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雕琢生命的光彩:幸福需要主动

雕琢生命的光彩:幸福需要主动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散步》一文中,对幸福生命的“雕琢”,源于“我”这个中年人——一个成熟的生命体。“我”觉得“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要善待衰老的生命”。“保护幼小的生命”,这是动物也能做到的,我们无须多言。这样的出场安排是“我”精心“雕琢”的。幸福的生命是一块宝石,成熟的生命只有主动拿起那把刻刀,才能雕琢出生命的光彩。

雕琢生命的光彩:幸福需要主动

江苏兴化市缸顾中心校 魏传杰

诺贝尔说:“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教学《散步》时,我想拿起一把刻刀,与学生一起精心“雕琢”文章中幸福的生命这颗宝石。

《散步》一文中,对幸福生命的“雕琢”,源于“我”这个中年人——一个成熟的生命体。人到中年,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让“我”对家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怎样才能与亲人和睦、幸福地相处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让家人感觉到生命的幸福呢?“我”觉得“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要善待衰老的生命”。兼顾生命的两头,这是中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幼小的生命”,这是动物也能做到的,我们无须多言。“善待衰老的生命”,这样的认识,已不是简单的伦理常识,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我想,这样的思考是符合莫怀戚知识分子的身份的。周国平说,“只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快乐才可能是无限的。”对于“熬”过严冬的母亲来说,吃、喝这种已不是她最大的享受,精神世界的愉悦对这个衰老的生命来说才是强烈而持久的。怎样才能让母亲获得强烈而持久的精神享受呢?到初春的田野中散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母亲老了,已不便参加剧烈的体力活动,这“我”是清楚的。在广阔的田野中让母亲“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是很适宜的。让她在和煦的春风中,感受大自然蓬蓬勃勃的生命力,体验自然界生命复苏的喜悦,珍爱有限的生命,这更是“我”的心愿。这样的散步岂止是一次休闲活动,它实在是一次心灵的旅程、一次精神的洗礼。

出去散步吧!到底和谁一起呢?文章开篇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中三个“我”,这样的反复,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家庭责任感,他们都和“我”有关,都是“我”的亲人,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啊,字里行间“亲情”二字早已溢出了纸面。这样的生命组合,也很有趣味,一家四口,两对母子,三代同堂。这就是“我”心中的“整个世界”——“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这就是生命传承的最好印证。这样的出场安排是“我”精心“雕琢”的。(www.daowen.com)

散步本是最平常的事儿,可是选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陪母亲出去散步却别具匠心。初春颇受文人偏爱,杨巨源说“诗家清景在新春”,韩愈也说“绝胜烟柳满皇都”。“我”偏爱的,是初春的田野上到处呈现出的勃勃的生命力(“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不少“城居者未之知”的。体会勃勃生命力的美好,在“我”看来,这是“熬”过严冬的母亲最强烈的精神支柱,这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体验。事实上,在散步的过程中,母亲也感受到了这份美好,“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曲折的小路、金黄的菜花、泛着涟漪的水塘,这温和、明丽、勃发的景致与冬天寒冷、衰败、僵硬的景象绝然不同,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活着的美好,这就是万物复苏给人的精神享受。母亲随平野望去的眼神中写满了这份享受。

散步活动中本无分歧,但文中却“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细节”。这样的安排就像“我”在导演一出人生的戏剧。无分歧,就无重大的抉择;无背负的场景,“我”对生命的承受、承担就少了分量,少了表现力。没有分歧的化解,母亲对“我”这个成熟生命体的理解、信任,对年幼生命的疼爱、关怀,也无从表现,或者说母亲对幸福生命的体验也就无法深刻表现,“我”的散步价值就大打折扣。有了分歧,就有了“我”宁愿背负生命的重担,也不愿走平顺的坦途的坚定,也就写出了“我”生命意识里的自省、自律、自觉、担当……

幸福的生命是一块宝石,成熟的生命只有主动拿起那把刻刀,才能雕琢出生命的光彩。那么,课堂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