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欣赏及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提升欣赏及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宜春市水江中学李飞鹏师:学了《苏州园林》,我们可以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呢?不过,仅仅会欣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把遇到的美的景物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那么,我们可以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提升欣赏及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江西宜春市水江中学 李飞鹏

师:学了《苏州园林》,我们可以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呢?

生:我觉得可以从色彩来看。

师:此话怎讲?

生:我认为园林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这样才好看。如果苏州园林也像北京故宫那样使用红、黄两色,一定会给人一种很别扭的感觉。

师:有道理,北京故宫使用彩绘,主要是要突出皇权的庄重与威严,而苏州园林使用广漆主要是为了给人一种恬静淡雅的舒适感。大家还有没有发现苏州园林中其他的色彩呢?

生:第5段提到“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我从这里读出了美的园林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还有,一座美的园林应该在每个季节都让人感受到活力。

师:确实,园林里面不同花期和颜色的植物也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大家还能从其他角度谈谈吗?

生:我们还要看园林中的建筑物。

师:那你认为园林中的建筑物应该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园林中的建筑物应当不要对称,不要像故宫那样整齐划一,应该是错落有致的。

师:“对称”难道不美吗?

生:“对称”也很美,只是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而园林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园林的建筑物不要对称,要有一种自然的感觉。

师:这是文中提到的“图案画”和“美术画”的区别。

生:一座好的园林还要有个性,不要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旅游景点一样,有很多雷同的东西。

师:那你能说说苏州园林的个性体现在哪里吗?

生:文中第4段说“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我从这里看出苏州园林还是很讲究个性的。

生:老师,我有补充,大家请看第8段,“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我们现在很多旅游景点的东西粗制滥造,而且千篇一律,毫无美感,而苏州园林连门和窗都做得这么精致,这不就是它的个性吗?

师:不错,没想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鉴赏园林的方法。不过,仅仅会欣赏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把遇到的美的景物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这篇文章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那么,我们可以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

生: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估计他先列了提纲,把总特点写出来,然后写大的方面,再写小的方面。

师:你的意思是,作者先想好了自己要写的内容,然后把主要内容分条概括出来,最后再围绕这些中心句进行创作,对吗?

生:嗯,我平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会采用这个方法,这样写下去自己心里更有数,而且写出来的文章条理也很清晰。(www.daowen.com)

师:好,我们姑且称之为“列提纲法”。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学习作者这种“由总到分”的写法,先总说,再分说。

师:这是常见的“总分式”写法。

生:我们可以在说明一件事物或事理时多采用几种表达方式,这样就会使文章更加生动。

师:能举一个例子吗?

生:比如第9段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点时,作者在段末就用了议论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写出了人们的感受,这样就使句子读起来更有味道。

师:真有眼光,在“说明性文字”的后面加上个人感受的这种写法确实值得借鉴。

生:我们在平时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像作者那样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如果叶圣陶先生对苏州园林不够熟悉,他也许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了。另外,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比如写建筑物,作者就着重写它们不对称的特点。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对说明对象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要写出它们的特点。同学们,这篇课文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体会。

主持人语

语文园林的标本之美

肖培东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说:“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一词足以表明苏州园林在叶老心中的地位,足以表明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细细品读,我们又不禁赞叹,苏州园林如此,作为课文的《苏州园林》又何尝不是语文园林里的标本呢?作为教者,我们该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这座语文园林里的标本之作,感受作为语言艺术的标本之美呢?请各位读者随着本期《镜头》的几位老师一起去寻找鉴赏一番吧!

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美在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正如作者叶圣陶先生说的,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说”而不“明”是说明的大忌。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脉络的清晰之美呢?张彦老师从学生游览苏州园林说起,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两次比较,比较学生眼中和作者眼中的园林之美,比较学生和作者使用的说明顺序,在比较中加深印象,使学生明白了我们“主要是以游览者的身份来向我们介绍苏州园林的,适合按游览顺序来写;而叶圣陶则是以鉴赏者的身份来介绍苏州园林的”;理解了不同的写作内容和对象决定了不同的说明顺序,自然引出“观赏者”和“鉴赏者”的不同视角,继而随着作为“鉴赏者”的作者的视角,运用抓关键词语进行概括提炼的方法,理清了文脉,学到了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二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强调在阅读文章时,应该首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张彦老师引导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思路,领略了作者行文脉络的清晰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基于说明文这一文体的美。

如果说张彦老师是以鉴赏者的目光,跟着叶老的思路在语文的园林里走了一回,饱览了园林美景的话,那么,周玲娟老师却只是“半只脚的踏入”,但她的目光透过“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看到了更加广阔的艺术天地。周老师以“隔界说”为窗口,透过这扇艺术之窗,着实让学生领略了一番窗外的艺术美景,由一点而牵出全篇,寻找这一独特设计技法在苏州园林中的具体运用,这样的教学既基于文本内容的描述,又引发了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美的遐想,打通了学生艺术思维的源泉,甚至在“隔”的材料上浮想联翩,更甚者还由自然景物的“隔而未隔”,联想到了“每个人都在‘隔而未隔’”,可谓“园林世界小,艺术天地大”,自然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设计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当然,也有“不服”《苏州园林》标本之说的,如王唐平老师就非要给“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老挑挑语言上的毛病。但是,我说这个毛病挑得好,不挑不知道,一挑吓一跳,《苏州园林》的语言还真是美,美得无可挑剔。原来王老师是反其道而用之,“通过质疑、求证,我们对叶老高超的语言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把批判性阅读方法用于说明文语言的赏析上,符合中学生挑战权威的心理,比起一般的正面印证效果要好得多。欣赏了《苏州园林》的语言美,正要走出园林的时候,却又意外地发现,结尾也是如此的美,于是终于不忍跨出这最后的一步。刘秀银老师的“言简义丰话‘结尾’”让我们游兴未尽,收起了“半只脚的踏出”。美不胜收的胜景却在结尾戛然而止,确实令人不解,刘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先让学生改写结尾,然后探究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问题,“如此深情,却又如此惜墨如金”,正当学生的疑问达到高潮的时候,教师适时出示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并且抓住“当然”“不止”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词语,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自豪赞美之情。真正的“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必然是惜墨如金,却又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刘老师的教学也是反弹琵琶,余音绕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苏州园林》是语文园林中的“标本”,学完这样一篇范文,我们必须让学生带走一片片云彩,去填充自己的天空。李飞鹏老师引导学生“学一点欣赏方法和写作方法”,让《苏州园林》的美在生活中得到了延伸,得到了艺术的拓展。李老师以“我们可以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呢?”和“我们可以从叶圣陶先生身上学习哪些写作方法呢?”这两个主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再次理解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又学以致用,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把课文这个“标本”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吕叔湘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李老师的镜头朝向的就是这样的方向。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同样道理,《苏州园林》作为一篇经典课文,我们当然也不会错过。上面几位老师带着我们鉴赏了《苏州园林》的美,但是《苏州园林》之美,又是无法用语言穷尽的,也无法鉴赏完的,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也正如文章结尾所言:“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要想不错过《苏州园林》的美,就要有鉴赏者的眼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否也要练就一双发现语文之美的慧眼,从而去发现语文园林里的标本之美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