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鲁迅:从童趣到悲愤的人生旅程

鲁迅:从童趣到悲愤的人生旅程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感到鲁迅内心好像有点酸酸的,有点愤愤不平。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这两句话流露出了鲁迅家庭败落的悲哀,先前是做官的有钱人家,沦落到卖画了。删去,就读不出悲哀了。而鲁迅却被撤了职又要逮捕,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鲁迅心里对这样的社会愤愤不平。鲁迅人到中年,看到政府反动,痛感国家衰败,自己报国无门,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想起童年的乐园早已易主,心里应该有几许留恋与酸涩,还有几许悲哀与凄凉。

鲁迅:从童趣到悲愤的人生旅程

安徽淮南市龙泉中学 吴如厂

课近尾声,读到结尾“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时,有同学认为这好像与百草园或三味书屋生活关系不大,有多余的感觉。课堂又掀起了波澜。

生:我同意删去。本文主要写鲁迅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童年鲁迅的天真、幼稚和快乐,这两句话与本文的中心没有关系,应该删去。

生:我也同意删去。删去了对课文内容也没有影响。

生:不能删吧。课文最后写鲁迅“为要钱用”,把自己画的画“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然后又补充说他快要升到绅士了。我感到鲁迅内心好像有点酸酸的,有点愤愤不平。

生:那为什么要表达这种酸酸的愤愤不平啊?不和谐啊。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有价值。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先需要分清课文里的两个“我”。回忆性散文里自然地有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本文主要写过去的“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快乐的童年生活,这最后两句话写的是现在的“我”。要想知道现在的“我”的心理,就要了解现在的“我”的生活和思想状况。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来看看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的生活状态如何?

请看PPT:

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还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便到广州,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鲁迅自传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朝花夕拾·小引》

师:鲁迅在北京因为写文章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和残暴,落到被撤职要逮捕的地步,只好跑到厦门,后又跑到广州,生活颠沛流离。《朝花夕拾》就写于这一时期。请同学们联系这些背景,说说这两句话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删。这两句话流露出了鲁迅家庭败落的悲哀,先前是做官的有钱人家,沦落到卖画了。删去,就读不出悲哀了。

生:不能删。我从中读出了愤愤不平。那个买画的同窗已经当了店主,快要升到绅士了,有钱又有地位。而鲁迅却被撤了职又要逮捕,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鲁迅心里对这样的社会愤愤不平。这两句话内涵丰富,不能删。

师:是的。回忆性散文不仅要写过去的“我”的心理,更主要的是表达现在的“我”的思想感情,如果删去这两句,我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就是不全面的。其实课文里还有两处写到了现在的“我”,请找出来读读,体会鲁迅的心理?

(生找读,举手发言)

生:第1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师:对。还有一处呢?(www.daowen.com)

生:是不是这几句?“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师:对!读读这两处的句子,联系鲁迅此时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体会他的心理。

(生思索,讨论,小手举起)

生:第1段写了鲁迅内心的悲哀和凄凉。他小时候卖画,现在连祖屋和百草园都卖掉了,内心当然既悲哀又凄凉。

生:鲁迅想起童年的百草园和老屋,现在卖了;自己画的画卖给同窗,现在可能没有了吧。应该就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师:好一个“物是人非事事休”!鲁迅人到中年,看到政府反动,痛感国家衰败,自己报国无门,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想起童年的乐园早已易主,心里应该有几许留恋与酸涩,还有几许悲哀与凄凉。那么关于美女蛇叫名字的几句话,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能和老师说的背景有关联吧。

生:美女蛇叫人名字要害人,反动政府也要逮捕鲁迅,大概是鲁迅对反动政府的嘲讽。

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我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这篇课文不只写了童年鲁迅的天真、幼稚和快乐,还蕴含着成年鲁迅丰富的情感:有留恋,有酸涩,有悲哀,有凄凉,有愤慨,有嘲讽,还有不屈的斗志!这就是鲁迅的丰富和深刻。请同学们课后再去阅读探究,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更有价值的发现!”

主持人语

百草园里滋味长

肖培东

百草园、三味书屋,构成了儿时鲁迅内心世界里一个十分清明、充满温馨的世界。书屋有三味,百草藏欢乐,浓浓的童趣溢满字里行间。那么,百草园里滋味长,语文课堂味何处?读读本期《镜头》,我们当能感受一二。

语文味。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说:“语文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总体感受,但它首先关注语言,直面语言。”曹静老师很坚决地把“语文味”一词嵌入了镜头的题目里,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提醒我们语文课最不能丢失的是语言气息。她的教学镜头朴素自然,聚焦于大家最不能省略的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这段文字,无甚稀奇。课堂活动也极为简单,读读,品品,写写,带着孩子们在文本的语言世界里诵读静思、穿行会意,让整个镜头都浸润在这芬芳浓郁的语文味中。先是琅琅书声,指导学生读出关于百草园景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中所特有的音韵意味;再是细细品味,通过对比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最后从品味语言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她始终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化抽象为具象,并适时归纳这些语言的特点与作用,让“语文味”尽显其中。从诵读到仿写,曹老师对学生的语言指导十分有效,句式仿写中的欲擒故纵运用尤为合理,让学生于无形中把握语意、培养语感,享受品文之乐趣。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童年生活的精彩和美妙,这正如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生活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语文学习应与生活相融,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生活情趣的课堂。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王在恩老师努力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元素,紧扣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玩”字,把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与鲁迅散文做了有效的衔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深入地对文本进行探究。“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一个“好玩”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消除了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畏惧感。仿佛时光倒流,学生顺着他们的童年回忆走进了沧桑静谧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细细把玩文本语言,用“好玩之心”读“好玩之人”品“好玩之文”,镜头留给孩子们的就不只是百草园的芳香与三味书屋的古朴,更有语文学习的真谛。同样,兼容并收的语文不应拒绝时尚的东西。寻找时尚话题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既合乎青少年喜欢新事物的心理,又能体现语文的社会化、生活化。读着林婷老师的镜头,我们禁不住也会哼起今年春晚的走红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刘国正先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意外的手机铃声穿透这多孔的海绵,很应景地散发出时代的气息,使得林老师的课堂成为开放的、人性化的课堂。“少年鲁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手机铃声迅速与文本融合,顺势化成文本教学极佳的切入点。教师的机智让学生就着流行歌曲走入文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中,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令人叫绝。

碰撞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人与文本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动态建构过程。教师要善于在文本中生发出充满趣味的争论空间和有探讨价值的话题,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自主地思考、体验,产生一次次语言、思想的碰撞,语文的味道就会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逐渐弥漫开去。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陈晓敏老师的镜头里,多的是学生“我不赞成”“我觉得”这样有个性有主观色彩的语言表述,多的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赏析,这就有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鲁迅曾经说过,他的作品是需要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读懂的。即使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回忆童年的作品,对童年生活、故乡风物的叙述也多会寄寓更大更深的意义。吴如厂老师的镜头里展现的就是师生与文本的碰撞。托尔斯泰说:“写了你的家乡,便是写了全世界。”那么,写了你的童年,就是写了你的现在、你整个的人生。一个人,只有在无所依恃的情况下才会远远眺望童年。吴老师引领着他的学生深深地凝望鲁迅的童年时光,在不多的几处文字中很有层次地体会出成年鲁迅的悲凉与愤懑,使言语内容与形式达到了最佳的契合,文本内容的解读也就因此向更深处推进。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如此纯真的眼睛眺望世界,以如此细致的目光观察课堂,再浸润以你的真心,语文课堂一定会是又一个芬芳馥郁、滋味长长的百草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