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挖掘村庄中的隐藏洞穴及窖藏场所

挖掘村庄中的隐藏洞穴及窖藏场所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依山崖或冲沟两边土壁而挖的窑洞,窖窨不论通风、采光还是视野效果都较差,并不适宜居住,后世遂逐渐成为专门的储藏处所。另外,窖窨一般只有一个洞口出入,防卫功能也较弱,一旦暴露,基本上就意味着灭顶之灾。同治元年九月,华州姖家庄地窖被熏,死四十余人。同治六年,回兵再逼近荔、朝时,三原县知县贺瑞麟就痛陈“窖窨全不可靠”,绅民须早为逃计[53]。

挖掘村庄中的隐藏洞穴及窖藏场所

西北地区黄土深厚,直立性好,易于挖洞,加之干旱少雨,穴居窖藏古已有之。《说文解字》曰:窖,地藏也;窨,地室[41]。可见,窖窨最初应该是兼具一定储藏和防御功能的地穴式住所,其形制大体是“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开口向上,以梯出入”[42]。相比依山崖或冲沟两边土壁而挖的窑洞,窖窨不论通风、采光还是视野效果都较差,并不适宜居住,后世遂逐渐成为专门的储藏处所。清人俗语以酒水等埋藏地下曰窨,以藏谷麦曰窖[43]。西北苦寒,一般农户家中都挖有窨窖,用于存储过冬粮食果蔬。

战争起时,一般小民,尤是妇女老弱,应急逃命之所,首先就是自家或就近的窨窖。窖窨有的相当大,可容纳多人。里面备有炊具、柴火、粮食及饮水等生活必需品,有的甚至还有磨子,研磨米谷,以便久居。临潼县马坊堡村南高坡上就有这样一处,洞口隐藏得很好,不容易被发现,后因农民在崖上拉土才暴露在外。“洞高约两公尺,底下为浮土所壅,洞壁有烟熏的黑迹。当时冯先生(笔者注:冯先生指冯增烈)跟村长爬进去看了看,里面纵横交错,非常开敞。据村长说,洞中原来还有磨子,不久前才为村民移走。”[44]

清初以来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番薯,逐渐在西北推广种植[45]。番薯冬季储藏时温度要10度以上才不致被冻坏,因此,窖窨一般一丈五六才能保证不冻坏[46]。相较于一般的窖窨,番薯窨子隐蔽性更好,容量更大,也更适于藏身[47]咸阳渭城一带还有一种窖窨叫“上高窖”,筑成“之”字形,不怕烟熏,相当安全,几乎家家都有[48]。当时回族甚至有谚语曰“乌鸦窝好戮,地老鼠难捉”[49],由此来看,窖窨这种地下藏身之所,在战争期间,还是有一定作用的。(www.daowen.com)

然而,绝大多数半地穴式窖窨,隐蔽性很差,比较容易被发现。清代陕西盐商素有乡居窖藏传统,大量金银存于自家地窖,同治战时多被洗劫一空,数百年的资本积累毁于一旦,从此一蹶不振[50]。另外,窖窨一般只有一个洞口出入,防卫功能也较弱,一旦暴露,基本上就意味着灭顶之灾。窖窨最怕烟熏,只要洞口被堵,以烟熏之,洞内之人非死即伤。比如渭南县西南三里有张村,村落高处挂有铁钟,派人在附近瞭望。有警鸣钟,村民便会藏入地窖。但后被回军找到窖口,便用辣椒面燃熏,窖内老少被熏死的很多[51]。同治元年九月,华州姖家庄地窖被熏,死四十余人。同年十月初六日,李家坡天窖被熏,“人膏直流至崖下”,其惨状简直不忍诉于笔端[52]。同治六年,回兵再逼近荔、朝时,三原县知县贺瑞麟就痛陈“窖窨全不可靠”,绅民须早为逃计[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