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顿与不顿:表达景物与情感的妙用》

《顿与不顿:表达景物与情感的妙用》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像“天与云与山与水”不顿,是为了表达大雪三日天地浑然一体的壮观与和谐,同样,“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顿,也是为了表达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下面我们来朗读下文,试着在“不顿”处顿开,在“顿”处不顿,进一步体会“顿与不顿”的妙用。

《顿与不顿:表达景物与情感的妙用》

山东烟台市开发区三中 陈淑君

师:同学们,如果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三个“与”字去掉,就变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表达效果如何?请大家比读一下。

生:“与”是连词,就把这“天云山水”连在一起了。

生:我认为顿号也可以有这种连在一起的感觉。

生:顿号就多多少少有停顿了,而“与”让眼前的事物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师:这样有一种无缝对接的感觉,是吗?

生:而且三个“与”字,给人以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感觉,而顿号就好像是有明显的界限。

生:加顿号,仿佛成了四幅各自独立的画面。

师:这样也就破坏了苍茫迷蒙的整体美,表现不出磅礴浩渺的气势。大家再读读,从语感上来品味一下。

学生读。感觉读起来原句语气连贯,有一种音韵美。而改句读起来一顿一顿地,显得生硬。此时,我又问学生:“能不能用‘云’字开头呢?”讨论又继续了。

生:原句强调“天”,“天”就是大自然,有一种赞叹大自然与万物和谐之美的意味。

师: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和谐之美呢?

生:“天”可重读,“与云与山与水”稍微加快语速连读。

师:来,我们把这种音韵之美、和谐之美读出来。(生读)

师:既然“与”不可或缺,那改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可以吗?

生:“与”字表示并列,再用顿号显得多余。

师:那下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与”字前为什么要加顿号呢?我们把“与”前的顿号去掉,对比读一读。

生:这个句子太长,用顿号表示短暂的停顿,如果去掉顿号,读起来会感觉憋气。

生:顿号表示湖心亭与“余舟”之间存在距离,作者正划船前去。去掉顿号,好像船靠上湖心亭了。

师:哦,为了不憋气,并且显示湖心亭与“余舟”的距离。那把“与”字去掉好吗?

(教室安静,学生轻读)

生:我觉得保留“与”字语意更连贯。

生:这个“与”字似乎有想与长堤、湖心亭等融为一体的味道。(www.daowen.com)

生:怎么会融为一体呢?

生:这……还是请老师来说吧。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这“与”既是连词,又暗含着作者要和苍茫天地、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思想,另外,前写静,后写动,用“与”表示泾渭分明。

生:老师,什么时候该用顿号,什么时候可不用顿号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像“天与云与山与水”不顿,是为了表达大雪三日天地浑然一体的壮观与和谐,同样,“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顿,也是为了表达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大家将这三个顿号联系起来品读一下。

……

生:顿号应该有强调作用,强调“一痕”,突出雪中西湖景物的模糊;强调“一点”,突出亭子在湖中的小巧;强调“一芥”“两三粒”,则突出船与人的渺小。

生:是用雪中事物的模糊与渺小反衬雪大。

生:衬托雪夜西湖视野的开阔,天地的广阔。

我又试着引领学生从句子包含的感情去思考。

生:我从顿号中读出了作者独立雪中的冰冷。

生:顿号似乎是作者在雪中悲叹,悲叹自己的卑微渺小。

师:看来,后一句用顿号与前一句不用顿号一样,都是缘于看雪时的感情。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读出天地一体的壮观,读出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那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深沉感慨和冰冷心绪。(生读)

师:说明一下,“顿”不仅限于顿号,也包含逗号、句号等停顿在内。下面我们来朗读下文,试着在“不顿”处顿开,在“顿”处不顿,进一步体会“顿与不顿”的妙用。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可以理解为“一童子烧酒,炉上酒正沸”,如果写作“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就不恰当,酒可以“沸”,炉火怎么能“沸”?

师:这句话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读起来连贯流畅,也可以想象作者雪夜遇知己的喜悦。

生:用顿号顿开,好像只是记叙所见,心中波澜不惊;不顿,似乎感到作者眼睛一亮,喜上眉梢。

师:一见如故。不仅酒沸了,炉“沸”了,雪夜里那颗冰冷的心也顿时“沸”了,这叫通感。不顿,意味无穷啊。

生:“见余,大喜曰”之间不用逗号也可以表明亭中二人对作者一见如故。为什么要“顿”呢?

教学因这顿号渐入佳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