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瓷铭文的优化题写方法

中国古瓷铭文的优化题写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铭文题写方法随着瓷器烧造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而不断地发展着。铭文的题写方法和装饰手段是一致的。唐以后,单色釉瓷和彩瓷并驾齐驱,这两种铭文题写方法同时存在。清青花红彩万字福寿纹缸刻划铭文刻划是铭文题写的最初形式。模印铭文唐以后,随着瓷业生产的繁荣、产量的增加和铭文的大量使用,刻划铭文已无法适应需要。

中国古瓷铭文的优化题写方法

铭文题写方法随着瓷器烧造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而不断地发展着。

康熙民窑青花龙纹盘,底“玩玉”二字

我国瓷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从单色釉瓷到釉上或釉下彩瓷两个阶段。从商代中期原始青瓷出现到唐代,各处窑场均生产以铁为呈色剂的青瓷。唐、五代白釉瓷成熟,并创造了“南青北白”的瓷业生产的局面。唐、五代、宋虽然有唐长沙官窑的釉下彩,宋磁州窑、登封窑的白地黑彩出现,但仍然以单色釉瓷为主。元代开始生产而明、清两代盛行的白地青花瓷和其他彩瓷,成为明以来瓷业生产的主流。

一般来说,瓷器的装饰手段直接取决于瓷器的釉的特点。单色釉瓷只能用刻划、模印、堆贴、雕塑的装饰手段,即以胎体为装饰主体。彩釉瓷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以用彩釉绘画来进行装饰,即以釉为装饰主体。

铭文的题写方法和装饰手段是一致的。在单色釉瓷器上,铭文采用在胎体上刻划、模印、堆贴的题写方法,我们称之为胎体铭文;在彩釉瓷器上,铭文用毛笔或其他工具以彩釉题写于釉下或釉上,我们称之为釉彩铭文。

胎体铭文出现于东汉青瓷上,釉彩铭文初见于唐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瓷。唐以后,单色釉瓷和彩瓷并驾齐驱,这两种铭文题写方法同时存在。

1.胎体铭文

单色釉瓷的铭文所采用的题写方法无非是刻划和模印两大类。这两种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胎体的制造工艺和铭文内容。

清青花红彩万字福寿纹缸

(1)刻划铭文

刻划是铭文题写的最初形式。其工艺过程是“制胎——刻铭——上釉——烧制”,或“制胎——刻铭——烧制”。东汉“王尊”铭青瓷壶,其铭文是已发现的最早刻划铭文。两晋青瓷谷仓,有以刻划方法铭写的纪年文字,如“元康元年八月□日会稽上虞”。唐五代的白釉瓷碗上,有“官”和“新官”的划铭。宋定窑白釉瓷上有“尚药局”等刻划文字。元龙泉窑青瓷用刻划方法题写匠工姓氏。明永乐官窑瓷器有“永乐年制”篆体刻铭。清代砂底瓷器亦以刻划方法题铭,如清光绪大红玻璃釉瓷瓶,砂底阴刻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

东汉熹平五年(176年)刘元台七角陶质买地劵,文字刻划填朱

清康熙至民国初年烧造的加铁骨泥饰哥釉、汝釉、豆青釉青花瓶,底面中心贴一块一寸见方的铁骨泥,上刻划“成化年制”四楷字,也是胎体铭文的一种。

金定窑白釉碗,外壁刻乾隆御制诗

清宫有不少传世宋、元瓷器,精品往往刻上文字,其中有内宫殿名如“养心殿”“景阳宫”等,还有大量乾隆御制诗。这些文字一般由内宫玉作匠碾成,有楷书和隶书两种字体。在诗后刻有印章如“古香”“朗润”等。这些烧成后刻的题铭和由制瓷者刻的铭文显然不一样。这种铭文刻于底面釉上或剥去釉刻于胎上。在外观上,烧成后刻的铭文和在制胎中刻划的铭文有区别,后者字口外沿隆起,大多字外有一层釉。

刻划铭文从其内容来看有纪年铭文、纪事铭文(如“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记之耳”铭)、器物价格、墓志等。

两晋刻划铭文的字体在隶楷之间,为当时的流行字体的反映。唐、宋字体为楷书。明代瓷器上以刻划方法题写的铭文以帝王年号为多。就帝王年号而言,有篆书和楷书两种,如明弘治黄釉绿彩双龙戏珠纹高足碗,碗内外壁均施黄釉,釉色娇嫩,碗心刻“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上填绿彩。明正德素三彩海水蟾纹洗,口沿下有阴刻“正德年制”四楷字,外划双线长方框,上施黄釉。

刻划铭文有阴文、阳文两种,在历朝瓷器上刻划的铭文大多数是阴文(铭文凹进),亦有少数为阳文(铭文凸出)。明宣德仿宋钧窑玫瑰紫弦纹三足炉,口沿有“大明宣德年制”六楷字,横款,字雕刻凸起。

(2)模印铭文

唐以后,随着瓷业生产的繁荣、产量的增加和铭文的大量使用,刻划铭文已无法适应需要。宋开始出现模印的铭文,这种铭文是用事先刻就的字模在胎体未干时打印上去,有阴文、阳文两种。(www.daowen.com)

民国粉彩三星像,底“福建会馆徐德全造”印款

有的模印铭文同装饰纹样刻在一起。例如金代承安五年(1200年)的三彩莲池水禽纹枕,枕侧模印一鹿,鹿上方有以同模印制的“福”字。大多数模印铭文仅文字而已。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盒盖上往往印有作坊名号或匠工姓氏,如“段家合子记”“蔡家合子记”“朱”“徐”“汪”等。元龙泉窑青瓷上则印有“天”“元”等字,有的还印有八思巴文(元文)。明代开始已很少用模印的方法在瓷上题写铭文。明嘉靖制霁青瓷香铲,柄上有模印的“大明嘉靖年制”六个阳文楷字,可以说是比较特殊的例子。模印铭文一般字数较少,内容为吉祥语或商标。由于用这种方法题写的铭文迅速、规范,因而适应了瓷器的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的需要。

刻划和模印的铭文上施与底面同色的釉,亦有个别的施与底色不一样的釉彩。明嘉靖黄绿彩云龙寿字碟,娇黄釉底,花纹加填绿彩,口沿加饰绿线,底刻有“大明嘉靖年制”六楷书款,款字加填绿彩。

元卵白釉梅瓶,肩铁彩“内府”二字

2.釉彩铭文

釉彩铭文的出现是以瓷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釉彩的使用为前提的。也就是说,铭文的釉色和底面釉色必须不同。釉彩铭文按铭文釉彩和底面釉彩的上下位置不同,可分为釉下彩铭文和釉上彩铭文。

(1)釉下彩铭文

采用的是“制胎——题铭——上釉——烧制”的工艺流程。唐长沙铜官窑在我国瓷器史上第一次普遍采用了釉下加彩的装饰方法,也是第一次用釉下彩题铭。宋代磁州窑的白地黑彩瓷更广泛地使用了釉下彩题铭的方法。釉下彩铭文主要用钴料、铜料和铁料三种呈色剂,分别呈蓝色、红色和褐色。元、明、清三代以青花瓷为瓷业生产主流,同时多见题铭。釉里红瓷装饰方法完全和青花瓷相同,因此也有用铜料的釉里红铭文,然极稀少。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发现过釉里红文字的诗文碟。清康熙青花笔海,有釉里红“熙朝传古”铭四字,篆体,铭文外有单线方栏。用铁料题铭在不同条件下呈棕、棕黑和棕褐色,宋、金磁州窑广泛使用。

(2)釉上彩铭文

宋磁州窑已有釉上红绿彩瓷出现。明代初期的釉上红彩已很成熟,其代表作品为洪武官窑白釉红彩云龙盘。宣德时出现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成化则有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映成趣的成化斗彩,嘉靖万历更有了单纯的釉上五彩。这些为釉上彩铭文的出现,奠定了工艺基础。

釉上彩铭文按其釉色分,有墨彩、红彩、珐琅彩等。

清康熙官窑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底“康熙御制”珐琅彩楷款

釉上红彩——现在能见到的朱红彩年号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典型器如釉里红白泽(神兽)贯耳壶,在《伦敦艺展图说》上有著录,因字体与常见宣德年号款不同,也有人认为似后人所加。

明代自正德年间起广泛使用釉上红彩铭文,如正德官窑朱红灵芝盘,底有朱红书“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外加双圈。同期正德官窑抹红波斯文盘,盘为白釉,波斯文用朱红书,盘心文为“始终吉凶”四字,外壁用波斯文体书诗一首,文曰,“满腹皆文章,玑珠宝库藏,敌人不用问,朋友来沾光。”

清代自乾隆起,更多使用釉上红彩铭文,且多篆字,文字排列如印章,俗称“图书款”。清末光绪、宣统的官窑瓷上也有釉上红彩楷书款,款字为“大清光绪年制”和“大清宣统年制”,均六字双行。

珐琅彩——清自康熙末至嘉庆初,宫廷选用景德镇白胎瓷和宜兴紫砂,由内宫名匠用珐琅彩釉绘图案后再烧制,称珐琅彩,俗称“古月轩”。珐琅彩瓷上铭文以同样釉料写成,因釉料高出底面,又称堆料款。珐琅彩款的颜色有蓝、紫、红、天青、湖水等,雍正、乾隆、嘉庆朝仅见蓝色。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瓶,珐琅彩题句

珐琅彩瓷上的帝王年号款以四字为多,六字(加“大清”二字)的少见。四字的有“某某年制”和“某朝御制”两种。康熙制品铭文为楷书,笔法端正。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的珐琅彩款,字体以铁线篆为主。珐琅彩款的款字还有一些堂名、斋名款,如“宁静斋”“宁晋斋”“宝啬斋”等。珐琅彩瓷上有珐琅彩胭脂水印,常见的有“金成”“旭映”“佳丽”“先春”等。因为,珐琅彩俗称“古月轩”,所以有人误以为“金成”“旭映”是“古月轩”画师名。实际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珐琅彩在题诗的引首和句后,都有朱文或白文闲章,这些印章和图画相配合。例如图画有黄、红色秋花的都用“金成”或“旭映”印章;凡画竹的都用“彬然”或“君子”章;画山水者,则用“山高”或“水长”章。

据有些资料说,乾隆时苏州人胡学周自号“古月轩”,设一小窑烧制瓷瓶、烟壶等,均极精美。乾隆南巡见之十分喜爱,因携胡至京管御窑,仍用“古月轩”名。然这一资料未经证实。道光时有题“古月轩”三字的粉彩瓮,但未见珐琅彩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