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识伪能力:辨析伪语文现象

识伪能力:辨析伪语文现象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语文公开课中的“伪”公开课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提供了舞台,也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创造了好时机。这种为展示而展示的活动让公开课走向了“伪”的一面。五个版块内容教学目标一致,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逐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识伪能力:辨析伪语文现象

(一)语文公开课中的“伪”

公开课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提供了舞台,也为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创造了好时机。公开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外界对一所学校甚至某个地方教育质量的评判,因此公开课已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或者教研行为,也是专家同行们教学智慧的凝结。

公开课中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把最美好的一面公开出来,然而在这近似完美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被人为地隐藏起来。公开课进行前参赛者对自己的参赛内容反复进行刻意设计或者彩排,反复修改,公开课几乎沦落为集体打造、一人登台,学生为配角、听课者为观众的表演秀。这种为展示而展示的活动让公开课走向了“伪”的一面。

(二)真学语文单元习作的一体化教学探析

统编教材中编排的习作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创新,教材以单元整体进行规划,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初试身手、交流平台都指向表达,都为实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服务,体现了教材阅读与习作并重的教学思想。

在实践中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统编教材通过小练笔、单元习作和习作单元“三线并举”的安排布局形成习作体系,其中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的一大创新。正如陈先云老师在《课程观引领下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中所讲:“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习作单元的设置更注重习作题材和体裁的丰富性,更重视将写作方法落到实处。

教学中,我们要立足单元整体,充分领会教材编写的特点,不但要关注每个版块在习作单元中的作用,而且要注重习作知识的衔接、关注文本位置与能力训练,着眼于教、学、评三方面做到习作的“一体化”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完成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体化教学就是我们在单元整体下思考每个版块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教;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成学习目标——学;最后采用有效的评价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一体化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和生成。

1.精准把握学习资源

统编教材既注重知识的深度,又重视知识的广度,教材中的内容仅仅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作为教材使用者,老师更要清楚地知道每一本书、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对教材中提供的学习资源有一个统整的、立体的了解。

(1)整体把握,梳理教学内容

统编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整个单元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为目标,由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五个版块内容教学目标一致,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逐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太阳》和《松鼠》是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文中都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学生通过指向写作的课文直观感受到即使都是说明文,但表达样式也不同,语言表达风格也不同,学生由此积累基本的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

“交流平台”归纳、总结本单元的写作知识和说明的特点,进一步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揭示本次习作内容,理解习作表达的特点与方式。

“初试身手”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结合电视塔的介绍,学生试着运用所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电视塔的特征,是一个片段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将本册书的第一课散文白鹭》(2——5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文,在改写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练习让学生体会说明文与其他文体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为后续的单元习作得以顺利进行做好习作铺垫。

“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一篇是分类介绍鲸的知识,一篇是分条目介绍风向袋的制作方法,两篇文章在表达结构上有不同的呈现,都借助课文旁批的方式为学生习作中的难点搭建了必要的学习支架。

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是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介绍国宝大熊猫》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延伸,是习作单元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

习作单元的编排不仅有密度,更有层次,彼此关联,相互照应,使得“习作单元”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训练系统。

(2)找准导向,关注课后习题

《太阳》一课的课后习题是让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内容找到文章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方法,明白怎么写,怎样把事物介绍清楚。《松鼠》一课的课后习题是让学生把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是在引导学生懂得写作素材搜集与整理的策略,指向“写什么”,紧接着又让学生通过句子的对比,来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精读课文课后习题的安排都是指向写作,为阅读向写作发展迈开了关键的一步。

“初试身手”中安排的两个练习,一个是针对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安排的: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试着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第二个是针对说明文的文体言语特征进行深层感悟运用安排的:把《白鹭》改写成说明性文章。这样的写作片段训练,是让学生试着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尝试着进行运用,为单元习作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作单元的课后习题安排,在选材上,教材提出“选择一种你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给别人,你打算介绍什么?”通过列表举例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材范例;在构思方面,“写之前,仔细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地了解事物,想清楚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为学生的习作内容提供了抓手;在写作的过程中,教材提供了习作构思的方向,“写清楚事物的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最后强调了读者意识,要求习作后“与同学分享”。

(3)关注体系,勾连前后知识

统编教材中各年段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语文要素指导习作目标序列的编排,并按照学生的习作认知特点,把习作要求落实到各年级的相关教学中,由易到难,螺旋发展,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前后勾连,把握教材脉络体系,稳步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五上习作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利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联系旧知,我们发现三年级上册习作五《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将观察时印象深刻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写下来,这是习作体系中第一次出现写事物的要求。第二次是在三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中,要求学生从名称、颜色、气味等方面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第三次是三年级下册习作七《国宝大熊猫》,要求围绕几个方面,查找资料,介绍一下大熊猫。自三年级起,教材就在有意识地渗透“写事物”的知识,前后联系、直观地看,我们不难发现,本次习作是在三年级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事物的习作基础上,深化知识体系、提高习作要求,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介绍清楚。

2.运用精确的教学手段

学习资源的梳理为我们的教学打好了基础,要用好这些较好的学习资源,我们就要对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版块内容进行优化教学设想,从制定目标、设立重难点到习作教学策略的实施都要做好充分的设计,注重教学手段高效运用。

(1)层层递进,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有教学目标准确、恰当,教学才能有重点地完成。习作单元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习作例文,都是指向表达的阅读课,都为呈现单元习作而服务——让学生学会表达,在习作中呈现出以下单元学习目标:①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②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③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能力。

为了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把目标分层级,从精读课文开始,转变观念,习作单元的阅读课不以认字写字、品词析句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而是以感受语言表达为主。

例如,泸州的一位老师在执教《松鼠》一课时,他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松鼠信息,梳理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认识文艺性说明文,品味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另一位执教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的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借助两篇例文,指导学生从多方面或分步骤来介绍一种事物;借助批注和微课等工具指导学生在进一步赏析说明方法作用的基础上,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来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从两位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来看,不论哪一版块内容的教学,都是指向本单元的终极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培养学生的写作运用能力。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说明文并不是难点,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之前的学习是指向为什么这样表达,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习作单元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初试身手,指向的都是表达——文章是如何利用说明方法介绍清楚一种事物的。

在教学习作单元时,我们必须从单元整体出发,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各项内容都要指向“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一语文要素。教学围绕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展开,以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为抓手和导向,在各项教学内容中整体规划,整体推进和落实,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是怎么表达的,再交流分享表达方法,最后综合运用,完成单元习作,形成习作能力。整个过程体现了在单元整体下进行深度学习,前后勾连,彼此照应,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2)立足学情,找准教学难点

每节课都会产生独特的教学难点,在教学单元习作时,学生经过习作练习后发现,抓住事物的特点有条理地介绍不是特别难,但是如何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来把事物介绍明白仍然模糊不清,那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让孩子理解呢?

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执教的:

师:老师发现,为了把事物“说明白”,大家用到了四种常用的说明方法。那么,是不是只要用上了就一定能够说明白呢?

生:不一定。

师:怎样“恰当使用”呢?习作例文《鲸》可以给我们启发。预习时大家借助课后题和批注,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

出示课文:

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进行引导:

首先,请学生齐读这个“作比较”的句子。

师:大的动物有很多,作者为什么不用其他动物作比较?(www.daowen.com)

生:因为大象是我们常见的动物。

师:所以,可以选什么样的事物作比较?

生:要选用我们常见的事物进行比较。(相机板书:熟悉)

师:那咱们把“象”换成“大型陆生动物”,好不好?

生:不好,因为我们不知道“大型陆生动物”到底是什么?

师:所以,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事物作比较?(相机板书:具体)

点评:因为熟悉,所以易懂;越容易让学生明白,就越恰当。

当老师对学情有了了解后,可以以习作例文为学习工具和支架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进阶发展。

(3)习得方法,实施教学策略

教学时要关注写作表达能力的形成,教学从这里出发,但最终要指向哪里是我们要明确的方面。

精读感受,领路习作。在精读教学中注重孩子的阅读感受,了解文章表达样式,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不同特点,体会文中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每一课的学习都要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提升,引导学生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特征,如:

A.松鼠打架非常凶猛,课文为什么没写这条信息?

B.第一自然段可以与后面四个自然段互换位置吗?

C.第一自然段已经介绍了松鼠的样子,后面的内容可以不写了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信息的使用过程:收集——筛选——排序。

交流平台,归纳写法。在感受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呈现出交流平台中的写作方法。写说明性文章首先要考虑给什么人看,它有什么作用,它周围的环境怎么样,来确定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在感受了不同风格说明文的表达方式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习作基础。

习作运用,专项练习。习作单元的每一个版块在内容上都为学生打开了思路。老师在教学《介绍一种事物》时,先让学生勾连旧知识:在过去的读写实践中,你积累了哪些写好说明文的方法?由此进行习作写法的指导。

当学生对习作材料的选择有了清晰的考虑后,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习作例文的多种利用价值。习作单元在编排上还有一个特色,增加了“习作例文”版块,习作前可以用它分类、强化说明方法,拓宽思路和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示范;习作后,可以为学生解决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应对的解决方法。

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整体而言,由“精读课文”的感受——“交流平台”的归纳——“习作”的运用,能够看出单元安排是直指表达的,一定要将阅读表达写作方法的学习落到实处。单元教学更加关注表达,更加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内化为自己习作的有力支撑。

3.搭建精准的学习支架

学生对于习作是“又爱又怕”的,爱的是能把自己的想法在作文中表现出来,能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怕的是不知道怎么写才能更好地呈现自己的思维,如何表述得更加合理。要使学生养成习作能力,就要搭建相应的学习支架,支架的搭建有助于习作难度的降低以及习作能力的形成。

(1)合理规划,搭建选材支架

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选材,学生收集了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信息,是不是要每个方面都平均用力呢?所以在这里就需要给学生搭建选材的支架。执教《介绍一种事物》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进行选材,是这样做的:首先是让学生在课下认真观察事物,并收集资料,写在卡片上。在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对这么多的材料进行选择,老师搭建了选材支架,先出示了范例,让学生自己明白介绍大熊猫时,可以不用介绍它的外形,因为大家对它的外形非常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对自己的资料进行选材处理:删——问一问周围的同学,哪张卡片上的信息是他们不需要再了解的熟悉知识,如果有,将这张卡片删除;选——在剩下的卡片中,挑选出至少2张大家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同学们经过实践,终于明白在选材上只有真正知道了同学的需求,明白了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才会更有针对性,才能写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这样的选材准备,是学生习作的前期准备,合理规划,是后续习作的保障,同时也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克服了习作的畏难情绪。同时,支架的搭建,关注了课前课后的勾连,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关注了学生习作素材收集筛选的能力。

(2)明确对象,搭建写作支架

《介绍一种事物》就是要让学生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说明白,要通过单元整体的统一设计,落实单元教学的语文要素。一位老师在执教《松鼠》一课时,把着力点放在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及写作顺序上,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写松鼠的外形,而不最后写它的外形。学生经过讨论,发现这是一篇说明文,可见介绍事物一般都是从外形开始,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与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关。这样指向言语表达的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关注了文体表达,有了文体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习作单元时,学生经过了“精读课文”“初试身手”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说明方法,再加上老师对如何选材进行了指导,此时学生已经产生了马上动笔进行习作的愿望了。所以,老师借机搭建写作支架,学生便迅速地掌握了写作的方法。相机出示:“围绕自己选定的事物,结合选出的资料,进行习作;写的时候注意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学生通过习作支架明白:在介绍一种事物的时候,不仅要会选材,还要会找准事物某个方面的独特之处,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这个特点表达出来。写作支架的建立,既降低了难度,又给学生的表达一个导向,这样学生就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3)设定评价,搭建修改支架

学生经过习作体验,可以发现自己在写作时存在的问题。修改对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老师搭建支架,及时指导。习作例文就能突现出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做修改支架,以学生自己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引出例文学习,找到解决办法后再对自己的习作进行有的放矢的修改,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学生写完习作后,老师采用星级评价支架:①你从多方面介绍事物了吗?(一颗星)②你恰当地使用说明方法了吗?(两颗星)老师适时地把习作例文引入,相机出示“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十八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猪那么重……”学生根据习作例文,明白这段话中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让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找到自己是否使用了以上的说明方法。

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这次习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再次利用习作例文做修改支架,通过例文批注得知说明方法的运用也是有规范性和一定特点的,如作比较一定是我们熟悉的事物,同时选择作比较的对象,要与本来事物有相似之处,两种作比的事物在大小、功能、外形等方面有相似点。明白例文怎样恰当运用说明方法后,引导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在亲身实践中真正聚焦“恰当”,学会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评价标准支架的出现,也是学生写作和修改的支架,学生的修改就有章可循。

4.选择精当的评价工具

“教与学”是为了让学生习得方法,养成能力,“评”是在教学的基础上作出的对学生学习的测评。评的方式很多,直接评价、他人评价……对个人来说,评也表现为他对自己的预期,可以达到哪个点,可以在这个维度里再做些什么。要完成这些内容,精当的评价工具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1)精读课文,渗透评价意识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更是书本的直接对话者。教学中的评价既能树立孩子的学习信心,也能为孩子的学习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评价意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泸州的这位老师在教学《松鼠》时,在让学生对课文写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后,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和一句介绍松鼠窝的句子进行类比:

读一读:两块牌子主要写了什么?

比一比:你觉得哪块牌子好,为什么?

想一想:动物园里,哪块更适合?

小组学习全班交流后,老师小结,指出思路:介绍时要考虑它有什么作用,是写给什么人看的,语言的长短与表现形式要适宜,潜移默化中渗透对事物的介绍要秉承以“说明白”为主的理念。

从《太阳》到《松鼠》,我们认识了两类说明文的特点。我们不只要关注说明方法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在评价方面的表达,只有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因时制宜地进行引导评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相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的说明文本适合于不同地点、不同方面。

(2)习作训练,体验评价效果

习作单元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习作表达方式,而检测学生习作学习效果的方式则表现为学生习作的呈现。语文书里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导向。

教学习作课《介绍一种事物》的老师在开课时利用自己班上学生的作文集——《班级百科全书》的制作来激励学生,引发学习兴趣;习作完成后,给了学生评价的导向——读给同伴听,小组议一议你的文章是否能入选;展示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后请这些同学组成编委会,选取小组推荐的文章入书。

在小组评议和编委选择时,老师利用例文《鲸》的批注做范例,提出了评价的方向:①如实准确介绍事物,②考虑读者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表明了作文是让别人读的,体现了写作目的的意识默化影响,也凸显了自作也是交际的工具,对于学生而言,也渗透了自己的读者意识。两种意识的渗透、碰撞与交织,构成了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在单元整体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勾连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完全从培养习作能力出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写文章的,并设置了一系列训练,保证学生在某项重要习作能力上有所突破,获得提升。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相互关联,整体推进,有效落实单元要素。习作教学体现“一体化”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本位的特点,教材、教师、课堂和学生有机地形成多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为习作体系的形成和学生能力的养成提供了完善的操作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