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第一家”的历史变迁[1]

“江南第一家”的历史变迁[1]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文静“江南第一家”的位置和建筑布局“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郑氏义门”,位于中国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玄鹿山合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江南第一家”的历史郑姓源于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一个叫“郑”的地方分封给他的小弟弟姬友,这位姬友便是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郑淮迁浦江后生郑照,郑照生二子,长子郑缊,世称冲应处士;次子郑绮,世称冲素处士,这便是同居第一世祖。

“江南第一家”的历史变迁[1]

朱文静

江南第一家”的位置和建筑布局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郑氏义门”,位于中国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郑氏义门”古迹众多,主要有郑氏宗祠、孝感泉、建文井、白麟溪碑、十桥九闸、天将台等,其中以郑氏宗祠最为著名。郑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扩建于元初,占地六千六百平方米,迄今已有870余年历史。后来经过明清时期数次扩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端庄肃穆,古朴厚重,与它的儒学文化内涵协调,本身就是极为独特、很有观赏价值的古建筑群体。祠内建筑端庄肃穆,古朴厚重,有“千柱落地”“不结蛛网,夏无蚊蚋”之美谈,内悬历代名人显宦匾额琳琅满目。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玄鹿山合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进入浙江省浦江县的县城,东行12千米,就到了著名的古镇——郑宅镇。郑宅镇是浦江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和江南其它古镇不同的是,它不是一味的妩媚飘逸,在小桥流水之间,在花草树木之内,在白墙青瓦之上,在人们言谈举之中,它俨然显示出别的镇上所少有的庄严。今天的郑宅镇的街道上依然露出丝丝古风,在百麟溪上横跨着十座石桥,就是“江南第一家”有名的自然景观十桥九闸。桥建于明代,几经修造,每座桥设以水闸,便于人们洗濯。白麟溪水源于风景秀丽的玄鹿山,溪水清澈荡漾,两岸柳丝飘动,景色绚丽宜人。过桥可见一碑亭,即坐落于白麟溪南岸、建于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的九世同居碑亭,上面刻有元代翰林学士承旨禄帖木耳手书的“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个大字,以垂诫后世。

郑氏宗祠位于小镇的中心。一进偏门,一块明太祖题的“江南第一家”的巨大匾额赫然在目,门前两旁书着“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全祠大门向西,面向白麟溪,门额“郑氏宗祠”匾。入门后,右侧有一石碑,上书“白麟溪”,是元丞相脱脱所书,左边是一排苍劲古柏,据传是宋濂亲手所植;旁边的水池称“洁牲池”,里面有两个小池,形成一个“品”字。一行古柏,一个品字,寓意“一品当朝”。整个郑氏宗祠可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五为寝室,正位供奉同居列祖神位。拜厅正悬“孝友堂”匾,左悬“会善钟”,右有“听训鼓”。这儿的钟鼓在当时是很有讲究的。“会善钟”每天早上敲二十四下,全族人员同时起床;接着敲四下,同时梳洗;再敲八下,男女分成两队,到“师俭厅”来听家长训话。敲“听训鼓”即表示家长开始训话。全祠共有屋六十四间二弄,祠内元、明两代柳贯、王锡爵等历史名人以及当代书法家的碑刻、匾额、楹联达三十多块(对)。“孝义家”三个大字的巨匾是明太祖朱元璋御笔;“孝友堂”是明惠帝亲题;“师俭”为翰林周伯温所书;“敕旌孝义宗祠”原为明进士张奕槐手书。

“江南第一家”的历史

郑姓源于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一个叫“郑”的地方(今陕西省华县东)分封给他的小弟弟姬友,这位姬友便是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掉,其末代国君郑康公的子孙及其宗室从此改姬姓为郑姓。浦江郑氏氏七房郑氏的白麟后代,经过几代繁衍,郑氏子孙自牖(字孟纳,官至殿中侍御史),因“直谏”遭谪,其十三子生渥、況、淮三人。其中郑淮最为突出,年才十三就“颖敏绝伦”,苦学三年,“洞究章旨”。北宋时候,郑淮与两位兄弟迁至浦江,人称“浦阳三郑”。朱佺“礼宠之,约以外家女宣氏为配”,郑淮入赘承恩里宣氏家为女婿,改香岩溪为白麟溪,以示不忘祖宗。郑淮迁浦江后生郑照,郑照生二子,长子郑缊,世称冲应处士;次子郑绮,世称冲素处士,这便是同居第一世祖。郑氏同居史有三位关键性的人物,郑绮便是其中一位。

郑绮生于北宋徽宗重和二年,即1118年。9岁的时候北宋变成了南宋,他面临的是国破家亡的境况,11岁的时候,振兴家业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由于郑缊廿岁早夭,实际上由郑绮主持家政。郑氏家族同居前期,时逢天下大乱、饿殍遍野的南宋初年,郑绮的祖父郑淮在“靖康岁俭,鬻田一千余亩”以救济灾民,而至郑绮辈已家道中落。开创初期,郑绮肩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开始以“孝义”为宗旨治理家政。郑绮是个有理想的人物,善读书,通《春秋》、《谷梁》学,撰《春秋谷梁合经论》,他向往先民们描绘的人类大同世界。他要以《春秋》中所再三阐述的中华美德来治家。这种美德的核心,他归结为“孝顺父母、兄弟谦让、勤劳俭朴、尊师重教、和为贵、善施与”等。他认为如果在郑氏家庭里实现这样的美德,那他理想中的乐园也就随之来到了。他倡导全族内部共财聚食,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族集体所有,个人不得私置财产,吃饭实行大食堂。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发扬光大家业,二是为了增强家族的凝聚力。郑氏阖族同居就从南宋建炎二年(1129年)开始了,因此,人们称郑绮为同居第一世祖。

同居第一世祖郑绮以“纯孝”儒生为正史记载。关于郑绮的孝迹,据墓志铭载有以下几条为后来政治家称道和引以为楷模的:一是救父。其父郑照得罪势家致囚,他“号泣奔视”,“以额叩门”,“血淋被面”并“历陈父子大义”,上书刺史钱端礼,“乞代父受刑”。二是孝母。其母病,“手足不能屈伸”,郑绮“日候床下,抱持以就便溲者三十年”;母亲乐饮泉水,天旱,泉水涸竭,绮浚之勿得,乃仰天大恸,水忽涌入沸,甘如醴。三是出妻室。郑绮初取妻丁氏,丁氏事婆婆不敬,出语谇之,后事闻于绮,绮将丁氏休去,重取阮氏,阮氏与嫂不相能,又出之,时阮氏已生子闲,绮但为嫂嫂,终不顾私。客或疑其太过,绮谢客曰:“因一妇而构一家不和,绮义不为也。”四是善待族人。靖康间,先组淮鬻产赈饥,至绮已生涯窘迫,严陵族子有流离来依,绮割自耕田助之。五是拒绝赈济。黄姓大户见绮毁产赈荒,贫无以自存,“袖白金二斤往遗”,郑绮拒之,说:“宁饿死,岂肯受无名之赐?”六是重操守。“傅夫人卒”,绮“蓄女方九岁,与之处十二年始嫁,女犹处子。”七是勤耕苦读。他嗜学,每出耕,挂书牛角而读,通《春秋》《谷梁》学,著《合经论》数万子字。以上孝迹苦行,也正是封建社会中理想的人格准则,“行之一身则一身正,行之一家则一家顺,行之一郡则一郡理,行之四海则四海翕然称化”。郑绮以布衣终志,一生未仕。他躬行实践,以孝治家,为郑世家庭合居奠定了行为准则。临终之际他立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各世子孙执祖训不逾,在乡里和睦相处,有义风,如四世孙郑政,号蓝逸民,恭俭有文,善积贮,家渐殷富;淳祐中,大疫起乡间,转相传染,人心恐惧,裹粮奔他乡。政之母病甚,政与妻冒死守护,竟以无恙。孝义之行,人以为可祛病魔。

郑氏家庭到了第五世,适逢宋元交替之际,社会动乱使统治者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也给这个家庭一个繁衍生息的机遇,为它名垂史册创造了条件。五世祖郑德璋是郑氏“九世同居”史上第二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一生在整治家业中做了三件大事,为巩固长久同居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

其一是建立乡间联防武装,保卫邻里安全。宋咸纯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为了安定社会,郑德璋“以计诱巨魁,缚送有司”,并联合同里舍的人作砦栅以防其余党之奔突,以联防的力量建立乡闾武装,保卫本家族和邻里。

其二是制定治家准则。郑德璋主持家政时,“思以法齐其家,每晨出,击钟集家众展谒先宗,聚揖有序堂”上,申“勿听妇言”之戒,这为其子大和制定家规并赋予“法”的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www.daowen.com)

其三是注重对本族子弟的教育,开办乡里私塾——东明精舍。他“痛其子孙之失学”,在离家一里的东明山创建了东明精舍,规定年满十六岁的族人必须就读其中,使郑氏人的治学走向系统化正规化。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元代儒林四大家”虞集、揭奚斯、柳贯、黄晋先后到东明精舍讲学了。精舍不但培养本族子弟,也面向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郑德璋是位较有远见的封建社会治家楷模。他从建立乡闾联防武装、制定治家准则、开创家庭教育三方面入手,为郑氏家族的巩固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虽然,他仅是从治家角度来从事三方面建设,但是又十分清醒地将儒学观念与治家准则拴系在一起,将家和政权拴系在一起。于是,敏锐的政治家马上发现了这不仅是治家的方略,也是治国的一种模式。

郑德璋之子六世郑文融主持家政时,将父亲开创的家庭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是继郑德璋并步入仕途的又一家庭开创者。他为了政治家业,解甲归田,居家专心研究古今治家之道,尤其是理学的治家理论。他在前辈治家理论的基础上,再加上延柳贯、吴莱、宋濂等儒林巨子的参与,制定了《家范》58则,其主要内容为:不奉老子浮屠经像;冠婚丧祭必稽古;子孙须行孝谨;货田赋之属各有所司,职责分明;诸妇人唯事女工,不得干预家政;宗族里闾内外有别等。这就是郑德璋“以法齐家”的治家宗旨,首次在郑文融主持下付诸条文,也是家庭史上著名的《郑氏规范》的雏形。

郑文融之子郑钦是“著续七十三则以补其未备”的郑氏家庭史上又一里程碑式人物。73则续谱是郑钦在58则既定家规基础上,另行增补的一些具体规定,其目的是“翼导防范之道”。郑钦主持家政时期,已经超越了合族而居、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他大力提倡族人出仕谋官,并“资而勉之”。这说明家庭领袖已不囿于家族的小天地,鼓励仕途,奖掖从政,以便将家庭礼义推于治世。此时的郑世家庭充满着一种自信心,他们相信自己治家的心得也会在治国的宽广领域里见到成效。

在这个时期,宋濂介入该家庭是该家庭史上引人注目的一页。宋濂,这位写过千古名篇《宋东阳马生序》的大文学家来到东明精舍做学生,毕业后留校做了教师。宋濂做了教师,使郑家的德政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宋濂是郑氏家族引以为荣的精神支柱,他在1334年慕其家风淳淳追随吴莱,负笈就读东明精舍。后由吴莱推荐,主讲精舍20多年。宋濂在东明精舍教学期间,为当时社会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人才,参与制定的《郑氏规范》依傍理学,其明晰性、条理性较其他家训族规,有其难以比拟的宪法效力。同时,东明精舍不断开拓校舍,广延名师,吸引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学,精舍由培养本族子弟转而面向社会。由于家庭的发达和教育的兴旺,由宋代仅两人从政至元代发展为十四人。朱明皇朝初年,郑氏家庭步入鼎盛时期。此时,家庭规模宏大,组织严密,为世人瞩目而誉播四方。郑氏家庭的族人在明初已大批跻身于社会高层统治行列,这与布衣时代的开创期和屈居下层官吏的发迹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据统计,明初从政的郑氏族人被委以重任者有47人之多,其中许多成为朱明初年的台阁重臣,其弟子出仕居官遍布全国,但出仕生活并非依赖吃皇粮而取资农耕与佃租。

后期同居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景泰各朝。由于宋濂和朱元璋的逝世,再加上建文之难,朝廷带给“郑氏义门”的那种显赫光芒已渐渐消失。然而“郑氏义门”以儒学治家的内核依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一直义居到天顺三年。146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郑家的府第,郑家无力再建,同居只好改为以义字辈分家,世称小同居,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到宗祠里聚食。到这时,作为十五世同居历史已告结束,但是义居遗风遍布全国,流芳后世。

“江南第一家”的孝义之道

有着十五世同居辉煌历史的“郑氏义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重要文献,如《郑氏家仪》《郑氏规范》等,详细记录了宋、元、明社会农民的日常生活、劳作、冠婚丧祭祀等内容,堪称一个“封建家族博物馆”。据介绍,作为程朱理学治家的样板,郑氏一家的治家经验还被朱元璋借鉴到治国实践当中去。《郑氏家仪》共著五礼:一通礼,二冠礼,三婚礼,四丧礼,五祭礼,是一部郑氏日用家仪,是一部儒家理论行为化的著作,为元末八世孙郑泳著,欧阳玄序。五礼中,一半对活人,一半对死人,而着眼点还是针对活人,治活人之心,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俭,解决人与欲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封建宗法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五: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叫五伦。此五者,莫不由礼来加以调谐。五者和谐,辞让多而争夺少。辞让多,则人和;绝相争,则无患。“郑氏义门”把“有序”与“师俭”放在对等位置,倡导俭朴家风。《郑氏家仪》中的五礼,目的非常明确,操作程序十分具体而又具有独创性。

《郑氏规范》是一部典型的以修齐治平为主旨的治家宗法。它融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生产管理、生活学习等制度及奖惩措施为一体,共168条,分三个阶段完成。六世孙大和制定58条,后七世孙郑钦又续写家规73条,郑铉补写家规92条,再由八世孙郑旬廉等兄弟五人将三规合一,略加规并增减形成168条。逐渐完备的《郑氏规范》,不但使郑氏同居达到辉煌的顶点,而且补充和完善了明朱元璋“礼刑辅”的世事法律观,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对儒学理论观渗入每一个生活层面从而稳定家庭进而稳定社会起到了法律难以替代的作用。如果在肯定《郑氏规范》的实质的同时,再从另一层面——华夏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伦理来看,《郑氏规范》对族人的部分要求,体现了这一传统的某些精华,如不慕富贵,俭朴生活,修桥补路,捐赠财务,乐于助人,出仕报国,不得妄取民财,防范玩物丧志等,也是“淳朴道德的反应”。尤令我们钦佩的是,《郑氏家规》竟对廉政有严格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在历史上,郑家人曾有169人出仕为官,最高做到礼部尚书。然而,169人个个清正廉洁,无一人有污迹。

《郑氏规范》《郑氏家仪》集中体现的就是孝义、和睦、中庸等儒家文化精粹。“郑氏义门”正是以大同思想为灵魂,高举孝义旗帜,遵循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论共财同食,义居三个多世纪,书写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家庭文明史,即便是一统天下的皇家王朝,也没有一个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同居时期。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宋到元朝,从元到明代更替了三个王朝,其中宋元之交,元明之交那两场朝代鼎革的大战争,使多少家庭家破人亡,而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郑氏义门”,不仅幸免于难,而且不断扩展壮大。

“江南第一家”是儒家伦理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社会实践,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它所存留的文物古迹、文史资料都是中国儒学史、伦理发展史、教育史、家族发展史的重要史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随着改革开放、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如何将儒家积极的思想观点和伦理道德进行去粗取精,赋予新的社会内容,为加强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近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学术界一直在探讨的课题。“郑氏义门”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过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和“公共生活准则”,如郑氏所崇尚的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等,它们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以德治国,应从以德治家开始,如果每个公民都能切实地做到以德治家,那么,以德治国则水到渠成。”被世人称为“东方奇迹”的“郑氏义门”,870年来,这个家庭一直因道德风貌出色而著称,代代出清官,朝朝出皆良民,只有佳话连篇而从无丑行记录,因此,挖掘“江南第一家”的文化内涵,弘扬“郑氏义门”的孝义精华,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坚信,“郑氏义门”——“江南第一家”必将成为国内外人士向往、研究、游览的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