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比较还原:体验快乐的独特方式

比较还原:体验快乐的独特方式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我运用比较法和还原法展开教学。这句话意思是“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啊”,这是他意外发现的,所以这是一种意外的快乐。“相与”是指苏轼和张怀民一起。让我们放慢语速,静下心来,投入进去,一起朗读体会苏轼蕴含在这八十五字中的快乐与欣喜!

比较还原:体验快乐的独特方式

山东淄博高青实验中学 段岩霞

《记承天寺夜游》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苏轼微妙波折的快乐,这种快乐极其隐秘,仅凭单纯的分析很难心领神会。对此,我运用比较法和还原法展开教学。

生:我在“盖竹柏影也”一句中读出了作者的快乐。这句话意思是“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啊”,这是他意外发现的,所以这是一种意外的快乐。

师:我们都来看这个句子,老师把它做了一些改动,大家出声读读,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

(PPT显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生:把“盖”换成“是”后,作者发现是竹柏树影子时的惊喜没有了。

生:改动后补出了“月色”,句子却变平淡了;而原句则给我们留下了猜想的余地。

生:他以为庭下是积水,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月色,水中纵横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师:再请大家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这种情感波澜补出来。

(PPT显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横,(喔?)盖竹柏影也。

师:我听到你跟她补得好像不太一样,请你来说一下。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啊!)水中藻、荇交横,(噫!)盖竹柏影也。

师:你刚才不是这样说的,你刚才说庭下如积水空明,(咦——?)水中藻、荇交横——

生:(噢——!)盖竹柏影也。

师:(笑)唤醒了你刚才的记忆!不着语气词却能以特殊的句式和一个“盖”字尽显情感的起伏与波折,这就是苏轼行文的巧妙之处以及文言的雅洁、含蓄之美。我们也通过补语气词的方式体验了苏轼那一瞬间的情感波澜:疑惑——恍然大悟——欣喜。请大家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思考:是什么样的月色引发了作者的错觉呢?

(生读,思考)

生:空明的月色,像水一样澄澈的月色。

生:皎洁、明亮的月色,以至于让作者把竹柏树的影子当成了水中的藻荇。

师:竹柏影之黑更衬月色之空明,这种写法非常妙。谁能朗读原文,再现这空明的意境和这种恍然大悟的惊喜。

(生读得声情并茂,大家鼓掌)

生:我在“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读出了苏轼的快乐。“相与”是指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天已经很晚了,他们依然在庭院中散步,所以我体会出他们当时非常轻松愉悦!

师:这里的“步”能不能换成“行”或“走”?

生:不行,因为“步”是散步,“行”是走的意思,“走”是跑,太着急了,换了就表现不出他们的悠闲了。(www.daowen.com)

师:文章前面有一句“念无与为乐者”,那这里有没有写他们如何交谈取乐呢?

生:(生齐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不写他们如何交谈取乐,而只写他们“相与步于中庭”?

生:我觉得不写更能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师:你感觉这是一种“留白”。可是,作者赏月为什么要去寻张怀民?

生:因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黄州,他们经历相同。

师:仅止于此吗?我们来看一则资料。

(PPT显示)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迁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生:他们都被贬黄州,但都不为此忧愁,心胸坦然。

生:他们都喜欢游山玩水,是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身世相同,而且志趣相投,可以说张怀民是苏轼的知己

明月相邀,知己相伴,人生一大乐事也!那苏轼寻张怀民的结果呢?

生:“怀民亦未寝”,怀民也没有睡觉,“亦”字写出了苏轼的兴奋。

师:如果怀民睡觉了呢?

生:作者会非常失望,非常扫兴!

师:一个“亦”字里有多少快乐与惊喜啊!这么巧,这么好!如果让你读这一句,你会怎么读?

(一生读,一字一顿;众生笑)

师:大家的笑声说明这一句不应该这么读。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稍快一点,突出一下“亦”字。

师:稍微加速,微笑着,把内心的惊喜流露出来。请你读!

生:(微笑,欣喜地读)怀民亦未寝。

师:读得太好了!老师和你合作。我读“怀民亦未寝”,你读“相与步于中庭”,看我们有没有默契?

(师生默契对读)

师:知己相逢,不需过多交谈,相视一笑更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们放慢语速,静下心来,投入进去,一起朗读体会苏轼蕴含在这八十五字中的快乐与欣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