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失而复得:老王的名字重要性的思考

失而复得:老王的名字重要性的思考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她的丈夫尚且如此,如果作者知道老王的名字,好像没理由不写出来。因为老王只是一个熟人,所以杨绛就认为没必要知道他的名字。但老王去世后,尤其是在写纪念文章前,作者为什么不去打听一下老王的名字?就算能找到几个熟人,比如“胡同口蹬三轮的”或者“同院的老李”,他们也未必知道老王的名字。

失而复得:老王的名字重要性的思考

江苏常州戚墅堰实验中学 宋桂奇

师:和同学们在一起已半年多了,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知道。

师:宋——

生:(异口同声)桂——奇!

师:这说明同学们还是很在意老师的。谢谢!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老王没有名字。

生:是课文里没出现他的名字。

师:文中为什么不出现老王的名字?是杨绛先生不知道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同学们不妨再读一遍课文,然后一起讨论。

生:我认为作者不知道老王的名字。如果她知道,肯定会写出来。

生:我有一个补充。课文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名字是“默存”,页下注解说,是“作者丈夫钱锺书的字”。我们都知道,称“字”是对人表示礼貌和尊敬。对她的丈夫尚且如此,如果作者知道老王的名字,好像没理由不写出来。

生:我看未必。称“老王”不是显得更亲近吗?我们私下里不也经常称老师为“老唐”“老宋”?

生:问题是,作者称“老王”有没有亲近的意味?课文中,有两次提到和老王“同院的老李”,这“老王”“老李”在情感上有什么差别?再说了,这和私下里称老师也没有可比性:一个是生活中的口语,一个是散文中的书面语。如果我们写一篇赞美宋老师的文章,就算通篇“老宋”,肯定也会提一下宋老师的名字;否则,谁知道这“老宋”就是宋老师呢?

师:既然你们拿我说事,我也说说我的看法。我倾向于杨绛先生不知道老王的名字。这便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杨绛先生和老王不仅交往多年,而且互相关心,她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www.daowen.com)

生:这很正常啊!我读初中时,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就和几个同学拼了三年车,每天都是一位姓谢的师傅接送。我们都叫他“谢叔叔”,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的名字。

生:我也觉得正常。我们乘出租车,最多也就会问一下“师傅贵姓”,大人们请民工帮忙干活,大概也不会去问对方的名字。和老王交往,杨绛的身份就是一个乘客、一个雇主,如果老王不主动自报家门的话,她当然不知道。

师:两位所说虽有道理,可是就文中事实来看,杨绛和老王的关系显然不是一般乘客和车主抑或雇主和雇工的关系所能比拟的。同学们不妨梳理一下老王为杨绛一家做了哪些事。

生:有三“送”:一是送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却相等;二是送钱锺书去医院,不愿拿钱;三是去世的前一天还送去当时非常贵重的香油和鸡蛋。

师:从三“送”尤其是最后一“送”中,我们不难看出,老王是把杨绛视为亲人的!对一位把自己当亲人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知道他的名字呢?

生:应该是应该,但这毕竟是后来的事。再说了,杨绛怎么会想到老王把自己当作亲人?

生: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里:老王是打心眼里把杨绛当作亲人,可杨绛却一直把他看作一个熟人——这从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时她非常“害怕”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因为老王只是一个熟人,所以杨绛就认为没必要知道他的名字。这是不是也符合人之常情?

师:有道理。但老王去世后,尤其是在写纪念文章前,作者为什么不去打听一下老王的名字?

生:课文最后一句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文章已是距离老王去世好几年了。几年过去,说不定早已物是人非,到哪里去寻找老王的熟人呢?就算能找到几个熟人,比如“胡同口蹬三轮的”或者“同院的老李”,他们也未必知道老王的名字。理由很简单:在老王的熟人中,对他最好的应该就是作者了,所以老王才把她当作亲人;可连作者都一直不在意他的名字,其他人还会在意吗?

生:我突然想到了《祝福》中的祥林嫂。一个人生活了一辈子,居然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这和“有个哥哥死了”等比较起来,无疑是更大的“不幸”!

生:我觉得老王的“不幸”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他把杨绛当亲人,可杨绛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老王的这个“不幸”,显然是让杨绛感到“愧怍”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关于杨先生的“愧怍”,我们下节课再花些时间来讨论。剩下的几分钟再留给老王:我们虽没资格给老王起名字,但心中可以有一个;同学们不妨结合课文及自己的思考,在送给老王一个名字的同时,写一则《名老王说》——解说一下你如此命名的原因,如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