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情感的巧妙融入:间接抒情的方法与魅力

情感的巧妙融入:间接抒情的方法与魅力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就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由读者慢慢体会。间接抒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种是乐景写乐情或哀景抒哀情,描写的景物与作者的情感相一致。老舍在写《济南的冬天》时,就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的巧妙融入:间接抒情的方法与魅力

间接抒情是与直接抒情相对而言的,就是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由读者慢慢体会。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是找到一种“附着物”作为依托,这种“附着物”可以是人、事,也可以是景或物,然后作者对“附着物”进行描写、叙述或议论,创造一种意境,让读者去感受、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间接抒情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寓情于事

寓情于事就是把浓郁的感情融入事件的叙述中,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感动。这种叙事与一般叙事不同,一般叙事往往要求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具体完整的叙述,而在寓情于事中,叙事只是一种抒情的手段,不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更注重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来作为情感的凝聚点。朱自清的《背影》正是运用了这种方法,平中见奇,成功地将父子之情融入了叙事之中。

古今中外描写父子之爱和离别之情的作品很多,但像《背影》这样曲折动人的作品却并不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把深沉的抒情和具体的叙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篇散文的抒情气氛很浓,但朱自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渲染,反而记叙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而琐碎的小事,比如奔丧、送行、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买橘子等,但作者在叙事时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和动作去进行描写,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舐犊之情。特别是买橘子这件事,明明“我”已经长大成人,是二十岁的青年了,父亲是一个胖子,行动本就费劲,可他偏偏不让我动,而是自己爬过月台、穿过铁道去买橘子,这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作者对父亲爬月台时进行了“攀”“缩”“倾”等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行走之艰难,更表达了父亲深切的爱子之心。此外,作者还通过四次流泪来诉说自己复杂的情感:因家中不幸遭遇而流下的悲伤之泪,因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而流下的感动、疼惜之泪,因与父亲离别而流下的不舍、无奈之泪,读父亲信件时流下的自责、思念之泪。这些泪流得自然、流得感人,让读者也不由自主地为这美好又珍贵的情感感到心酸、震撼。

2.融情于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便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中化情为景,让读者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抒情方法就叫作融情于景。如《土地的誓言》中铺排了“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多种富有关东气息的景物,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就像电影特写镜头,叠现出家乡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

融情于景,关键是选择能够引发真情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的特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要有相通之处。一般情况下,情与景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乐景写乐情或哀景抒哀情,描写的景物与作者的情感相一致。比如莫怀戚的《散步》,文中选取了田野、绿芽等富有生机的景物,展示了春天的浓厚气息,表达了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描写了枯朽的藤蔓、荒凉的古道、疲惫的瘦马等景物,营造出了一幅苍凉、萧瑟的晚秋图,表现了思乡游子的悲苦与无奈。另一种是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描写之景与作者抒发的情感不一致。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的花儿含露绽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此时正值战乱时期,诗人与亲人分离,于是看花之露水就仿佛泪水凝聚,听鸟鸣就仿佛声声惊啼,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无奈。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情与景形成强烈反差,倍增其哀或乐。

巧用修辞可以让自然景物由无情变有情。老舍在写《济南的冬天》时,就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睡”和“醒”本是用来写人的,在文中却用来写老城,烘托出济南冬天的舒适、温暖,表现出老舍对这里的喜爱之情。“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老舍用“小摇篮”比喻四周的小山,不仅写出了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还让人感觉到了小山的可爱与温柔。

写作时若想让景中含情,那么还要注意锤炼语言,用最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景物。有时候,也许只需要一个字,就可以让文章满篇生情。如《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出,春天万物复苏时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如在人眼前,诗人满心的喜悦之情也呼之欲出了。

3.融情于物

融情于物就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曲折委婉地将情感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更显情深意远。如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诗,金色花本来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我”变成了金色花与母亲嬉戏,就意味着“我”给予母亲的爱也是圣洁而无私的,表达了作者回报母亲的愿望,同时将母子间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www.daowen.com)

通过具体物象表达情感时,一定要找到物与情之间的相似点。如《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用比喻将本来抽象的忧愁变作了可视之物——春水,使人可以切实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读来意味深长。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这是因为李煜的忧愁不是缠绵的相思之苦,而是社稷倾覆的亡国之恨,如果用山间清泉来比喻这样的愁苦,就会给人生硬牵强之感。“一江”,有满盈之意,春天冰雪融化,江河水位上涨,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浩荡不息的感觉,用来比喻满腔的亡国之痛非常贴切,不仅表现了忧愁的绵长深远,而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悲伤与感慨。

融情于物,还可以用有代表性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是用“归雁”暗示自己的思乡之情。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因此,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说法。此处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够帮忙把自己的家书捎到故乡洛阳,实则就是表达自己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愁。古代文学中还有很多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比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后来很多人就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在古代神话中,古蜀国第一个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婉、动人肺腑。于是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再如菊之素雅淡泊、梅之傲雪坚贞、月之思念牵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写作时,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形象,可以有助于文章更好地表情达意。

4.融情于理

为了把自己对所记叙事物的认识、感受表达清楚,可以通过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或阐释某一事理。这种写法是将感情融注于议论之中,以理服人的同时又以情感人,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邓稼先》一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在议论中饱含敬仰之情。

在写作中寓情于理,作者通过议论抒发情感,可以让所抒之情更具说服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论之理应当是富有哲理的,不能是枯燥空泛的说教,而且要区别于一般的议论。一般的议论需要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而用来抒情的议论,只是作者用饱蘸感情的文字写出的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价,以达到抒发主观感情的目的。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在文末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这样的议论就极富人生智慧。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没有高下之分。一般来说,强烈的、紧张的情感适合选择前一种抒情方式,而轻淡的、弛缓的情感则适合选择后者。在一篇文章中,这两种抒情方式常常会同时出现。不过,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崇尚含蓄美,因此情感抒发也以间接抒情为主。

“一花一叶皆世界,一草一木总关情”,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学习到的抒情方式,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让自己的文字更有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