年)颁行的官方文字,瓷器上用八思巴文题铭,当在至元六年(1269年)以后。元朝政府曾强令推行八思巴文,但效果甚微,这种文字仅用于官方文书和官方印信上。在元朝所制瓷上,铭文字体仍以汉字为主。浙江龙泉青瓷上有模印的八思巴文出现,烧造地点为龙泉大窑、安仁口岭脚窑、入湾窑和丽水宝定窑等。元代福建德化屈斗宫窑生产的带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的瓷头像上,有八思巴文题铭。元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器和青白釉器上,仅发现有烧成后用墨书写的八思巴文。

明正德瓷上亦见用八思巴文题年号款。

(2)波斯文

明正德波斯文青花大碗

从明代开始至清末,不少中国回族商人到中东地区经商,为波斯与阿拉伯国家的国王和商人处理中国瓷器的订购事务。明景泰彩绘瓷上已用红彩波斯文题铭。明正德年间,以波斯文题铭的瓷器骤增。有一件波斯文“正德年制”款的瓷盘,年号铭文四周以娴熟的波斯文写了一首短诗:

真主的使者告诉我们,

少量的饮食使身体达到休息;

少说话使舌头达到休息;

超脱忧虑之事,使心达到休息;

无罪使灵魂达到休息。

另一件有明正德年号款的青花瓷笔架,长九英寸(约23 cm),笔架中央用波斯文题铭,为“鹅毛管笔休息”的意思。当时阿拉伯地区市场上销售的青花瓷碗和瓷盘,是供给大众使用的,上面用波斯文题写着《古兰经》的经文

清代景德镇窑瓷上亦有用波斯文题铭的例子,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题于花地开光处,二是不见纹饰仅见文字。

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一)

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二)

嘉靖青花花卉纹玉壶春瓶,肩印拉丁文题句

(3)西洋文

明代中期,西方探险家和商人即来中国购买和定制瓷器,其中葡萄牙是较早和中国进行瓷器贸易的国家。葡萄牙商人订货时,对所需瓷器的造型、图案、釉彩、题铭等都提出具体要求,使产品适合欧洲市场的需要。

明正德年间制造的一件装饰有浑天仪图案的青花瓷水壶,写有葡萄牙国王曼诺尔一世(Manuel I 1469~1521)的西洋文姓名。葡萄牙的王后、贵族和航海家也纷纷订制了题有自己名字的中国瓷器。当时还有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商人来中国进行瓷器贸易,从景德镇运送大量的素白胎瓷到广州,在外国商人的直接指导下绘画,并写上西洋文款识。

明万历青花西洋文碗

清初康熙瓷业生产中,致力于仿宋、明名瓷,如宋汝、哥、官、钧窑,明宣德窑、成化窑等。雍正、乾隆以后,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瓷器开始吸收西方国家瓷品的长处,制造出了带有欧洲色彩的瓷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一件在景德镇特制的有盖青花瓷杯,口沿上写着“王国的美德连绵不断,与世长存”的西洋文。这种带有西洋文字的中国瓷器,在西方各国多有珍藏。

(4)变体文字

在明清两代瓷品用的铭文中,有一种变体文字。变体文字或像文字却不可识,或可识却不规范,是瓷匠或窑主的一种商标性质的文字或图案。

清乾隆瑞典海船订制大酒杯

明漳州窑五彩开光忠孝廉节福字大盘

晚明天启崇祯年间民窑青花瓷上的变体篆文款,外有单线或双线方栏,字在可识与不可识之间,形同秦汉私人朱文小玺,雅趣可爱。在明嘉靖、万历后出现于瓷上的窗格式款,有单线方栏或长方栏,内以横、直、斜线条组成图形,犹如中国旧式房屋之窗格,完全不可识。考其渊源,亦为变体文字,仅变体程度更为加剧而已。

清乾隆以后流行篆文印章式款,在民窑产品中普遍使用变体篆文铭,内容大抵是帝王年号。

清初康熙、雍正两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上有图形款,虽非文字,但为文字之异化,似为各窑商标。康熙瓷上图形长约1毫米,雍正瓷上图形长约2毫米,图形内容各异,但均以直线图和弧线组成。有的图中藏有“卐”字、“寿”字和星状图等。

明清以来,景德镇一直保持着“瓷都”的地位,景德镇窑的产品在造型、装饰、釉彩、铭文各方面,都对同时期的我国其他窑厂产品发生重大影响。或者说,各地的中小窑厂在物质条件、技术水平许可的范围内,产品均在不同程度上追求一种“景德镇”风格。这些中小窑厂产品的铭文的内容和字体,和景德镇的产品有雷同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