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深度体验文本的散步节奏

深度体验文本的散步节奏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请大家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散步节奏”特色。

深度体验文本的散步节奏

山东烟台市实验中学 陈东生

散步》教学临近尾声时,我们几次朗读了相关文段。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文本在标点运用上的问题:“老师,你看,第1段中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之间用了逗号,其实用顿号也完全可以呀。还有,第3段的‘太迟’‘太迟了’之间,第8段的‘慢慢地’‘稳稳地’之间也可以改逗号为顿号的。”好发现,我乘势鼓励:“连标点符号也注意到了,真可谓用心读书啊。大家可以就此谈谈,为什么作者爱用逗号呢?”

经过短暂沉思,学生开始畅谈己见。

生:第1段之所以要用逗号做稍长停顿,是要凸显“我”的位置。“母亲”是“我”的,“妻子和儿子”是“我”的,关键词是“我”,暗示出“我”的责任重大,同时舒缓的语气也恰好照应了前面的“散步”一词。

生:我觉得第3段中的“太迟”“太迟了”,慢读透出一种遗憾的情味来,用顿号效果就要打折扣。

师:有哪些遗憾呢?

生:对“春天”的遗憾,对“有一些老人挺不住”的遗憾,所以两者之间要用逗号拉开些距离。

生:“慢慢地”“稳稳地”之间用逗号正可以体现“我和妻子”走得很慢、很稳,与全文要表达的中年人背负的责任重大的中心相一致。

师:可见,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不可忽视。我对同学们谈到逗号的运用与“散步”相照应很感兴趣,请同学们再在这一点上品一品。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

生:散步就是缓慢步行的意思,文章娓娓道来。我想,把以上三处逗号改为顿号,就有点急,与“散步”的情调不协调。

生:文中没有用叹号,感情是在平淡中酝酿的。

师:确实如此。我们试着在结尾加一叹号,品读一下。(www.daowen.com)

生:这好像是站在高台上讲演了,是故意在强调“整个世界”之大,而不像在散步中不经意地自语似的用到它那么自然。

生:用叹号有些矫情。

师:我们就称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为“散步节奏”吧,它表现在标点符号上,主要是运用表示舒缓语气的逗号、句号等,而避用停顿短促的顿号和表示感叹语气的叹号。除此之外,“散步节奏”是不是在其他方面还有所表现呢?

(生浏览思考)

生:用词上口语化。像“有一些老人挺不住”的“挺”,“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像写冬水“咕咕地起了水泡儿”,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等,既形象又自然。

师:是的,如果把书面语的庄重比作正步走,那么本文口语运用的自然流畅的确像散步。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中的“平顺”和“有意思”,好像是用“母亲”和“我的儿子”散步中争执时的原话,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师:很真实很生活化,这是“散步”的原生态

生:老师,我觉得,“散步节奏”还表现在句式上,本文全是短句,最短的句子只一字,就是开头交代人物时提到的“我”。全文读来有点与读者边散步边闲谈的味道,很惬意。

生:即使比较长的结尾一句,作者也在其中加几个逗号,化长为短,营造出一种闲庭漫步的感觉。

师: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到口语化词语的拈来,再到短句的选择,不仅作者笔下的语言节奏与所写“散步”的节奏同步,更有一种与读者在散步中漫谈的情味。请大家朗读课文,体味本文语言的“散步节奏”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