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Museum in Harlem
【地址】144 W 125th St
【建筑】★★★
【丰度】★★
【趣味】★
【加成】民权运动史,★;现代艺术,★(www.daowen.com)
最后一站是今天的黑人社区。哈林区画廊博物馆位于哈林区的核心125街,它诞生的时机有个故事可说。
六十年代,民权运动风起云涌,1964年哈林区暴动后,城市困顿不堪,1968年民权运动随着马丁·路德·金的遇刺而陷入失序,种族矛盾的伤痕遍布美国大地。就在这样的时刻,大都会博物馆办了一场展览,叫做“我心中的哈林区”(Harlem on My Mind),从其讨巧地引用蓝调经典“我心中的佐治亚(Georgia on My Mind)”的题头就能看出,原意是想进一步促进种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向更多的人呈现一个鲜活生动的哈林区生活,结果却弄巧成拙,招来一顿臭骂。
大都会博物馆为办好这次展览招来了知名策展人修纳(Allon Schoener),修纳是大度会博物馆陈列委员的主任,他两年前办过一次相当成功的艺术展,用旧照片与艺术品结合的手法展现纽约下东区世纪之交的生活状态。可是修纳这个人对视觉艺术的呈现近乎偏执。“我心中的哈林区”走的完全是影像叙事路线,整个展厅全部由照片担当,除了墙面上环绕的照片,在展厅中央也由大型的壁画柱支撑,其上大大小小的照片如马赛克般拼贴缀合,俨然一场蒙太奇的视觉盛宴。策展期间曾有博物馆的员工提议,放置一些哈林区艺匠们自己的作品作点缀不是更好,但修纳为了保持叙事手法的纯粹,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我心中的哈林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此不需要别的艺术品来点缀。
结果开展之后,虽然门票收入不断刷出新高,但“我心中的哈林区”一直遭到非裔艺人群体的强烈抵制,他们在大都会博物馆门前抗议,认为一场关于自己社群生活的艺术展,却没有任何来自哈林区的艺人的艺术呈现,而完全是由白人摄影师和白人策展人越俎代庖替他们选择什么该被呈现,这样莫名其妙“被代表”,甚至用他们来赚钱,无异于一种高级的羞辱。在种族矛盾高涨的六十年代末,大都会博物馆馆长不得不出来公开道歉。不过这次风波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少数族裔的博物馆陈列自此再也不能由白人学者和博物馆员工垄断了。
有趣的是,画廊博物馆的前身也诞生于同一年,孕育它的核心主题,正是“我的艺术我做主”这样的政治理想。从创建伊始,画廊博物馆就始终坚持吸引和团结黑人艺术家。1979年,纽约储蓄银行将旧办公楼转让给画廊博物馆,即是博物馆今日所在。经改造设计之后,银行大楼成为了地面两层地下一层的中型博物馆,比起草创时租来的画室空间可要宽敞多了。在名称中加入了“哈林区”之后,画廊博物馆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服务社区的路线。因此,比起迎合游客的口味,哈林区画廊博物馆更像是黑人艺术和黑人艺人的保护区,未必让你看得尽兴,但却忠诚于当代种族身份和非洲文化根源,是自我对话与自我肯定的空间。
看见博物馆门前飘扬的星条旗了么,那是著名艺术家大卫·哈蒙斯(David Hammons)的作品。不同于普通星条旗的红白蓝,红色、黑色和绿色是二十年代泛非洲主义兴盛之时某先锋组织的会旗色调,哈蒙斯将其与星条旗融合之后成为了今日著名的“非裔星条旗”,乍一看很美国,却又不尽是美国,这也大抵是哈林区骄傲却又脆弱的现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