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北京的特色市场——鬼市和其中的一段回忆

老北京的特色市场——鬼市和其中的一段回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北京有所谓“鬼市”,又名“小市”或“晓市”。鬼市也是交易之所,但有不少特点。鼓担之外,还有不少并非经商的市民,多数是急于换钱,少数是旧物无用而不愿存储,也拿到鬼市待价而沽。由于偶然的机缘,我长时期住在北城鼓楼以西,出门向西不远是摄政王府,它的西墙外有一块空地,就是北京著名的鬼市之一。屈指十几年,断断续续由鬼市收得杂物不少,有些随手散去,有些当作四旧付之丙丁,自我失之,也没什么遗憾。

老北京有所谓“鬼市”,又名“小市”或“晓市”。得名的由来,三十年代官修《旧都文物略·杂事略·市井琐闻》说得比较详细:“于东西两市场(案指东安市场和西单商场)之外,更有晓市之设。每值鸡鸣,买卖者率集合于斯以交易焉。售品半为骨董,半系旧货,新者绝不加入。以其交易皆集于清晨,因名晓市。或谓鬼市,亦喻其作夜交易耳。俗呼小市,误。”这说的不尽确实。一、鬼市的鬼,主要不是取夜行之义,而是取用鬼祟手段以假充真而骗钱之义,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之一云:“乍听鸡鸣小市齐,暗中交易眼昏迷。插标人去贪廉贱,一笑归看假货低。”这假即所谓玩鬼把戏。二、俗呼小市并不误,除上引佚名诗句之外,清吴长元《宸垣识略》卷九说:“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货旧物者交易于此。”可见解小为晓,也许正是深文周纳了。

鬼市也是交易之所,但有不少特点。一是时间早,鸡鸣开始,日稍升即散。二是卖买双方都流品很杂。卖方半数以上是旧物小贩,北京称之为“打鼓儿的”,他们白天挑担,手持径寸硬皮小鼓,用细长竹片边走边敲,发清脆之音,串大街小巷,收买旧物。收买范围可说是佛法无边,上至商彝周鼎、汉镜唐琴,下至破旧衣服、碎铜烂铁。出去一天,收获或多或少,第二天欲明还暗的时候到小市,摆在地上出卖。鼓担之外,还有不少并非经商的市民,多数是急于换钱,少数是旧物无用而不愿存储,也拿到鬼市待价而沽。再说买方,有商人,也是流品很杂,只能举例说,如可以高到古玩字画店的老板,低到补鞋匠;有一般市民,目的是用贱价买些家用杂物;还有一些人,可以称之为有访古汲碎癖的书生,如邓之诚、顾随、胡佩衡之流。特点之三是货未必真而价必不实,即俗话说的满天要谎,就地还钱。还有一个特点,由访古汲碎的书生看来最重要,是常常会遇到年代久远、稀奇古怪、很难由商店买得的东西。这方面的例证不少,有文献可征的如《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残稿,《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画,都是由这条路来的。

由于偶然的机缘,我长时期住在北城鼓楼以西,出门向西不远是摄政王府,它的西墙外有一块空地,就是北京著名的鬼市之一。还有两个,一个在崇文门外,就是《宸垣识略》说的东小市,一个在宣武门外,因为都离得远,我没有到过。这北小市也历尽沧桑。一是面积的伸缩,这也有规律,大致是社会不稳定的时候伸,稳定的时候缩。伸,不只是地,还有人。如四十年代日去美来的时期,地域由摄政王府西墙外一直伸到东墙外,摆摊的人加入不少旧日的缙绅阶层,包括胜国贝勒载涛。另一变动是迁居,这是五十年代的事了,先迁到德胜门内以东的城根,名曰绦儿胡同,再迁到德胜门外略东的教场口,几年后消灭。

我有时想,逛鬼市,由心理或动机方面看,应该说与垂钓有相似之处,都是贪。但也略有分别,就是汲碎的“得”不单纯是利,而杂有不少赏奇和思古之幽情。例如我有一次买到个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臧十二娘的铜造像,个儿小,制作不精,非贵重之物,可是想想年份,其时李白刚刚十岁,杜甫要一年之后才出生,就觉得很有意思。(www.daowen.com)

由于这类的有意思,加以“天时不如地利”,空闲的早晨,我总是喜欢到鬼市逛逛。有时起得很早,就更能体验一下鬼趣:…赶早寻宝的商人多半提着马灯,快步前行,或者停在某鼓担前,掌上托着什么,用灯照着细看;卖买双方都不说话,袖口对袖口用手指争论价钱。我们书生一流自然只能掇拾一点点大网漏下的小鱼小虾。但有时也会有虽不名贵而颇有意思的获得,如清朝乾嘉时期藏书家严元照(芳椒室)写的黄山谷诗卷,因为不是一般人都熟悉的成铁翁刘,久卧地上无人问津,我买了。看看,落款后的两个印章是“张氏秋月字香修一字幼怜”,“我亦前身是秋月”,前一个印章见叶昌炽《藏书纪事诗》,说是孙星衍见过,后一个印章,大概孙氏也没见过,所以觉得颇有意思。又如乾隆拓唐欧阳通《道因碑》整幅裱本,沈德潜《杜诗偶评》初刻本,都是商贾不肯收,我觉得有意思,用贱价买来的。

屈指十几年,断断续续由鬼市收得杂物不少,有些随手散去,有些当作四旧付之丙丁,自我失之,也没什么遗憾。只是有一种,约半套驴皮剪的彩色影戏人物,这是儿时随母亲到外祖家,静夜在村头看灯影中的悲欢离合故事,为之入迷的,也放在旧书报之上烧了,事过境迁,有时忆及,仿佛儿时的梦更渺茫了,不禁兴起对于鬼市的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