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青田县伯温中学 王伟珍
让一群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喜欢上这初读只觉平淡甚至平凡、形象单调甚至枯燥的“端午鸭蛋”,委实让教者纠结。审视课文良久,把自己的阅读心得零零散散地写在了课文旁批位置上,连在一起看了看,突然发现心得几乎都因文中的对比而得,于是明白了自己要找的钥匙,就是“对比”。
于是课堂的主问题就出来了:请你找出文中的对比之处,并说一说从对比中读出了什么,有何好处。
……
“老师,作者将家乡的鸭蛋和他乡的咸鸭蛋进行了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特产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完全’‘实在’还有‘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些词句,都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赞美和自豪之情之情。”
“老师,作者写了挑鸭蛋的对比,‘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小小的咸鸭蛋里找到这么多生活的快乐,写出了作者的童心童趣。”
“老师,作者对袁子才这个人的不喜欢和对他写的《腌蛋》倍感亲切也形成了对比。看得出,只要是说自己家乡咸鸭蛋好的,哪怕是平素不喜欢的人口中说出的,作者也一概感到自豪,更见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情感有多么的浓烈。”
可贵的是,还有学生找出“暗比”的句子。“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相比之下,“异乡人”该怎样说,作者才高兴呢?答案没有明说,但不言自明,那不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吗?
随着课堂的深入,同学们了解了行文的思路,感受到了文章的旨趣。在此基础上,笔者为了让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就将“对比”进行到底:适时地给出了几组句子,让学生咂摸两者的不同意蕴。
第一组句子:
①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
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www.daowen.com)
“老师,这个‘吱’字是万万不可少的,因为文中说高邮的咸鸭蛋油多,这个吱字正体现了这个特点。”“老师,‘吱’字写出了吃咸鸭蛋时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那种扎鸭蛋的快感。”我则顺势点出了汪曾祺的一个语言特点:“他有时只用一两个字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第二组句子: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②我的家乡高邮是个水乡,盛产麻鸭和鸭蛋。我们那里人善于腌制鸭蛋,所以咸鸭蛋就出了名。
“老师,原句效果更好,因为原句三次提到‘高邮’,可见作者讲到‘高邮’这个地名是很引以为豪的。”“我也觉得原句表达效果好,用短句,好像一个长者在说话过程中一句一断说一句听一句的感觉,我似乎看到了作者想一想然后再对我们说的那种神态,特别生活化。”就这样,汪曾祺口语色彩浓厚的语言特点走进了学生心田。
最后我给出这样一组句子:
①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②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吃过的鸭蛋也多,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吃过自己家乡的咸鸭蛋之后,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老师,原句读起来有点幽默感。”“老师,我觉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时不时地出现几个文言词语和句子,显然是为了增添点幽默感,这样的语言风格还很有文化味。”说到这个份上,我便补充说:“是啊,汪曾祺先生的语言风格确如同学们所说,在这里,作者将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为质朴的口语和谐地捏到一起,增添了文章的韵味,实在是语言功底了得啊!”
课堂撑起了一支名叫“对比”的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