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醉翁为何如此在乎水的转变

醉翁为何如此在乎水的转变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这“泉香而酒洌”是采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醉翁之意在乎水”。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乎”山的?

醉翁为何如此在乎水的转变

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 陈东生

生:老师,应该是“泉洌而酒香”才对,作者为什么要写成“泉香而酒洌”?

师: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谈谈看法。

(生默然无语)

师:提醒大家回忆学过的古诗中写酒的诗句,想象一下古时的酒。

(生讨论列举,师选择“莫笑农家腊酒浑”“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浊酒一杯家万里”等板书)

生(大悟似的):过去可能因为酿酒技术的缘故,酒大多是浑浊的,而用酿泉的水造的酒,竟然是清澈的。

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泉水清澈。

师:聪明!香,可谓酒的共同特点,不足为道;而用酿泉的水造的酒竟然是清澈的,这就不得不令作者——

生:对酒感到惊喜万分。

师:这不就成了“醉翁之意在乎酒”吗?

生:“醉翁之意在乎水”,突出了对酿泉的喜爱之情。

师:很好。那能理解“泉香”了吧?

生:是不是可以这样讲,清澈也是泉水的共同特点,不值得夸耀,而“泉香”就很独特,就很值得“在乎”了。

师:泉水怎么会“香”呢?“野芳发而幽香”好理解——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气,这是可以嗅到的,难道酿泉也能散发香味,是“香水”?

生:这个“香”是香甜的“香”吧?

师:哦,香甜是口感,这就对了。可见这“泉香而酒洌”是采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醉翁之意在乎水”。不过,得辨析一下,课文中的“在乎”和我们现在说的“在乎”一样吗?

生:不一样,文中是“在于”的意思,现在是“在意”的意思。

师:还要注意这个“乎”,在古文中的位置不同,意思也不一样,在句末一般是——

生:表示语气,像“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对,是语气助词。而在句中,多是介词,如“颓然乎其间者”。(www.daowen.com)

生:相当“于”字。

师:好,我们就借欧阳修的“在乎”一用,继续讨论醉翁是怎样“在乎”水的?

生:老师,我觉得“泉香而酒洌”除了你说的直接与间接结合,还有味觉和视觉的结合。

师:的确,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感官写水,突出了他“在乎”水、喜爱水的“意”。

生:“溪深而鱼肥”,小溪因为小,大多是浅浅的,可是酿泉却深深的。因为深,鱼儿又大又肥。这是从视觉写,流露出作者的惊喜之情。

生:这也是直接和间接相结合,通过写鱼儿的肥美,突出溪深。

师:尽管溪深,但清澈见底,肥美的鱼儿畅游其中,这幅画面你是否似曾相识?

生:在《与朱元思书》中见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生:《小石潭记》也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

师:是的,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临溪而渔,看到“溪深而鱼肥”,心里该是多么快乐。

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是听觉和视觉相结合,其中的“潺潺”,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由此,我想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生:“泻”字写出了酿泉的气势,我想到了《三峡》中的“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师:你们的联想能力真强!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先听觉后视觉吗?

生:一定是先听到潺潺的水声,然后寻找到酿泉的。

师:这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生:我想,作者的目的是让潺潺的水声吸引我们阅读,发现酿泉,进而发现醉翁亭。

师:有一种写人的方法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像鲁迅在《故乡》里写杨二嫂就是这样,这里可以说是“未见酿泉,先闻其声”,这就突出了它的灵异,也足以说明作者为什么如此“在乎”它,并陶醉其中了。

生:在这样的两座青山之间,一道白练似的泉水一泻而出,我觉得这里还用了映衬的写法。

师:你的想象让我想到了你们学过的一句古诗,“一水护田将绿绕”的下一句——

生:“两山排闼送青来。”

师:不过得改一下,“两山排闼送水来”,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挂瀑水。青山衬白水,美极了!当然,作者“在乎”的不仅是水,还有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灵水奇山也往往相伴而生,相映成趣。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在乎”山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深入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