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索911国家纪念碑和博物馆

探索911国家纪念碑和博物馆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11”博物馆设计历经十年,终于在2014年开放,不理解这般一拖再拖的人通常不懂美国的政治正确和人本主义。这就要求“911”博物馆既没有感情,又充满感情,这是这座博物馆面对的悖论。“911”国家纪念碑,远处玻璃幕墙建筑即为新近建成的博物馆。除了纪念碑与博物馆之外,“911”遗址也开辟出了一些周边景点,比如代替世贸中心的“自由塔”顶端的观光台,它是目前西半球最高的建筑。

探索911国家纪念碑和博物馆

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Museum

地址】180 Greenwlch St

交通地铁ⓇⓌCortland St

地铁④⑤Fulton St

地铁ⒺWorld Trade Center

建筑】★★★★★

【丰度】★★★

【趣味】★★★★(www.daowen.com)

“911”国家纪念碑博物馆分为两部分,纪念碑是原爆点喷泉(Ground Zero),是根据倒塌的双子塔的地基改造而成的两座巨型流水装置,博物馆也在同一地点,入口设在地上,但馆主体都在地下。“911”博物馆设计历经十年,终于在2014年开放,不理解这般一拖再拖的人通常不懂美国的政治正确和人本主义。在这个议题上,政治正确就是指:事要说得清清楚楚,但得避免把世界第二大宗教整个拖进口水仗里,免得本土主义的排外情绪抬头。人本主义就是尊重每一个死难者的生命历程,不让他们简单地汇聚成为一个拿出去吓人的数字。这就要求“911”博物馆既没有感情,又充满感情,这是这座博物馆面对的悖论。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话要怎么说,所有压力都集中在陈列设计团队上。

“911”国家纪念碑,远处玻璃幕墙建筑即为新近建成的博物馆。

“911”博物馆内景,图左是前世贸中心残留的地下防水连续墙,图右是名为“最后的支柱”的建筑遗迹,它一直矗立在世贸中心废墟中央没有倾颓,因而被视作美国人顽强不屈的象征。

被称为“三叉戟”的建筑遗迹是前世贸中心地面部分的残余,日裔设计师山崎实的设计初衷,是希望成排的树杈状结构能够营造出钢铁森林的视觉效果,结果事故之后只余下了这孤零零的两个,现在立于“911”博物馆入口处。

馆方最后选择的做法,是一组让你无法辩驳的四部曲。第一步,是用暗环境制造压抑氛围,你一走进博物馆地下,灯光就变暗,你将会听见一组拼盘式的口述史,录音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二步,是将大量事故现场的大型遗存作为雕塑作品使用:扭曲变形的钢筋,被烧毁了一半的消防车,一段拯救了许多人性命的水泥楼梯,直到最后仍然屹立不倒的钢柱等等,它们不需要太多解说,单是视觉冲击就足以让你臣服于恐惧。第三步,在两个独立的小展室内,回顾“911”事件的经过,只有简短的事实描述,几乎没有任何展开,也就是在这个展厅里,有许多直接通往地面的出口门。第四步,是来到一间暗室,这里四面墙都是由遇难者的头像组成,环绕的音频中不断在播放他们的生平故事,你甚至不需要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就能直观感受生命的沉重。等你乘坐电梯重新浮出地面时,再一次看见锈迹斑斑的世贸中心残部似一支三叉戟一样支起了晴朗的天空,心境一定不似来时那般轻松了。

“911”博物馆还开辟了一间互动录音室,游客可以选择话题录下长度约三分钟的音频,博物馆会再用这些音频在展厅第一环节播放,形成了一种不断加成的参观体验。“911”博物馆用这样的手法保持“沉默”,依靠视听效果,依靠别人的“证词”,来代替自己发声,将分明是极度“美国”的体验,转化成跨越国界的语言。诠释历史的谨慎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价值无涉的中立形象,反而无招胜有招,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值得所有的博物馆从业者借鉴和学习。

除了纪念碑与博物馆之外,“911”遗址也开辟出了一些周边景点,比如代替世贸中心的“自由塔”顶端的观光台,它是目前西半球最高的建筑。还有2016年刚刚开通的世贸中心火车站,该建筑横看像鱼骨侧看像海燕,造型十分叛逆,内部站台的建筑构造也一如外部那样白净清丽。要搁在别的城市,在灾难遗址上造这么不严肃的一栋楼,总是有些不妥当的,但谁叫这里是纽约呢,没有人拘泥于过去,他们那么爱玩,他们一直在向前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