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参与研究性小论文写作活动的方法与技巧

参与研究性小论文写作活动的方法与技巧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不仅包括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也包括进行必要的实证调研,这些研究过程是整个学术写作的间架结构和基础要件。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引用资料注明出处,文末注明参考书目。◎写作活动研究性小论文写作情境创设在一次交流会上,一位读者问著名作家余秋雨:“余先生,我想请您谈一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参与研究性小论文写作活动的方法与技巧

◎知识支架

尊重学术规范

在现代社会,写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技能。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往往意味着拥有更有效的社会沟通能力。既可以减少被人误解的可能,提升个人意见的认可率,又可以使人深入思考,梳理琐碎繁芜的社会事实,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

学术论文作为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根本目的在于生产知识。知识的最终储藏状态是理性认识,即通过感性认识获取对事物乃至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稳定看法。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写作者先要学会“讲故事”,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具象的描述。因为把故事讲清楚,是“讲道理”的前提和基础。讲道理就是形成理论,是系统、条理且建构性地反思某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学术论文一般是要追求理论贡献的,它需要阐明所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阐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联、在不同情况下概念的变异以及它们的相关条件、机制后果等。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种输出,要保证优质的学术输出,必须要有优质的学术输入。学术输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阅读。这是学术写作最基本的输入,阅读不仅能提供写作的基本素材,而且能帮助形成写作的语言风格和学术气质等。第二是研究。研究不仅包括查阅相应的文献资料,也包括进行必要的实证调研,这些研究过程是整个学术写作的间架结构和基础要件。第三是思考。学术论文是思考的结晶,包括了作者原创的学术见解,而原创一定源于独立思考。

写学术论文必须要注重学术修辞。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意是辩论的言辞,后来引申为一切言辞,修辞也就是修饰言辞,即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语言手段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在学术表述的逻辑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将研究论点呈现出来,并且以科学合理的论据对论点加以论证,说服读者、传递论点是最终目标。所有学术修辞的存在和使用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个最终目标。

学术论文的写作一定要有修辞的自觉,要有意识地提高学术表达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丰富性,尽可能地让学术表达符合表达初衷;要综合考量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让学术表达更适当、得体和到位。

写学术论文,一定要尊重学术规范。如何尊重学术规范?概括起来,就是“四不两注”。具体地说,就是不作假,不抄袭,不强词夺理,不一稿多投。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引用资料注明出处,文末注明参考书目。对资料的引用和书目的注明,一定要在文中具体标出,而且按照参考文献的标准来写。引用资料须注明作者、标题、刊物名、时间等信息;参考书目须注明作者(编者或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等信息。

学术写作没有快捷键,也没有终南捷径,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培养学术的技艺与修养。技艺的养成特别强调当事人不仅要有系统的知识与逻辑,还要有广泛而持久的好奇心,以及对制造对象历史文化的高度娴熟,同时,还要有精妙绝伦的想象力

◎写作活动

研究性小论文写作

情境创设

在一次交流会上,一位读者问著名作家余秋雨:“余先生,我想请您谈一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余秋雨先是笑了一笑,继而回答:“没有两者。书,就是路;路,就是书。”

余秋雨先生的话,表达了“路”与“书”之间的密切关系。如果说“路”可以指“实践”“行动”“体验”的话,那么“书”可以指“理论”“知识”“经验”等。以前,我们总是认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都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行万里路”是“读万卷书”的前提,或者说“读万卷书”是“行万里路”的基础。“读万卷书”是静态的,“行万里路”是动态的,毕竟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读书可以让自己变得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样,“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就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而今,听了余秋雨先生的话,我们才真正感悟:“路”与“书”不是相离相斥的关系,也不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还可以是复合同一的关系。“书,就是路;路,就是书”实际上反映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任务驱动

中国人理解的“书”,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归属的角度看,“书”可以指自己的书,也可以指别人的书;从性质的角度看,“书”可以指实在的书,也可以指虚拟的书。

倘若从虚拟的角度切入,我们就可以打开一扇扇窗户,看到一个个新的天地。

我们所在的地方,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书院、文庙,这些知识的火种点燃了这片土地的教育之薪,点燃了这片土地的文化之灯,点亮了这片土地的文明之塔,使这片土地上的人告别莽荒,走向文明。这些书院、文庙,就是一本值得我们大写特写的大“书”。

我们所在的区域,往往有一些寺庙、道观,有的也许已经淹没在历史的荒烟蔓草中,仅存败井颓垣、残砖断瓦,令人惋惜不已;有的至今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保留着固有的方式,延续着自身的做法,信徒虔诚依旧,香火旺盛如初。这些寺庙、道观,往往能影响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道德心性,也是一本值得我们阅读思索感悟的大“书”。

我们所在的地区,也有一些有名的宗祠。看到宗祠,也许你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姓什么?我了解自己姓氏的历史吗?我知道自己家族的宗祠吗?我探寻过自己的郡望吗?也许,从家族的宗祠里,我们可以发现家族的特征,找到文化的符号,探索到民族的精髓。家族的规范、规程,家族的家训家风,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新天地。家族的宗祠,也是一本大“书”。

我们所在的地区,有名山吗?有大河吗?有古桥吗?有名楼吗?有博物馆吗?有名人故居吗?有百年老校吗?山川风物、名胜古迹、园林景观、故居名校,可能蕴含着某些至今影响我们的习惯、意识、知识、经验、定理、准则、圭臬、法则、文化、传统、智慧,同样是一本大“书”。

现在,就让我们自定研究对象,自选研究伙伴,自拟研究课题,然后查找资料,展开调查,进行研究,最后写成研究性小论文,如何?

活动步骤

1.制订方案

小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我们组成研究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写作任务。同学同学,就是共同学习的意思。我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调查、观察、考察、实验、记录、查找、讨论、探究等活动,最后获得共同的结果或结论。

那就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四人构成一个研究单元,组成一个研究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大家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甲同学负责列提纲,乙同学负责搜集资料,丙同学负责书写,丁同学负责加注。最后大家轮流修改。

现在,我们以研究“浙江省浦江县的传统文化”为例,以“江南第一家”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方案。

2.搜集材料

要研究这个课题,我们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呢?姑且按照本书的七个专题,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建筑维度进行搜集。

●哲学之维:《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先贤看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条理想的进修线。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写道:“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见重要,尽人皆知;与西洋人对照,尤觉显然。现在就是要追问其所以然之故。冯友兰先生近著《新世论》一书,有‘说家国’‘谈儿女’等篇,似在解答此问题。他大致是本于唯物史观,以一方在产业革命前,一方在产业革命后,彼此生产方法不同来解释的。他先阐明:凡未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无论这地方是东是西,生产方法在某一阶段内,都是以家为本位;是即谓之生产家庭化。在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主要是用机器生产,即打破了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而是以社会本位行其生产;是即谓之生产社会化。”哲学家的眼光能够穿越社会的迷障,在他们看来,古代中国社会是以家为本位的社会。

●政治之维:郑氏在元明两朝都受到朝廷褒奖。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朝至元元年(1335年)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史载“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元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这是因为“家乃固国之本”,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不通汉族文化,但他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

明朝初年,朱元璋赐封郑氏门为“江南第一家”。朱明王朝为何如此重视郑氏家族呢?这不仅仅是因为郑氏不少族人参与了明初各项政策的制定,成为大明王朝的栋梁,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出于治国的需要,特别是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以后发动并全程领导了史上最大最严的反腐肃贪运动,大力打击贪污,需要借鉴郑氏家族的治家实践,以便有效地控制政局。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明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经济之维:我国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人口迁徙有着密切关系。在历史上,中原地区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就会引发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最大规模的南迁浪潮有三次:西晋“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永嘉南迁、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迁徙、北宋靖康之乱的大迁徙。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时期,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中原人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南渡,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随着西晋灭亡、晋室南渡,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的规模更大,为我国经济和人口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年华,但“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只好背井离乡,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身之所。这次迁徙从“安史之乱”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时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与北方齐平。(www.daowen.com)

由于金人大规模入侵而出现的“靖康之乱”以及其后长达百余年的宋金对峙,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许多人被迫举族迁移,而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未开垦的耕地吸引了他们。而南宋临安建都,进一步推动了人口迁徙。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多变成了“鱼米之乡”。经过这一次大迁徙,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已经出现。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先祖,应该是在第三次人口大迁徙时从北方迁至南方的。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到明朝初年,郑氏家族步入鼎峰。此时,郑氏家族已是“阖族殆千余指”,家族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家底殷实,誉播八方。

●文化之维:在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典范的浦江县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九座牌坊,恰合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

第一座牌坊叫“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

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他们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起着忠节义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

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每日用家规相关内容教育子孙,以维持家庭的秩序。

“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的。自牌坊群落成后,“江南第一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高。

●教育之维:东明书院前身为东明精舍。据光绪《浦江县志》载,在东明山之阳,县东三十里,元青田尉郑德璋创精舍于此,为郑氏子孙读书之所。在此期间,郑氏家族先后制定《家范》58则和《续谱》73则。宋濂继吴莱而主讲二十余年,授经著书,与其徒天台方孝儒,义门诸弟子讲学于此,有东明山精舍壁记。宋濂于东明精舍主讲期间,参与制定《郑氏规范》168条,成为家训族规之典范。乾隆癸未(1763年)郑氏合族移建精舍于义门外东偏里许,改称东明书院,期间进行多次修茸,今存围墙及乾隆壬午年重立东明书院石匾。

东明书院位于浙江省中部,属于钱塘江水系。浦江北连杭州、严州,东达绍兴、明州,南至处州、台州,西通衢州、江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明书院鼎盛时期,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求学,蔚为壮观。

●艺术之维:浦江县郑氏宗祠有正旁二门,走近南向大门,即见高悬于檐上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的“江南第一家”大匾,大匾下方为明朝万历进士张应槐手书的“敕旌孝义宗祠”的门匾。门前四柱上书两联,第一副对联是:“三朝旌表荣恩第,九世同居孝义家。”此联以“三朝”对“九世”,以“荣恩”对“孝义”,凸显了郑氏家族的荣耀与光芒。第二幅对联是:“文章空冀北,孝义冠江南。”上联写文章,下联写道德,反映了郑氏族人空前绝后的才华与品德。

郑氏宗祠同居碑亭有一副对联:“合族源流始,同居发朝初。”全联典出郑氏同居始于南宋建炎年间,历二百六十余年而不散,宋、元、明三朝都曾旌表为“孝义家”。联中“合族”对“同居”,“源流”对“发朝”,“始”对“初”,表现了郑氏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反映了郑氏家族的恢弘气势。

●建筑之维:浦江郑义门古建筑群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郑氏家祠始建于元初,后来经过明清时期数次扩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郑义门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东明书院、玄麓八景、宋濂故址、崇义桥、老佛社、圣谕楼、昌七公祠、垂裕堂、尚书第、白麟溪古桥九闸、建文井、正德井、元鹿山房等元明清古迹50余处,元代郑氏义门祠堂碑、白麟溪碑和郑德璋墓标,明代文侯赐祭之碑、翰林学士宋文宪公碑。郑义门古建筑群内容丰富,蔚成群观。

3.形成解释

我们还可以观看动漫片《郑义门》,参考张文德的《江南第一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中共浙江省浦江县委宣传部所编的《宋濂暨“江南第一家”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山海经丛书之一《“江南第一家”民间奇闻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林友桂编著的《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版)等书籍。

研究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创设的写作情境,围绕写作的主题,对有关内容进行评议。当然,也可以重新拟题,明确选题方向,写出小论文的标题。作为学术性小论文,其标题有如下几个特征:①无语病;②无口语;③有含量;④有概念。

4.梳理分析

根据以上七个维度,结合调查研究所得与报刊书籍等资料,对浦江郑义门的相关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到一个研究的思路。

请建构你的设想,描述你的思路,列出你的提纲。

建构示例:《“江南第一家”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部分:①地理位置;②建筑布局;③历史发展;④孝义之道;⑤结论。

5.依纲写作

6.加注修改

写作研究性论文时,我们都要知道的参考文献的规范写法:

(1)专著[序号]编著者.书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目[J].刊名,年,卷(期):页码.

(3)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目[D].地点:保存单位,年.

(4)论文集,会议录[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5)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目[C]//主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6)科技报告[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国际、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序号]标准制定者.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8)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7.结语

回首白墙黛瓦相映的民居,回想大气婉约相谐的古镇,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平天下必从齐家始”,郑氏家族树立了理学治家的丰碑,《郑氏规范》散发着中华文明的光芒,“江南第一家”不愧为千年儒家文化的典范。但愿,这次的研究性论文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学养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我们能够做更多更好的研究。当然,在撰写研究性论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牢记: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自我评价

学术性小论文评分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