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寻找桃源村的旅程:疑迷与预感

寻找桃源村的旅程:疑迷与预感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村外的人在有标记的情况下,花了很多时间竟然还是没有找到桃源村,这就不聪明了。它其实表明了桃源村的人早就有预感渔人可能会说出去,所以他们早有防备的。渔人在桃源村待了一段时间,已充分感受到那里的美好,就想到那里长期居住。

寻找桃源村的旅程:疑迷与预感

江西南丰二中 付胜芳

梳理完课文第4、第5段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渔人带着人去寻找桃源村,为什么找不到呢?

生:找不到桃源村是因为我们桃源村外的人很蠢。

师:有什么依据吗?

生:课文中说渔人“说如此”,渔人把自己在桃源村的经历详细地讲给太守听,太守也一定会被打动的,也非常向往桃源村,所以就会派人一起去找。我想,他派去寻找的人肯定是很多的。可没找到,这不就说明了这些人很蠢吗?

师:你说太守非常向往桃源村,又有什么依据呢?

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即”是“立即、马上”的意思,说明太守寻找桃源村的心情是很急切的。

生:我要说的另一个依据是,渔人“处处志之”,在路上还做了许多标记。可是村外的人在有标记的情况下,花了很多时间竟然还是没有找到桃源村,这就不聪明了。

师:何以见得花的时间很多?

生:“遂迷,不复得路”,“遂”字是“终于”的意思,是说这件事很难完成,做的过程也是较长的。

师:找的人多,花的时间又长,况且还做了标记。那么,渔人做的标记哪去了呢?怎么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生:老师,我看渔人做的标记有可能被桃源村的人破坏掉了。“不足为外人道也”就是依据。它其实表明了桃源村的人早就有预感渔人可能会说出去,所以他们早有防备的。

生:应该是当渔人走出桃源村后,村里就派人偷偷地跟在他后面,监视着渔人的一举一动。他们发现渔人一路上在做标记,便毫不犹豫地把那些标记给除掉了。而渔人一点都没有发现。

师:照你这样说,桃源村外的人还不讲信用咯。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生:我同意。村人曾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我也相信当时渔人是答应的。可走出来后,渔人却出尔反尔。这难道是讲信用之人所为吗?

师:那么是什么心态促使渔人做出不守信用之举呢?大家想想。(www.daowen.com)

生:是贪婪之心造成的。渔人在桃源村待了一段时间,已充分感受到那里的美好,就想到那里长期居住。所以走出桃源村后,就急着去太守那告密。他想,说不定因自己告密有功,太守还会委任他担任桃源村的村主任。那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

生:桃源村找不到的根本原因,我看不是那些人愚蠢,而是他们心术不正、品行不端,不是不讲信用,就是贪得无厌。

师:换句话说,只有心清如水、心无杂念的人才可以找到桃源村的。

生:老师,南阳刘子骥是“高尚士也”,那为什么这位品德高尚的太守也找不到呢?

师:是呀,为什么他也找不到桃源村呢?桃源村到底哪去了?

生:桃源村根本不存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这个社会太完美了,这样的社会就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生:既然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根本不存在,那陶渊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去描述呢?

生:桃源村这个与当时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社会,是作者与当时的老百姓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生:凭什么就说,陶渊明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呢?

师:作者陶渊明年轻时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东晋时期极端腐败,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公正廉明,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最后他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职位,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社会现实令他不满,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美好社会,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生活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师:桃源村到底去哪儿了?它真的消失了吗?如果它没有消失,它会在哪儿呢?想想看。

生:桃源村并没有消失,它在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中,在文人墨客的美文佳作里。

生:桃源村并没有消失,它在人们人生奋斗的梦想中。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