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梁实秋笔下的情感真实而深刻

梁实秋笔下的情感真实而深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实秋这两处看似无心的笔法,却暗含了他的价值观,人真正被物所牵动的感情是真实的感情;而想象的感情常常是架空的虚假的幻想。

浙江温州中学 李铮铮

很喜欢梁实秋的《鸟》,于是把这篇初一新文章放到高一学生的语文课堂来上,教学中,“杜鹃”激发了学生深入的阅读思考。

师:梁实秋为什么要打破“有人”对于杜鹃的“幻想”?

生:因为梁实秋自己对鸟不存任何幻想。

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来梁实秋是个喜欢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的人。

(生笑)

生:我感觉是因为梁实秋不太喜欢“杜鹃”,因为它会侵占其他鸟类的巢,显得蛮横无理。所以有人觉得听到杜鹃的叫声感到很有诗意,梁实秋就要告诉他真相。

师:成语“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就是杜鹃的一种——布谷鸟。看起来杜鹃确实是一种野蛮的鸟类,那么梁实秋是不是真的不喜欢杜鹃?大家好好想想,找出文字依据。

(生默读课文)

生:不是,我感觉梁实秋是喜欢杜鹃的。文中第3段最后一句说,“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这个“又”字,感觉梁实秋期待杜鹃的声音已经很久了。

生:我也觉得他是喜欢的,“一直”等到,你看,那么执着地等待,肯定是喜欢的。

生:我不同意,在夜晚听到的鸟叫声会让人悲伤,文中说“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明明让人“酸楚”,梁实秋怎么会喜欢杜鹃呢?

(生就作者是否喜欢杜鹃进行讨论)

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这两处关于“杜鹃”的描写,看看人们在听到杜鹃的叫声之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www.daowen.com)

生:第3段里,“客”听到杜鹃的叫声是“酸楚”的,文中写道:“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我读了这段文字仿佛都听到在我耳边的凄凉的鸟叫声了。在第5段里,作者写有人听到杜鹃的叫声是兴奋的,因为它想到了“杜宇”“望帝”,觉得非常有诗意。

师:看得非常细致,我们跟随他的思路一起想象,在漆黑的夜晚听到杜鹃叫声的这个“客”的状态。

生:肯定是客居他乡、独自一个人的状态。

师:没错,这样一个“客”,听到的杜鹃声,梁实秋描写是“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的,可不可以换成“远远近近都有杜鹃的叫声,而且声音急切”呢?

生:不好,和“远远近近”比起来,“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更有那种时间的差别。“一声急似一声”比“急切”听起来感觉更着急。

师:非常精彩!梁实秋的文字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细细揣摩,却意味深长。简单的“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既饱含了时间的绵长感,又饱含了空间的纵深感。从远方而来的声音,这个远方是哪里呢?声音近了,又慢慢疏远,这对于一个离别家乡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一声急似一声”,是鸟声急切,还是其他什么因素导致听者觉得它急切呢?所有这些细微的感受都要大家反复咀嚼文字才能体会。

(生再次阅读,思考)

师:那么,回到刚才的问题,有人听到杜鹃的声音,感觉很兴奋,梁实秋为什么偏偏要打破他的美好幻想呢?

生:刚刚所说的,杜鹃的叫声原本带给人的是悲凉的感觉,这个人却感觉兴奋,觉得怪怪的。

师: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刚刚有同学说过了,让他兴奋的是什么?

生:我明白了,杜鹃的声音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这个人真正的兴奋点在于,他觉得“自己回忆起这么多典故,很有诗意”。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两处关于杜鹃的描写,梁实秋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这个“客”,是真正被杜鹃的声音感染了,才会生发出“酸楚”的感受;后者的这个人,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其实根本没有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愁”,反而有种附庸风雅的感觉。梁实秋这两处看似无心的笔法,却暗含了他的价值观,人真正被物所牵动的感情是真实的感情;而想象的感情常常是架空的虚假的幻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