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层比读,深嚼真情

多层比读,深嚼真情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龙江佳木斯市四中付延声教读《秋天的怀念》,针对学情,我采用了“课中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沉入文本,通过多层比读,品味朴实文字蕴含的真情。

多层比读,深嚼真情

黑龙江佳木斯市四中 付延声

教读《秋天的怀念》,针对学情,我采用了“课中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沉入文本,通过多层比读,品味朴实文字蕴含的真情。

师:有人说,没有对比就没有艺术。仔细阅读课文,相信你会发现有多处对比。品味这些句子,你就拿到了一把打开作者真情之门的钥匙。请看看第1段。我暴怒无常,随手毁坏家里的东西,母亲呢?

生:母亲每次都“悄悄地躲出去”,当一切都恢复沉寂,又“悄悄地进来”。

师:对,这样就有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砸”“摔”这两个动词写出我在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而母亲无声地离开,突出了她的谨慎小心,怕儿子伤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我每一次的暴怒之火,都熄灭在母爱的大海里,一动一静,母亲的伟大就写得无比真实。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句,感受一下。

师:读出了对比,在读中品析,在品中感悟,这就是“比读”。下面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做法,从文中找出可构成比较的内容,并说一说这些内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深情。

……

生:第1段,我发现一处对比。课文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写出母亲把所有的希望和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无暇去照顾那些花。说明儿子瘫痪以后,母亲的担子加重了,她往日生活中的乐趣都被操心儿子的生活所取代。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的辛劳。

师:你很细心,给我们以启发。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对比点,在分析时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生:我找到一处。母亲最后一次劝我出去走走和以前的情形是不同的。以前,母亲带着期待劝“我”,希望我能恢复理智,坚强地面对生活;而这一次,母亲竟不怕我生气,“挡”在窗前,而且“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似乎非让儿子答应不可。我想,她可能感到自己病得很厉害,怕支撑不到儿子醒悟的那一天了,所以才这样做,她是在用最后的生命来帮助儿子,了却自己的心愿。

生:我说的对比内容在第1段和第4段。第1段,作者写了“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在第4段写“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作者双腿瘫痪以后,陷入了精神的低谷,以为天下自己最不幸,不能体谅母亲的难处。与之相对的,是母亲什么都替儿子想到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都注意到了,可以说无尽的母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上。这种对比,也使我读出了一种悔恨。作者明白了母亲的心,但事情已无可挽回。

师:说得好!这就是古人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生:我进行的比读内容在第1段和最后一段。第1段写母亲生前劝“我”去北海看花,“我”说,“不,我不去!”,而且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最后一段“我”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从“不想活”到“好好儿活”的对比,说明我已经走出低谷,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是母亲生前最想看到的,如今,她会含笑九泉的。(www.daowen.com)

师:谢谢你动情的分析。摆脱心理阴影,走上自强之路,怀念母亲,告慰母亲,生活中少了一个自卑的人,文坛上升起一颗巨星。而这种转变,不知耗费了母亲多少心血!

生:我分析一处。以前母亲要推我去看花,却没有成行,最后一段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这个比较让我想到,亲情得到了延续,母亲的心愿实现了,孩子们都懂事了。兄妹俩相依为命,用比花更美的生活来回报母亲。

师:这节课,我们采用了“课中比读”的方法来感受《秋天的怀念》,同学们开动脑筋,找出了多层对比,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情。

主持人语

这样的秋天,我期待

肖培东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堂上,师生的目光很艰难地在史铁生的文字里爬行,通过阅读这样负载了太多人生苦难的作品,我们很想让学生去读懂史铁生还有他怀念中的那个秋天。文章很短,但这种在菊花盛开季节中的怀念,却是那样的苦涩、凄切又悲凉。这样的秋天,我们该怎样去怀念?

怀念这样的秋天,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回到文字中去。“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吴银乐老师由“好好儿活”说开去,让学生充分进入文本,细细品味,细细揣摩,旨在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从哪里看出作者起初的“不好好儿活”?母亲又是怎样想方设法让儿子“好好儿活”的呢?最后作者决定“好好儿活”了吗?三个问题,串起的不仅是对全文的阅读思考,更是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对“好好儿活”意义的关注与探寻。语文课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回到文字中,学生才能读懂母亲在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时候“挡”在窗前的睿智与大爱,才能感受到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又”是秋天的无限感怀与悔恨。吴老师以“好好儿活”出发,层层追问,这秋风中开得灿烂的菊花,才真正绽放在学生心田。文章中这样精细的文字还有很多,值得反复咀嚼的甚至还有标点。“老师,作者在语言描写中为什么总是使用省略号呢?”很多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去关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描写,多从语言或重点词语上展开研究,而那些小小的标点却往往被忽视。其实,在真正有力量的作品中,标点符号绝不是某种毫无生命的“规范”。这些不起眼的标点,常常蕴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变化。“秋天的怀念”在省略号中摇曳多姿,王俊章老师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让《秋天的怀念》的相关思考始于省略号,并通过替换成其他标点来比较以感受这省略号里绵长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内容,让学生得意,还要关注形式,让学生得言、得方法。

怀念这样的秋天,你还得让学生回到秋天的文字、回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总以为,《秋天的怀念》的课堂上该溢满秋的氤氲,是能听到树叶在飘落、在哭泣,是能看到北海的菊花在经历苦难后高傲坚强地绽放。而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史铁生,成了坐在课堂椅子上死命捶打文章文字、捶打自己内心的史铁生……入情入境地去亲近人物,文字才具有唤醒的力量。陈东生老师在教学时强化“质疑”环节,引导学生于细节处钻探,其实也是在人文感知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向语文味浓郁处漫溯,在简单的文章中挖掘出不寻常之处。“第一次是看‘花儿’,‘菊花’与‘花儿’不同。”让学生走进“花儿”走进秋天的文字,才能在大雁北归处或从花儿“都”开了,看到北海百花齐放的景象,才能探究出作者在“悲春”与“怀秋”之间的写作匠心,课堂也才有“突围而出”的震撼。“写是读的延伸”,范晓红老师的这一微型的写作训练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再次入境去体味文章。读是文本信息的吸收内化过程,写是文本阅读感受的输出路径,读写相依相存,相得益彰。最巧妙的是范老师要求学生填空的三个地方依次是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抒情语句,要求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这就训练了学生写作思维、材料组合、语言衔接的系统性和缜密性,同时又紧贴散文文体教学,学生通过写能更加深刻地读懂文本,一举多得,可谓匠心独运。所以怀念秋天,就别让学生站在秋的边缘。

怀念这样的秋天,教师还要营造出更多的阅读场,引导学生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秋天里的那份感伤、淡雅、平静和热爱。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则是帮助他们打开一扇阅读的窗口。范晓红老师的随文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镜头。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诗人哈代说:“人生里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付延声老师就用了“多层比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去舔舐秋天里的酸苦去细品人间真情。动与静,悲与喜,迷与悟,多层对比以细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那浓浓的爱,那深深的悔,那切切的念更真实地沉入学生的心底,心灵之水更将文字之茶浸泡出香味儿来。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一直循环播放着《我是歌手》里罗琦演唱的《我期待》,那是张雨生的作品。听着听着,那声呐喊里我竟然也听出了对秋天的怀念。歌词有几句是这样的:“我期待有一天我会明白/明白人世的至爱明白原始的情怀/我情愿分合的无奈能换来春夜的天籁/我情愿现在与未来能充满秋凉的爽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