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初中生有限定写作的选材

优化初中生有限定写作的选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给出题目或话题,学生根据题目或话题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有限定的写作活动是初中生写作的常见形态。无论是平时课堂上进行的大作文、小作文训练,还是考试时的写作,都属于有限定的写作。有了相关的限定,选材就需要满足、符合限定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通常所说的“跑题”。虽然这些都是同学们真正的、现实的生活,但写作如果人云亦云,再真切、现实的素材也就会失去新意。比如下面有两组围绕“爱国”的选材。

优化初中生有限定写作的选材

教师给出题目或话题,学生根据题目或话题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这种有限定的写作活动是初中生写作的常见形态。无论是平时课堂上进行的大作文、小作文训练,还是考试时的写作,都属于有限定的写作。有了相关的限定,选材就需要满足、符合限定的要求,否则就会出现通常所说的“跑题”。而要避免“跑题”,选材就需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1.选材要符合题目的要求

北京市某年中考作文题目为《对话》,作文前有这样一段表述:“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段话就对写作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必须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以,如果写你与紫竹院竹子的对话、与黄山松的对话、与圆明园大水法遗址的对话都是跑题。再如2018年北京市中考题目《____________,让我心生敬意》,其限定为“请你任选一处古迹(圆明园除外)或一件文物,将题目补充完整”。这就要求所选之材必须符合“古迹”或“文物”的要求,写鸟巢、国家大剧院就是跑题。而写天坛、四羊方尊、《江山万里图》,则符合题意。

2.选材要符合中心的需要

“意在笔先”,杜牧用这简单的四个字概括了写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这里的“意”,简而言之就是作文的中心。中心与材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对文章所用的材料、结构、语言的统领;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服从于中心的需要。

文章的中心决定了材料的取舍以及详略的安排:跟中心无关的,舍弃不取;跟中心相关的也要分清主次,选取其中最有利于表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展开,其他可以略写。游离中心选用材料,或材料使用详略不当,都会影响中心的表达。比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就是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典范。

作者紧紧围绕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节操选材,将叶圣陶先生与自己直接相关的材料详写,与自己无关而又能从不同角度体现叶先生风范的略写,从而详略结合,多维、立体地将叶圣陶先生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材料要选“真材实料”

什么是“真材实料”?符合客观事理,能恰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准确地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材料就是“真材实料”。真实的材料,应该是自己亲历的事情,而不是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写文章也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而是需要对生活的原材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这样材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心。真实的材料,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更易于感动读者,形成共鸣。反之,虚假的材料只能表达“虚情假意”,也就无法打动人。

比如写友谊,有的同学写在考试即将开始,自己正为忘记带尺子而心急火燎时,好朋友发觉了自己的窘境,果断地将他的尺子掰断,送一半给自己。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会出现吗?即使忘记带尺子,也可以跟考官说一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一下,完全没有必要把好端端的尺子掰断。这样的桥段即使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出现过,写到文章中也给人虚假之感,因为不符合现实客观的逻辑。

4.选材要典型

什么样的材料是“典型”材料呢?典型的写作材料指的是那些能够突出表现文章主旨或者体现人物性格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材料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

比如郑振铎散文《猫》中所写的,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吃了鸟,而不分青红皂白地用棒追打猫的事件,就是属于典型材料。这件事使作者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引发了作者的深切反省。如果没有这件事,作者的追悔、自责之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就成了“无源之水”。

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为作者买《山海经》一书这件事也是典型材料。作者正是因为阿长做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从而不但对她“谋害隐鼠的怨恨”完全消失了,还由衷地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至此,阿长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形象才光彩照人、活泼可爱。同时,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阿长深切的怀念、感激和同情才有了载体

5.选材要新颖

新颖,是指新而别致,与众不同,不落俗套。

首先,“新颖”的材料要“时间新”,指新近发生、具有当下时代特征的材料。这样的材料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能很好地反映眼前的生活与现实。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与所处的社会密切相关,选材时把目光聚焦到当下的生活,更多地关注、思考自己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认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不但能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要努力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选用这样的新材料,才能写出新思想、新精神。有的同学上了初中以后,作文选材还是“小时候”,一起笔就回到了“从前”,好像自己眼前的生活就没有可写的东西。“小时候”的事是否真能记得暂且不说,从内容上看,“小时候”的故事也只剩下童趣和付之一笑的价值了。

其次,“新颖”的材料应该是别人未使用过的,或者虽然已经有人用过,但自己又有新的感悟和体验。比如写“我的第一次”,不是写学骑自行车,就是写学做饭,还总是做西红柿炒鸡蛋;写“拼搏”,不是写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步,就是写练习篮球,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同学们真正的、现实的生活,但写作如果人云亦云,再真切、现实的素材也就会失去新意。其实,大家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比如第一次蹦极、第一次独自完成一件事、第一次登上舞台、第一次被惩罚等,人生的“第一次”数不胜数。生活中“拼搏”的经历也不仅在日常的体育课上,同学们去爬山时难道不需要拼搏精神吗?练习街舞时没有拼搏精神吗?诸如这样的素材,既新颖又脱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只是拾人牙慧,搬用老一套的事例、言论等来拼凑应付,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新意,也不会打动他人。(www.daowen.com)

6.选材要“小”、要“巧”

首先,选材要在“小”上下功夫。比如下面有两组围绕“爱国”的选材。

第一组: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爱国名人(如左宗棠林则徐钱学森邓稼先)的事迹。

第二组:

(1)正在行走的小学生听到国歌响起,立正,面向国旗行少先队队礼。

(2)清洁工捡起飘落到路上的国旗,用手整理好,然后将国旗插在车边。

(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众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积极参与抗疫。

(4)疫情之下,全国人民积极配合防疫措施,主动居家隔离,减少外出,人人做到不给社会“添乱”。

第一组材料都是名人事迹,素材比较大,对于写记叙文而言所选的点容易雷同,记叙时也难以有具体情境,写出来的内容容易空泛。反之第二组的材料就比较小,都是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事件,有具体的情境、画面,易于展开描写。通过对小事件的细节描写,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爱国情怀表达出来,更容易生动、真切、感人。

其次,选材要在“巧”上下功夫。比如下列关于“温暖”的两个材料。

材料一:

写父子之间的温暖。儿子患有哮喘病,一天儿子提前放学回到家,发现父亲一边抽烟,一边写着东西。父亲在看到站在门口的儿子时很吃惊,慌忙中急切地想将烟熄灭。然而,由于太着急,按在烟灰缸中的是笔而不是烟。父亲发现后尴尬地笑了,儿子看到这幅情景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材料二:

写爸爸妈妈之间的温暖。儿子一直以为已经中年的爸爸妈妈之间没有什么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父母像电影中的父母那样彼此表达过爱。一天中午,开出租车的爸爸吃完饭后准备出车了,当爸爸转过身刚要出门的时候,妈妈却叫住了爸爸。此时妈妈快走两步,走到爸爸身边蹲下身子,伸出手将爸爸散开的鞋带认认真真地系上。那一刻,儿子读懂了爸爸妈妈之间的爱。

这两个材料选材都很巧妙。第一则材料避开了写父母从吃、穿、用等对孩子生活起居照顾的角度选材,而是从父亲对儿子在意的事而产生的举止角度选材,成功地做到了免俗。第二则材料抓住中国人不善于把爱挂在嘴边,而在日常琐事中表达对彼此的关爱,视角也可谓独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