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真学语文:关注单元整体,逐步提升学习体验

真学语文:关注单元整体,逐步提升学习体验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学生真正地学习,进行深度阅读,就要着眼于单元整体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主题是“预测”。但是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预测策略的学习要遵循在体验中学习的原则。这种强制截断文本的做法,能有效保障学生对预测内容的未知,从而使预测真实地发生。

真学语文:关注单元整体,逐步提升学习体验

让学生真正地学习,进行深度阅读,就要着眼于单元整体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工作室老师基于这样的思想对三年级预测单元做了单元整体研究,落实真学语文的教学思想。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有许多创新编排,在三到六年级中,以阅读策略为主题来组织单元就是其中的一项别具特色的内容。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还需要读者通过推论、辨析、猜想等思维训练,这样的阅读,离不开预测策略的有效参与。预测是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是要在阅读中学会的。尽管在学习过程中,有一部分离不开教师的讲授、示范,但阅读经验的形成是不能由他人替代的,个人的阅读策略一定是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实践运用后积累内化而成的,预测策略尤其如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预测的兴趣,给予一定的策略指导,更要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预测,在验证中尝试预测,在实践中运用预测。

“阅读策略”,指的是读者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或有效提取信息等目的,在阅读中所采取的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许多专家一致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很有必要进行阅读策略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培养他们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使他们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统编语文教材有许多创新性的编排,其中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是很有特色的。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主题是“预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①教给学生“预测”的方法;

②培养学生“带着猜测读课文”的习惯;

③提高学生阅读预测能力。

阅读中的预测属语言学概念,是一种推理性的认知技能。预测策略是读者在阅读实践中根据各种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等方面进行自主的、个性化的推测和假设,后续阅读时通过文本中的内容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在阅读推进的过程中,不断经历假设、验证的过程。

预测单元的单元导语中,语文要素指向预测策略的学习和运用,要学生“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个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用方法,交流平台方法进行梳理总结,三篇课文呈现了“示范预测——练习预测——独立预测”的教学过程,前一篇课文是学习后一篇课文的前提与基础,整个单元是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系统学习活动。

1.在体验中学习预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预测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整个单元中,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是“学习预测”,教学时应落脚在对学生进行预测策略的示范与指导,让学生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让学生懂得预测要有依据,体会到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会一样,也可能不同,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学生学习预测策略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面两篇略读课文的学习。只有更好地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才能实现后两篇略读课文的预测实践——“练习预测”和“独立预测”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这篇精读课文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阅读策略,所以我们要注意对预测的基本方法多做一些解释、示范与指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预测。但是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预测策略的学习要遵循在体验中学习的原则。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探讨学习阅读策略的目的。真正的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还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和感受,通过推论、辨析、猜想等进行思维训练。珍妮弗·塞拉瓦洛撰写的《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目标不是让阅读者执行策略中提到的每个步骤,而是通过策略帮助他们更加熟练地识文断字、更好地理解内容、更准确地解析主要观点,进而更流畅地阅读。换言之,策略是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阅读策略的掌握,只是促进阅读效能的手段,最终还是要运用在阅读实践中。

阅读策略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学习一定是要通过自主练习,才会熟能生巧,这是谁也替代不了的。譬如学骑自行车,如果只是学习自行车的构造,看懂骑自行车的理论与操作技巧,会发现很简单;但当自己坐上自行车,就会发现,不管你掌握了多少理论,背了多少技巧,自己的身体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歪斜,脚踏在踏板上也很笨拙,也许会经历很多次摔跤,通过某一次顿悟,才能慢慢骑着车子前进,在多次骑行练习之后,才能娴熟地操控自行车。

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策略学习和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不能静态地、孤立地、机械地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预测方法,而是要结合具体真实的阅读过程进行预测策略学习。

在具体教学中,怎样落实“体验”呢?

(1)要真实地经历预测过程

预测中的“预”,强调的是在未知和未发生的情况下预先、事先进行参与或干预。所以,对文本的陌生感是进行预测的前提,也是必要的教学起点。未知的程度直接决定着预测的成效高低。在进行预测预读之前,一定要保护对文本的陌生感和新鲜感,让预测阅读有保障。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课前不预习,分段出示情节,开课猜生字读音,题目在后段出示等。这里主要介绍分段出示情节的方式。

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的表达形式很有童话的特点,且是一篇“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的情节呈现递增形式反复。三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长度不断增加,从“一个晚上→二十一天→一直到现在”情节反复了三次,但没有(不会)再反复下去了,三次反复的情节不能调换顺序。

基于文本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前将课文按三次反复的情节裁剪成三张纸片,分装在不同颜色的信封里提前分发到学生课桌里,用到的时候再组织学生拆封;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以PPT的形式呈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接触故事内容,分步预测活动之后,再让学生接触整篇文章。

这样做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小花样”,最大的好处是“强制中断”。我们都有阅读经历,即便是成年人,在阅读时也很难做到“说停就停”,就像看喜爱的电视剧时,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尽快知道结局。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老师说不往后看,他们就一定能控制得住自己的。这种拆装文本的方式,就可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只要学生事先没有读过这个故事,在课堂阅读时,不打开下一个信封,就不能读到后面的内容。这种强制截断文本的做法,能有效保障学生对预测内容的未知,从而使预测真实地发生。

当然,有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学生在开学初就已拿到教科书,预测单元又安排在课本的第四单元。普遍的情况是,教师还没有教学这一单元,许多学生可能就已经读过课文内容了,如果老师再以这篇课文为预测内容,预测就不能完全真实的发生。陈先云老师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旁批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利用学生不熟悉的文章或故事书进行预测策略的示范与指导,并引导他们不断在阅读实践中运用预测策略。也就是说,为了给文本“保鲜”,让学生能真实、充分地体验到“预测”的乐趣,如果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我们可以选取其他内容作为学生体验预测的材料。

另外,我们在教学时,第一环节不是揭题,更不是初读,而是必要的扫清阅读障碍的“认读生字”。尽量不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而是出示生字让学生猜读,既可以保证阅读时的顺畅,又能从生字读音开始“猜”的活动,部分生词又为后面的预测提供了另外的线索。

(2)有目的地对照文本验证

预测策略不应该是简单地对下文的预测,它应该是系统的、有条件的、有层次的逐步推进的过程。预测学习要经历“预测→验证→修正→再预测”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有意识地验证预测,在教学中,每一个片段的预测活动,我们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虽然各个环节都是按照读文→预测→验证的步骤进行,但各个环节的预测能力却各有侧重。

比如:“看插图预测”时,我们只是预测文章的人物有谁?文章大概会讲什么?读“题目预测”时,我们围绕“老屋因为什么不倒?”来预设。

读完文段一,提取故事中的“人物、时间、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预测故事的大体情节。

读完文段三,结合前面的内容线索和生活经验,预测故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如老屋的动作神态、小动物的语言等。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能力提升的链条。当我们每一个环节的预测都有训练侧重点时,学生的验证也就有了目标,通过验证修正预测和改进预测也就有了方向,学生在体验中有了多次验证的经验,就能意识到究竟怎样做才能预测得更准确,从而使预测能力在体验中逐渐提高。

我们要特别关注的是,进行有效的预测关键在于是否找准预测的依据。在找准预测的依据方面,老师要带领着学生寻找教材中的蛛丝马迹,按图索骥,有理有据地进行预测。在评价学生的预测答案时,一定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这样预测的理由,不管预测的结果是否与文本一致,只要有理有据,就是好的。“不求相同,但求相通”,不去刻意追求与文本完全一致,而在强调有据预测。这样,当他们验证自己的预测时,就能从“依据”上面找到预测的最佳路径,也保障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3)有标准的反思预测行为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教练员,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运动员。预测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后的自主反思体验显得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预测,自主体验一次将无意识的预测行为转化为经验和方法的过程,是提升阅读能力的核心环节。

学生在阅读中预测时,他们总会不断地调用自己的储备,把阅读内容和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相关联,从而预测作者构造的故事内容,在不断地验证中修正预测内容,这是一种自己独有的阅读体验。这种过程往往是无意识的。而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中调用了什么储备、什么经历、什么经验进行预测,就梳理了实践过程,有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www.daowen.com)

从本文的编排上来看,这篇课文较之前的文本最大的不同是有了“旁批”,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旁批。这些旁批提示了“预测”的方法或进行了“预测”的提示,又或者是介绍了预测的“依据”。

例如“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这条旁批提示了插图是预测的一种线索;“我想老屋可能会不耐烦了”则提示学生预测可以依据生活经验;“一读到这句话,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谁来请老屋帮忙了”又提示学生借助阅读经验来预测。

从某种角度来说,旁批就是反思的凭借和标准。预测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设计问题,以问题牵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着旁批提示的角度预测。有了这样的体验,在预测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旁批,对照旁批梳理方法,提炼出预测的线索和依据,就能事半功倍了。

当然,在反思过程中,为了保障学生的参与范围和深度,要注意设计有效的检测环节,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比如,运用课后练习中的表格,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或是设计预测小贴纸,记录预测结果,对照验证后进行分析等。

总之,在精读课文中学习预测,要让学生真实地体验,有目的、有标准地让他们亲身操作、实践验证、自主反思,在不断重复进行“预测——验证——反思”的体验中学习预测这一阅读策略。

2.在验证中尝试预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预测作为阅读策略的一种,当学生学习了这种策略后,只有把它运用到阅读实际中,才能真正掌握阅读的方法。但是,这种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验证,并在验证中寻找方法。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试”,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尝试”,即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尝试各种方法。将其放到阅读策略中,就是要通过不断地验证最终达成阅读目的。

(1)有法验证提升能力

学生的学习,从不会到会,与老师的教不可分离,但是也离不开学生的自主学和练。而“练”就需要不断地尝试,在阅读中验证自己的方法,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以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开篇导语为“读下面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了第一篇课文的铺垫,学生知道了预测一篇课文的内容可以结合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等方法进行预测。

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这篇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边读故事的已知部分,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在这里,不仅需要学生预测“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更要能说出“为什么这样预测”,并且要求学生边读故事,边在自己预测的地方做标记,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后面的预测中根据故事内容的实际发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预测。这一过程不就是尝试吗?

比如,读“对一根胡子来说,果酱是多么好的营养品啊”时,学生会预测到胡子会长长,但是也许他们不会想到胡子可以长那么长后发生的种种故事!所以在阅读中学生不断地验证着自己的预测。他们尝试根据课文内容预测,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根据图片预测……不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来验证预测的结果,其目的都是要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的丰富性进一步修正,在验证方法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采用这样的方法,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大大增强,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

(2)多方验证丰富想象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理论中是这样表述的:“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这一观点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只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通过引导、提问、总结等,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才能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教材特意省略了故事后面的部分,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留出了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许会想到“鸟太太也和小男孩一样偷偷剪了一段胡子”“也许鸟太太在剪胡子时被发现,胡萝卜先生不乐意了”……那么,哪个结局是最棒的呢?最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呢?虽然我们很难定性学生预测的好坏,但是在学生不断地尝试预测时,他们就已经打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的空间。此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怎么得出预测结果的,只要学生能够言之成理,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保护学生预测的积极性和兴趣。

这样的训练,不仅唤醒了学生的预测意识,也为学生提示了交流的思路,以及语言表达的方式,为续写故事做了铺垫,达成了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

(3)大胆尝试培养兴趣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扶放有度”“先放后扶”。

先放后扶有两个明显特点:

运用已有的旧知。因为想要先“放”,学生就应该初步具备探求新知的能力;由于采用了先“放”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时就会遇到难题,产生疑问,此时学生就会希望得到教师的解答,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本文课后第二个练习题,“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有了前面对预测方法的教学铺垫,此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进行预测。俗话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读懂题目,其实也就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此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通过文章或书的内容大胆预测,产生阅读这些文章或书的兴趣。

此时,学生通过大胆预测题目,猜测书或文章的内容后,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成果,验证这些故事的内容与自己一开始的预测是否一致,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3.在实践中运用预测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的过程要“教→扶→放”。精读课文教会学生方法,课外阅读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方法,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与课外阅读实践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阅读策略单元也是如此在,要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用预测。

(1)在预测体验中总结

新统编版教材预测单元的安排仍以略读课文结尾,在教略读课文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尤其是最后一篇课文,我们要借助它进行本单元阅读方法的总结,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在预测体验中总结。

如:《不会叫的狗》就是这样一篇起到独立运用和总结作用的略读课文。略读提示是“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在教学时,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对应后面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让学生综合运用并总结本单元预测的基本方法:预测不是随意猜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可以抓住文章的题目、插图、情节、细节等线索和根据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等来推测……总结方法后,两篇略读课文省略了故事的结尾,让孩子运用方法预测《不会叫的狗》的原文有三个不同的结局,充分交流自己的预测之后,教师可把故事原文读给学生听,并验证预测:“谁预测的结局较准确,说得有道理?”出示评价标准:预测较准确的☆☆☆☆☆,预测有道理的☆☆☆☆☆,孩子的预测结果不是老师给的,是孩子在对比体验中得出来的。无论预测得对错,孩子们都能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获得阅读的愉悦感。最后,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狗的三种结局,想说明什么道理?一个个问题,一个个活动,让孩子一步步地在预测中体验积极思考的快乐,在预测体验中总结。

(2)在预测体验中拓展

阅读策略就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带着思考去阅读。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预测其实不是“新知识”,其实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都润物无声地渗透着阅读预测的意识。比如:从题目起就预测。二年级上册《雪孩子》后泡泡的问题是:“看着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小白兔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的思考练习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祖先的摇篮》的思考练习题:“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人们还会做什么?”《去年的树》课后思考题:联系课文展开想象,试着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说说鸟儿在想些什么?”这些内容都在铺垫预测的策略,学生从牙牙学语的绘本,到低年级时阅读课文,其实已经在阅读体验中学习着预测。

而且,阅读策略的学习不是一个单元就结束了,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例子,方法习得之后,还需要在以后的阅读体验中不断地练习,尝试在不同文体中体验运用预测的方法,比如:用预测策略读小说丰碑》。课前预习,从插图预测小说内容,预测内容:小说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主题是什么?背景是什么?图中的人物身份是什么?遇到什么问题?结局是什么?阅读验证,发现小说写作特点和背景,从而使学生掌握修正策略。也可以用预测策略读说明文,如在《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时,只提供文章的题目和插图,让学生从说明对象联结内容,对用到哪些词语、语言风格进行预测。预测这篇说明文会从哪些方面介绍说明对象,会用哪些说明方法?还可以提高要求,多元思维,预测语言风格……

阅读策略的学习不局限于课文学习,还要在课外阅读中拓展开去,反复实践、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

比如,在班级读书交流课上,选择一本不熟悉的故事书边读边预测,猜一猜后面会发生什么?与同伴分析自己的预测,之后揭示答案,让学生在顿悟中验证预测。鼓励孩子把这种预测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去。自主阅读中一个好的阅读者,能够熟练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预测中体验阅读的快乐。

在阅读体验中,着眼单元整体,达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从“教会知识”到“教会学习”的转变,从而在真实的阅读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