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与西方对曲线的感受之异:意与实的碰撞

中国与西方对曲线的感受之异:意与实的碰撞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曲径通幽1.由于中国重写意,西方重写实,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曲线的感觉是不同的。

中国与西方对曲线的感受之异:意与实的碰撞

烟雨苍凉

1.①“雨世界”本身就教人断肠;②雨的迷濛表示着生命的某种缺憾,某种怅惘;③雨纱、雨幕、雨帘最易于拍合某种心境,某种特定人生境遇中的失落感。

2.“雨中愁”描述“雨”意象的感伤性质,“听雨的心境”还原诗人的听雨感受,“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已者在”揭示诗人的生命意识,体现出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

3.“雨”常常与芭蕉梧桐、荷花、梅子鹧鸪、露、浮云、兰舟发生联系。因为芭蕉表凄凉之意,梧桐象征着凄凉、凄苦、悲伤,荷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鹧鸪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露比喻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浮云比喻游子漂泊,兰舟比喻孤独之意。

曲径通幽(www.daowen.com)

1.由于中国重写意,西方重写实,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曲线的感觉是不同的。在中国人看来,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是非人工的,曲线是柔和温雅的,曲线能给人带来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惊奇;在西方人看来,曲线是优美的,曲线有运动感,曲线与比例、色彩等因素共同构成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2.作者选取音乐、诗词、园林、书法等方面的材料表现“曲径通幽”的美学内涵: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作者以自己的理解统帅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驾驭,如音乐之悠长,诗词之委曲、清幽、萦回、含蓄,园林之深俏、静谧、逶迤、蕴藉、宛转、回荡,书法之婉曲,不是理解跟着材料跑,而是材料纳入自我的理解之中,并为观点服务。

3.①引用创作成果,总是出现作家、朝代、标题;②引用研究成果,总是呈现著作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地、出版年份出版时间、起止页码等信息。

■第六专题研讨:妙处有六:第一,本书分成十讲,恰好暗合中国人追求“十全”的文化心理;第二,作者给每一讲冠以唯美的名字,恰与《曲院风荷》作为一本美学著作正相符合;第三,每一讲的名字,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象;第四,每一个意象,恰好代表或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一个问题;第五,目录的设计指向这本书的写作宗旨,即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是论艺的,更是人生的;是理论的,也是艺术的”;第六,本书的目录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传统艺术与生命情境的密切关系,又挥洒自如地演绎了中华民族的人生智慧和从容无碍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深得古典艺术理论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