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利用《桃花源记》设计趣味谜语

如何利用《桃花源记》设计趣味谜语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苏苏州市立达中学蒋祖霞《桃花源记》文句简明,语多双关,教师可以根据文句设计谜语,引导学生感知语句,进而步入文本,咀嚼真意。听到要猜谜语,学生兴致很高。一学生很快说出谜底,并作解释,“英,就是花,花谢就是花落,落花自然就是落英。”然后梳理出文章中表示“都”的几个意义相关的词。还说了“大举伐木”“坐观垂钓者”“偶然行到玄都观”,学生找到了谜底“林尽水源”和“见渔人”。

如何利用《桃花源记》设计趣味谜语

江苏苏州市立达中学 蒋祖霞

桃花源记》文句简明,语多双关,教师可以根据文句设计谜语,引导学生感知语句,进而步入文本,咀嚼真意。

“刚才我们一起通读了全文,现在请根据我出示的谜面,从文中寻找相关语句,当成谜底。”听到要猜谜语,学生兴致很高。

“第一题,谜面是‘花谢花飞飞满天’,谜底四个字。”

“落英缤纷。”一学生很快说出谜底,并作解释,“英,就是花,花谢就是花落,落花自然就是落英。”

我说:“是的,我们常用‘含英咀华’来比喻品味诗文中所包含的精华。这里的‘英’就是‘花’。再听题,谜面是‘洋装西服’,谜底八个字。”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几个学生异口同声。

“为什么?”

“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部像外国人,这不就是洋装西服?”

我说:“照此理解,武陵渔人的衣着与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肯定不一样了,是吗?”

大家讨论。

一小组代表回答:“我们认为‘外人’不是指‘外国人’,武陵渔人的衣着与桃花源中人的衣着是一样的。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些中国式的农村风景,‘设酒杀鸡作食’的款待都是普通农家的特点,他们的穿着也不应该是外国人那样的特异样子。书下注释也很清楚,‘外人’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人’,所以,我们认为,桃花源中人的衣着与武陵渔人的衣着是一样的。”

另一小组代表反驳:“请注意陶渊明的叙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原来他们的祖先是作为难民,躲避秦时战乱而进入桃花源的,因为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桃花源中人们穿的仍然是秦时服饰。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是东晋人,武陵人穿的是东晋时的衣服。也正因为此,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不是‘惊’,是‘大惊’,为什么?太奇怪了,这个人的衣着与他们相差了快六个世纪,不惊讶才怪。”

又一小组代表发言:“我们也认同‘外人’是‘另一个世界的人’的观点。六百年了,‘食’‘住’可以是中国式的农村场景,但不能据此判定‘穿’也没有变化。刚才老师介绍的《桃花源诗》中也有一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就是说衣服‘没有新的样式’,说明桃花源中人的衣服与外界是不一样的。”(www.daowen.com)

大家看《桃花源诗》,果然。

“其实,关于‘外人’的争论学术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个人感觉服饰应该是不同的,‘外人’是‘另一个世界的人’。当然,与结论相比,我觉得这个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略作总结。“在你们争论‘外人’的时候,我想到一个谜面:小姑居处本无郎。请打一个五字谜底。”

满座寂然。

“不要提醒,让我们想。”看到我作解释状,有学生急了。

“郎者汉也,无郎就是无汉,‘乃不知有汉’啊,对不对?”一机灵鬼拍桌大嚷。

“是的,课文中的‘汉’是汉朝之汉,这里我们可以谐音理解为男子汉的汉。太对了。”众人向他投以敬佩的目光。

“老师,这个制谜我也会。我这里也有两个谜面:一个谜面是‘女儿国’……”

“哈哈,不就是刚才的‘乃不知有汉’?”说谜面的学生话还没有说完,有学生就开始抢答,教室里笑声一片。

“还有还有,谜面‘家丑’,谜底是什么?”

邻座答:“家丑不可外扬,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应该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接着我推出剩下的几个谜面:“记者招待会”,谜底是四个字。学生回答出“咸来问讯”。然后梳理出文章中表示“都”的几个意义相关的词。

还说了“大举伐木”“坐观垂钓者”“偶然行到玄都观”,学生找到了谜底“林尽水源”和“见渔人”。“偶然行到玄都观”,我提示刘禹锡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句,学生于是“豁然开朗”——“忽逢桃花林”。

好的课堂导入应该就是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异”——“复前行”——“欲穷其林”,需要激发学生的心理期待和探究动机,这样的教学才有意思。这一段教学,师生交流非常愉快,下笔成文,恍如昨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