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揭示文字背后的隐藏逻辑

揭示文字背后的隐藏逻辑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市天津中学吴奇师:质朴平淡的语言散发着精彩的魅力,除了饱含深情外,其魅力还来源于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正是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使得语言精彩,使得人物形象鲜明。酒客、孔乙己鲜明的形象及作者对人性深刻的批判,通过文字背后的逻辑之光给照亮得分外鲜明。一个“穷”字说尽了孔乙己的形象和命运。

揭示文字背后的隐藏逻辑

天津市天津中学 吴 奇

师:质朴平淡的语言散发着精彩的魅力,除了饱含深情外,其魅力还来源于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正是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使得语言精彩,使得人物形象鲜明。我们选择第6段,试着分析。

(生默读这一段)

师:我们再来分角色朗读,最好能把角色的内心想法也一起说出来。请同桌先分角色尝试朗读,然后交流。

酒客:(瞧不起的神气和语调)“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画外音】听,诱敌深入啊!酒客的“问”看似简单,实则很刁。因为这“问”的对象不是短衣帮的酒客而是读书人孔乙己。要是问短衣帮,短衣帮直接就回答“不认识”,即使回答“认识”,大家也不信,一笑了之。但要是问孔乙己呢?不管孔乙己怎么回答,酒客都会给孔乙己重创的。假如孔乙己回答“不认识字”呢?

孔乙己:(赌气地)“我不认识字!”

酒客:(大笑,挖苦)“那你的书白读了,真完蛋,真窝囊!难怪你中不了秀才!”

【画外音】对于读过书的孔乙己岂不是白白受一顿揶揄?假如不屑回答,那就是证明自己是“认识字”的,那么正好落入酒客的圈套,酒客趁此杀个回马枪

孔乙己:“问我这个读书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无聊之极,我还不认识字么!切!”

酒客:(鄙视地)“你当真认识字么?别吹牛!”

孔乙己:(一脸不屑置辩的神气)“我还不认识字么!超鄙视你们!”

酒客:(坏坏地)“你认识字,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我,我,我……”

【画外音】这“半个秀才”是何等歹毒!何其残忍!像匕首一样直接刺进孔乙己心窝,一招毙命!此时,孔乙己像被扎的皮球顿时瘪了下来,精神立刻颓唐不安,脸笼灰色,无力争辩!这又何其令人同情啊!

师:酒客用的什么方法?

生:“两头堵”的方法。

师:好。我们从逻辑上一起来分析,先从因果关系入手。结合科举的有关知识和历史背景,在短衣帮心里会得出这样的推论:“识字读书,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就能中秀才。”反过来呢?

生:“中秀才,你得参加科举;你参加科举,你就得识字读书。”

师:但“不是识字读书的参加科举的都能中秀才”。

生:孔乙己就认识字,也多次参加科举,但就是没中啊。

师:是的。我们看看,酒客用的是哪个推论?思维过程是怎么样的?(www.daowen.com)

生:识字读书,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就能中秀才。孔乙己识字读书,孔乙己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了,孔乙己就能中秀才。

生:酒客们明明知道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也明明知道孔乙己认识字,但为了挖苦、愚弄孔乙己,就给孔乙己挖坑。通过挖坑(“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让孔乙己说出自己认字,然后用“识字读书,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就能中秀才”这个推论来推出孔乙己能中秀才;事实上孔乙己多次参加科举却没有中秀才。用这样的对比迫使孔乙己露出一副狼狈相,借此“哄笑”,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师:我们都知道,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毒害的孔乙己,学而不优,屡试不第便成了他这一生的奇耻大辱,是他最大的心病。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酒客们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来戳孔乙己的心窝子,真是太狠毒了!

师:文中穿长衫的,代表着当官的,代表着贵族、乡绅,是读书人的标志,是文化人的标志。那么短衣帮呢?

生:这些短衣帮,是做工的人,是经济不阔绰的人,是贫困的人,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和孔乙己社会地位一样低。

师:在咸亨酒店里,穿“长”衫的,并不“长”在厚德上,而是“长”在刻薄上,冷酷上。毫无恻隐之心,却有无聊之嘴脸。短衣帮呢?

生:短衣帮虽是底层人,但嘲弄、糟蹋他人的能力是很强的。

师:短衣帮,仅仅是“短”在穿着上吗?“短”在物质贫穷上吗?

生:不是,更“短”在人性上。物质贫穷,精神更贫穷。与穿长衫的一样刻薄、冷酷,同样也是有麻木之嘴脸,无恻隐之心。

师:我们这样分析,酒客之丑恶嘴脸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我们一面憎恶酒客人性之恶,一面又为孔乙己受如此嘲笑而痛心。酒客、孔乙己鲜明的形象及作者对人性深刻的批判,通过文字背后的逻辑之光给照亮得分外鲜明。

主持人语

小说,往“小”里去说

肖培东

《孔乙己》这篇经典小说,匠心独具,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一代又一代人在读它,读小说中的“笑”,读小说中的“我”,读“看”与“被看”,读“的确”和“大约”,读“排”和“摸”,读那个呈现世态的酒店和那滋味无穷的酒,还有孔乙己的长衫、脸和手……当我们以为我们都读懂了的时候,其实,读经典的旅程可能才刚刚开始,因为“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卡尔维诺语)。经典常教常新,潜入文本深处去探寻,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的“小”却是这般精彩。

小说,真的需要往“小”里去说!

比如,我们会从众人的“笑”中读出社会的冷漠,我们还会从众人讽刺挖苦孔乙己的语言中,感受到世态炎凉和孔乙己处境的艰难,但我们很难想到“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决”字,也能读出这些意蕴,实在是奥妙无穷。“这个句子中的‘决’字能否删去,为什么?”陈占云老师以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一个“决”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结合小说语境,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众人的笑,众人对孔乙己冷嘲热讽的话语,都在“决”字之下鲜活起来。一个“决”字,就是一张冷酷无情的丑陋嘴脸,就是一把闪着寒光的利刃,“决不手软,决不心慈,决不放过”,陈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孔乙己如此艰难的生存境遇,真是“一字里面孕乾坤,决字妙笔写悲情”。

其实,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是一个独特的、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话语系统,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是这个话语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如此,一个不经意的词,就可能是解读整个文本的密码。这个密码,在陈老师是“决”,在牛玉峰老师那里,则是“穷”。对于孔乙己说的什么“君子固穷”,什么“之乎者也”之类的话,我们曾经读出的是孔乙己的迂腐,很少有人会去想“穷”字里还会有什么文章可做,牛老师却用这个密码开启了解读人物的大门。“人穷志短”“穷酸”“穷途末路”“穷士”……一个“穷”字说尽了孔乙己的形象和命运。学生沿着“穷”字指引的路径,走进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也领悟到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可谓“穷”尽一生,“穷”至文本深处。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课要从学生一望而知的文本里面探索出一无所知的奥秘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更要有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品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董金刚老师在细读中找到了《孔乙己》“最微妙的地方”,这就是小说中对“钱”的描写。鲁迅先生对“钱”的多次描写不是随意之笔,而是匠心所在,董老师深得其“妙意”,先下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细读理解“排”与“摸”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又以“为什么后面两处用‘大钱’而不用‘铜钱’”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从“大钱”里读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摆阔与自傲,读出了孔乙己最后的穷困潦倒,读出了孔乙己可悲可叹的一生,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正如董老师所说,这是“一处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却是切入这篇小说的入口,虽“微”却“妙”。小说,要往“小”里去说,自然离不开说细节。“有时一篇短篇小说就是一个细节,或者说有时一个细节救活了一个短篇小说。”(刘恪语)小说的细节就有这样的魔力,我们有时可能忘记了一篇小说的情节,但我们无法忘记那些“救活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细节。王欣老师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最温情和最冷酷的细节,细细品读,可谓找准了作者文笔的着力点。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的温情,因为一个“罩”字而被学生铭记;孔乙己最值得同情、最不幸的境遇,因为一个“走”字而令学生难忘。这是两个有着鲜明对比的场景描写,因为这温情和冷酷,学生才读懂了鲁迅先生的呐喊:“一个对不幸者不心生同情的社会是要被埋葬的社会!一个对弱者肆意践踏的社会是要被推翻的社会!”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语),小说教学,既要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要立足于语言细微处去推究品味,以精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有些“小”却并不一定就是嵌在文字表面的,还需深入文字的背后去寻找其中的精彩。“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酒客们的这“当真”一问暗藏乾坤。为了呈现对话背后的人物心理,吴奇老师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法,并且通过“画外音”的呈现把对话双方的内心想法作了分析,这样就把潜藏在文字底层的意义显示出来,从而挖掘出藏在文字背后的话语逻辑,酒客、孔乙己鲜明的形象及作者对人性深刻的批判,也因此而鲜明。“长”与“短”的个性化解读,更是对文本所蕴含的深厚意蕴作出了另一角度的丰沛的阐释。

对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教学,我们可以遵循传统的三要素去展开,也可以引入视角等现代小说的一些理论来推进,但都得从小说的语言入手,因为小说有语言才有形象、人物、情节、故事和人文意义。语言需要细读,往语言的“小”里去说,是打开小说之门的一把钥匙,尤其是《孔乙己》这样的经典小说,“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维诺语)。老故事,都是新文章,它的“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就在易被我们忽略的“小”中,你发现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