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用钱串联孔方之中的真情

用钱串联孔方之中的真情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三件事又都与“钱”有关,可以说,“钱”是串联本文、刻画人物的重要“道具”。借助“孔方兄”,课堂教学有了生发点,文本探讨有了着力点,情感共鸣有了落脚点。那么,何不来一次“钱”解《老王》呢?“钱”不仅贯串在两人的交往中,也折射出两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我们不妨透过“钱”来体察人情冷暖。

用钱串联孔方之中的真情

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 王科威

老王》的文本解读及课堂实录常见诸语文报刊,不少名师也有过精彩演绎,看似留给我们发挥的余地不大。笔者曾多次听过《老王》的公开课,也读过不少相关的文章,总感觉对这篇课文挖掘有余而设计不足。教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教、如何教得好同样重要,因此我认为需要找准一个串联、起承的教学点。

《老王》围绕老王和杨绛间的交往,主要写了三件事:送冰,送钱锺书,送香油、鸡蛋。而三件事又都与“钱”有关,可以说,“钱”是串联本文、刻画人物的重要“道具”。借助“孔方兄”,课堂教学有了生发点,文本探讨有了着力点,情感共鸣有了落脚点。那么,何不来一次“钱”解《老王》呢?

师:杨绛先生是知识分子,老王则是一个底层车夫,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交往呢?

生:老王给杨绛家送冰,送钱锺书先生上医院,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

师:这三件事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老王送杨绛什么,不是送东西就是送人。

师:其实“送”背后都涉及“钱”,可以说三件事都与“钱”有关,让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钱”的?

生:第一次老王主动提出减半收费,给我们带送冰,送的冰体积也比平常大一倍;第二次杨绛烦他送钱锺书去医院,事后老王坚决不肯拿钱;第三次,老王临死之前,给杨绛夫妇送来了当时无比珍贵的鸡蛋和香油,并说明“我不是要钱”,但最终作者还是给了老王钱。

师:三次交往中,从减半到不要钱,老王似乎越来越“慷慨”。这对于一个靠三轮车生存的底层劳动者来说有些反常。我们且到文中找找有关老王经济状况的文字,看他是否需要钱?

生:他住的是“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他没钱医治自己的眼睛,尽管只需要鱼肝油就能重见天日;他因为“进不去”而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唯一可以活命的三轮车却没有多少生意……(www.daowen.com)

师:显然,从老王的物质生活社会处境和身体状况方面来看都说明他并没有多少钱,也很需要钱。自身生活如此拮据、急需“钱”来改变自己命运的老王,却一次又一次地不要杨绛的钱;反观杨绛,我们看看她是如何处理“钱”的?或者说是如何应对老王的“慷慨”的?

生:送冰的时候老王自愿减半收费,而作者“当然”不要他减半;送钱锺书先生的时候老王“坚决不肯拿钱”,而“我一定要给钱”,尽管作者当时也没钱;送香油和鸡蛋的时候老王说“我不是要钱”,而“我知道”却还是给了老王钱。

师:通过“钱”我们读到了老王的“慷慨”,也读到了杨绛的回应。“钱”不仅贯串在两人的交往中,也折射出两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我们不妨透过“钱”来体察人情冷暖。首先请大家思考:老王为什么不想要杨绛的钱呢?

生:老王之所以主动愿意减半收费,是他意识到杨绛一家并没有把他视为一个单纯的三轮车夫,有着“失群落伍的惶恐”的老王从两人的闲谈中、从杨绛女儿送他的鱼肝油中感受到杨绛一家对他的友善和关心。

生:“文革”开始后,老王送钱锺书却坚决不肯拿钱,也许是因为老王认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交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能“烦”他送钱老,应该说是对他的一种信任。老王为作者能在危难时刻求助于他,为自己能为钱锺书先生尽一份力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生:在临死之前老王给杨绛送来珍贵的香油和鸡蛋,并说明自己不是要钱。也许他明知自己生命将尽,他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余晖去报答杨绛一家。因为在那个人人自危又人人危人的时代,杨绛一家人的友善、关心,让他备感温暖,深受感动。

师:三次交往,老王由最初的知恩图报,到将心比心地理解扶持,对朋友肝胆相照,由浅入深地表现了老王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的人性光辉。钱是一次比一次少了,而老王的形象却一次比一次高大了。

师:老王如此,那么杨绛呢?彼时杨绛执意不肯接受老王“减半”或“不要钱”,事后她为什么“一再追忆”,“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最终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愧怍”?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