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求真实的内在力量——缔造真正的个人魅力

追求真实的内在力量——缔造真正的个人魅力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更新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学生认知水平的起点也随之提高,所以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固守这“一桶水”的老师是远远不具备足够的人格力量的。

追求真实的内在力量——缔造真正的个人魅力

论语·子路》有这么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虽然这句话阐述的是治国理政的道理,但如果我们换成教育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笔者认为它强调了老师作为榜样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向师性和模仿性是学生心理的两个主要特征,这在小学阶段尤其明显,因为学生们的年龄都比较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比较欠缺,成熟稳定的价值观也尚未形成,所以往往会对老师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认为只要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只要是老师做的也都是对的。这就决定了老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烈的示范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真学语文的重要追求之一就是希望每一位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者,更是学生道德品格的熏陶者和人格的积极影响者。正所谓“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我认为比起通过一篇篇课文去刻意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散发出真实人格力量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更有教化作用,因为正所谓“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因此,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散发真实的人格力量,实现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的《孔子游春》一文,这篇文章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春游泗水,巧借河水教导弟子的故事。笔者在教学中以读入手,引导孩子关注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作用,找出两个带有感叹号的句子,感悟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如文中:“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教学孔子的这段话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理解了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把描写水的语句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水只有这四种品格吗?水还有哪些美德?

水清澈透明,它好像( );

勇往直前,它好像( );

水川流不息,它好像( )。(www.daowen.com)

在学生们的交流中,水的形象正一点点高大、明晰起来。笔者追问道:“水的精神令我们感动,孔子仅仅是在写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讨论着孔子和他的弟子谈论水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在讨论中,悟出孔子是借水的品德来教育学生也当如水般做个真君子的苦心!课堂上无须教师论述,学生的诠释充实了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阅读积累去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他们在表述自己的“思”的实践中完成自己语言的建构,“悟”也自然诞生,文本增加了厚度,阅读也有了个性与灵性。孔子论水,旨在育人。一堂堂课,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样,孔子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精神在一堂堂课上延续着。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对全国少年的期盼,是他洞察时局和救国的一剂良药。我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文本,一是把难读的地方读好,二是学生从字里行间多走几个来回,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震撼人心之处,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因为这段历史离学生很远,所以在教学时我对此进行了资料补充,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受到当时国家的风雨飘摇,帝国主义列强横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让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有了深刻的体会。

不仅如此,在文中我重点抓住了那八个“少年怎么样,则国怎么样”,在我看来他们之前并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递进。所以教学时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后,要发现文章的核心是什么?是少年智,只有少年有了智慧,国家才能富强,这是内因。不仅如此,通过层层的教学环节推进,学生们认识到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理解了其间的递进关系,进一步地靠近了文章的内涵。为了再进一步达到我想要传递给他们的作者的期许,引导学生聚焦关注最后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我问他们:“同学们,为什么一个是‘少年中国’,而一个是‘中国少年’?”学生先是陷入了沉思,慢慢地他们举手,发言令我惊喜,他们看到了二者的含义和递进的关系,感受到了作者梁启超对中国少年的殷切期望,是啊,民族和国家的富强在于少年。作为老师,我深深地融入其中,我想铿锵有力地告诉学生努力珍惜时间,趁这样美好的年华尽可能多地完善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其实这样的思想传递,放在日常是一套刻板的说教,但是此时此刻,最是恰如其分,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本应就是生命流动的场域,教学也应多一分自在与自然。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中国也有一句俗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知识更新周期变得越来越短,学生认知水平的起点也随之提高,所以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固守这“一桶水”的老师是远远不具备足够的人格力量的。人生而有涯,但学而无涯,所以,一个语文老师首先就要做到在教育生涯中始终保持浓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容”,积极主动拓展和积累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因为只有拥有了深厚广博和与时俱进的学科专业知识,才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才气横溢,迸发源源不断的灵感火花,从而用自己的才华去熏陶学生,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荀子·修身》中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一个具有真实人格力量的老师还必须要“以善先人”作学生的“导善之举”,对道德标准有清晰的认知,并加强自我约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个人的品格力量和道德素质会直接对亿万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塑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所以,我的教学主张——真学语文,不仅仅是我总结和提出的关于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的一孔之见,更是包含我对自己的期望: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