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选择肥沃的砚田:砚之肥瘠

选择肥沃的砚田:砚之肥瘠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与幻想合不拢,有多种办法调停,其中之一是以砚为田,用笔耕之。这方面还出了有名的人,那是清朝金农,扬州八怪之一,自署“百二砚田富翁”;有名的书,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以砚为田,田有肥瘠;以笔为农具,农具有利钝。两者之中,似乎砚田的花样更多,所以这里只谈砚,不谈笔。这扣紧本篇的题目说,是既然要用砚田耕,就应该设法选一块肥的。拿出一方,竟是十砚斋黄莘田的,当然万分高兴,于是用买衣服的钱买了。

选择肥沃的砚田:砚之肥瘠

旧时代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几乎都是手不沾锄犁的人物。可是脑子里又藏有一些所谓清高的幻想,经史之余,还要歌颂诸葛亮的躬耕南阳,陶渊明的将有事于西畴。事实与幻想合不拢,有多种办法调停,其中之一是以砚为田,用笔耕之。这方面还出了有名的人,那是清朝金农扬州八怪之一,自署“百二砚田富翁”;有名的书,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以砚为田,田有肥瘠;以笔为农具,农具有利钝。两者之中,似乎砚田的花样更多,所以这里只谈砚,不谈笔。

砚,用于磨墨,似乎只要能磨墨,就都算合用。其实不然。砚是文具,高雅称呼是文房四宝之一;如果旧而不新,等级又要大大提高,成为“文物”。为了全面了解,先谈文物的砚。讲究砚的人有不同类型。文物专家是少数。读书人常常要写,写有不同的目的,如顾亭林,是著述,如傅青主,是传法书,等而下之,如作八股,写信,以至于练字,都愿意砚合意,是多数。求砚合意,怎么样才能合意?这里面有的虽然不是什么大学问,却也相当复杂。可以自下而上分为几级。

一是砚质好。这从要求或效果方面说很简单,不过是磨墨快而细。快要砚不滑,细要砚不粗。不滑和不粗有矛盾,如锉,不滑,玻璃,不粗,可是都不能用。好的砚质要恰好能够调和矛盾,就是要细而不滑,涩而不粗,用旧的术语说是“润”,“发墨”。我住北京半个世纪以上,喜欢看砚、试砚,获得一点点经验,是,就我所能见到的说,以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石为第一。历史记载,南唐后主用的是龙尾砚,那是歙石,产于江西婺源县,文徵明得的南唐贡砚想来也是这一种。历史,过去了,难于比较,就现在还能见到、还能比较的说,我一直认为,最好的端石总是超过最好的歙石。端石的结构,几年前曾见一篇地质学家调查、分析的文章,说是属于一种什么岩,所以宜于磨墨。这我不懂,我用一般人的话解释,是外柔而内刚,或说极细的沙粒里藏着尖利的小东西。论砚质,这“内刚”更为重要,因为外柔易知而内刚不易知。有多种砚石,可举为代表的如与歙石一山之隔的玉山石,面貌颇像歙石,用手摸,也细得很,可是缺点是内部也柔,因而不发墨,不好用。其他石以外的砚材,陶(包括汉砖、汉瓦等)、瓷、玉、铁等更是自郐以下了。澄泥的质也属于陶,因为制法精,还可用,不过比起端歙来,总是下一等了。

讲端石的质,有产地(通名“坑”)的分别,比如最出名的是老坑大西洞,其次有宋坑、麻子坑等等。讲坑,要以石的形色、花样为证。如大西洞是紫中含青,上有青花、火捺、鱼脑、蕉白、冰纹等花样,朝天岩石上多绿斑,古塔岩石如被火烧过,等等。又,同是一洞之石,花样不分上下,仍有平常和上好的分别,这有如同是贤人,能力终归不能等同。还是就上好端石说,蕉白多的比鱼脑多的更发墨,康熙坑的(清初)比乾隆坑的更发墨。这一类的评定,我的经验,靠眼不如靠手,就是最好用手指试磨,体会一下,是不是外柔内刚;如果是,那就是石质好。自然,用手鉴定也要多经验,非一朝一夕之功。

二是形式好。这包括尺寸、形状和做工。尺寸要求简单,只是不宜于过小,过于单薄。形状呢,方方正正当然好,不方方正正的要以人力补天然,比如细长的可以雕成瓜形。做工有粗有细,有巧有拙,这难得具体说,概括要求是美而雅。

三是年代久的好。这个原则最容易付诸实行,是宋比明好,明比清好。根据是玩古董心理,物以稀为贵。难的是确定年代。看石质、形状、做工是根据的一面,这当然也离不开经验。更有力的根据是上面的铭题,如果有的话。但铭题可以伪造,这就牵涉到鉴定问题,很复杂,这里只得从略。(www.daowen.com)

四是有名人手泽的好。比如是米元章的、文天祥的,或者名闺秀叶小鸾的、顾太清的,那就比无款的名贵多了。但是,正如某前辈告诉我的,只有不值钱的才没有假的,旧时代市上流传的古砚,不是苏东坡就是赵子昂,甚至虞世南、李太白,可以推断十之十是假的。但是也得承认,沧海一粟,尤其时代靠后,真的可能总是有的,这就需要披沙拣金。拣金,要有眼力,眼力从多经验来,其中的微妙自然难于具体说。

以上说的主要是“玩”砚。其实,对多数人说,应该多注意的是“用”砚。这扣紧本篇的题目说,是既然要用砚田耕,就应该设法选一块肥的。选肥的难不难?也难也不难。要求只是“还可以”就不难。不满足于还可以,要求“真好用”,如通常形容的,用它磨墨,手有持黄蜡在温锅中转动的感觉,转不多时候,墨浓了,而且细润好用,那就不容易。所以要“选”。选,成功与否,一靠眼力,二靠机会。眼力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机会就不能靠主观能动性。比如我有个老友,并不好动,一次去买衣服,过文物店,忽而灵机一动,问问有没有好砚。拿出一方,竟是十砚斋黄莘田的,当然万分高兴,于是用买衣服的钱买了。给我看,纯洁润泽如澄泥,是既好看又好用。

机会,非人力所能左右,只好不靠它,还是靠人力选。这由要求方面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兼顾实用和欣赏,另一是只管实用,不管欣赏。先说前者,我的经验是不要过于高攀。这也可以分作两项说。一是不要贪大名,上面说过,名大而真的稀如星凤,反而不如名小而真,价不过高,玩玩也颇有意思。也举个实例,一位同事祖传一些文物,“文革”风暴之余,剩有砚两方,一方大,背后有乾隆皇帝铭,一方小,有不知名的人的铭,拿给我看,说他们觉得前者很珍贵,后者不算什么。我看看,那个大的石质很坏,铭很假,小的确是康熙坑,石质很好,追大名的常常这样错。二是不要贪华贵,因为华贵的总是价高,却未必好用。总之,要以石质好、合用为第一,其次才是时不太近,款不假。

再说只要求实用的。选,要以“文革”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之前主要是由旧中选,之后就几乎只能由新中选。逝者如斯,不必追着慨叹,只说由新中选。总的原则仍是石质第一,就是,既是田就要能耕。有个同事张君不明此理,买一方金星歙砚给我看,说是他藏砚中的第一名。我摸了摸,说外表不坏,只是中看不中吃,因为内不刚而外不柔,拒墨。他试了试,果然疵拉疵拉响,不发墨。这就是砚田而不能耕。由新中选合用的,还要照顾财力的大小。财力大,可以从宋坑,甚至老坑中选,这比较容易。这里还是多为寒士着想,我的经验,无妨从出于下脚料的廉价品中选,只要体不小,有砚池,发墨,就可用。近些年来,出于朝天、古塔等岩,长方形,有池,价廉的砚不少。不过不是都润泽可用,所以要选。多中选少,如果机会巧,也会遇见很合用的。是今年春天,历史博物馆处理朝天岩八寸淌池砚,我选了几方,准备送给想买而不识货的朋友,其中一方,颜色不偏于暗绿而偏于浅绛,很润,与明朝后期的相比,可以说具体而微。这是贱价的良田,宜于笔耕,我留下自用,为的是谈论砚田的时候,说明其肥瘠与价的高低可能一致,但常常不一致,舍瘠取肥,不可一味地信奉拜金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