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宣统人口调查数据的评价,学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王士达认为,这是一次深入民间的真正普查,绝非凭空捏造。何炳棣则认为,与其说户口数据是普查的,不如说是编造的。曹树基显然受到了何炳棣的影响,研究中放弃了对宣统人口调查数据的讨论。侯杨方认为宣统人口调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执行,何、曹等人的结论,缘于不熟悉此次人口普查的制度。
对于一场全国性人口普查来讲,极端的个案如此之多,每个研究者都可以找到诸多支持自己观点的例证,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反面例证,则又成为对方立论的依据。因此,仅仅从制度角度简单地否定或肯定这次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几同盲人摸象。实际上,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远不仅仅限于一个普遍学术问题,而是涉及学界对于清及民国以来中国人口史的基本认识。
人口的发展如同河中奔腾向前的流水,既有方向性,也有连续性,前后不应该有中断之处。葛剑雄主编的六卷本《中国人口史》是构建中国人口史这一学科的重要基石,在这样一部重要著作中,因为曹树基著第五卷《清时期》与侯杨方著第六卷《1910—1953年》对清末宣统人口调查的历史评价、修正方法与修正结果都存在明显不同,直接导致了该书对于清以来整个中国人口发展进程的理解与表述出现了分歧,前后无法衔接。(www.daowen.com)
曹树基与侯杨方都是顶尖的人口史专家,因为以下两方面准备,笔者对他们的研究进行重新探讨。其一,研究数据:宣统人口调查“地理调查表”甘肃省分村户口数据,为我们在省区这样一个级别上对此次人口普查进行个案分析提供了可能,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这次人口普查;其二,研究方法:历史人口这类空间数据通常具有非独立性,不符合经典统计学的基本假设,因此,以GIS为代表的专门的空间分析理论和技术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迅速发展,日益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曹树基对于陕甘地区1910年新政人口数的判断出现了错误,他对新政人口数的修正是不可靠的。GIS提供的人口重心模型,是我们实现对这一研究数据进行校验并证伪的重要手段。宣统人口调查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的萌芽,其普查目的、登记方法及人口数据等,较之以前的户口数有本质区别。在此之前的户口数据,不论出于总志、方志,还是清册、通典,抑或是其他官私文献,实际上都属于同一个系统,来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以收税为目的的、依托保甲体系逐层汇总的、最终记录于户部清册中的户口数。在这样一个数据体系里面,用方志的数据去校验总志的数据,用汇总的地方数据去检验更高层级的区域或全国数据,不论在什么样的精度上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的结论都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当用同样的方法去检验宣统普查人口这样一个系统外的数据时,问题就出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