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求真实的研修:探索教师走班制的实践

追求真实的研修:探索教师走班制的实践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2010年开始,近十年的时间里笔者进行了最真实的研修活动——“教师走班制”研修活动。以下笔者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蚁国英雄》为例分析教师走班制是如何实现真实研修的。两天后,第二次教学设计修改完成,在四班教学。

追求真实的研修:探索教师走班制的实践

(一)教师走班促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大提升,这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教师在具体有效的研修中得到真实的发展和提升呢?从2010年开始,近十年的时间里笔者进行了最真实的研修活动——“教师走班制”研修活动。

最早提出教师走班制是为了改变2010年我们年级的教师资源问题,当时,这个年级一共有五个班,除了我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外,其余四位老师都很年轻,教学经验积累不多,其中还有两位是从体育英语学科转岗的。如何让这个年级的年轻和转岗老师的教学水平快速提高?如何让这个年级的学生在教师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可以更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是当时作为年级组长的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想到了教师走班制,教师走班制与学生走班制类似,但不同的是在原有班级不变的情况下,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班级教学同一课,尽管教学内容相同,但教学行为和水平却不断提高。其程序是:由教师独立选课、备课、说课,最后依次在全年级的各班进行上课;同年级老师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使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然后在第二个教学班进行第二次授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再进行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

具体实施:教师走班制的想法形成后,我就带领年级组的语文老师开始大胆实施,首先组织老师选课题,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然后形成教学预设,最后教师到同年级的所有班级进行执教,该年级上的语文老师都要到场听课。听课过程中每位听课老师都分工明确,有的老师观察学生的学情,有的老师关注执教教师的评价语言,有的老师关注执教教师的行为语言,有的老师关注教师在教室的行走轨迹……每次听完课我们就会进行及时评课、议课,每位老师都要针对这节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意见,执教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改进和调整。这意味着当执教到第五个班级时执教的老师对教学设计已经进行了五次改进,而且每一次改进都是五个语文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次执教都是五位老师集体听课、评课、议课后的再实践,每一次听课、评课、议课都是对教材教法、课程标准、学法的再次学习和解读。教师走班制教学不仅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同时挖掘了老师们的潜能和专长,实现了优秀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平衡了校内班级间的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了年级老师的和谐发展,年轻老师找到了问题所在,工作更加积极主动了。

以下笔者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蚁国英雄》为例分析教师走班制是如何实现真实研修的。

首先,在选定课题后,我认真钻研了教材,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设计,并在四(4)班执教。

一稿

一、谈话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7课,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不同,由两个故事组成。前一个是《蚁国英雄》,后一个是《生命桥》。不管是《蚁国英雄》还是《生命桥》,都书写了同一首歌,这首歌叫“生命的壮歌”。

2.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1.学生完成导学案练习一(1)。

2.汇报交流。

这样微不足道的小蚂蚁,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区区弱者”(板书)。

3.交流反馈,导学案练习一(2)

《蚁国英雄》导学练习(一稿)

1.填空。

( )的蚂蚁

2.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火( ) 火( ) ( )肆虐

第一次授课后,同年级的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我做了如下的记录: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先学后教,导学练习的第一题,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的,但在教学时,感觉让学生进行书面作业特别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如果把这道题改为让学生口头回答,可以面向更多的学生;导学案中的第二题,预设是学生已经预习过了,让学生找到描写火的词语,但是学生完成起来特别难,建议修改。

两天后,第二次教学设计修改完成,在四(2)班教学。

二稿

一、谈话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7课,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不同,由两个故事组成。前一个是《蚁国英雄》,后一个是《生命桥》。不管是《蚁国英雄》还是《生命桥》,都书写了同一首歌,这首歌叫“生命的壮歌”。

2.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1.在生活中,蚂蚁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微不足道的小蚂蚁,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区区弱者”(板书)。

2.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卡第一题。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火(www.daowen.com)

过渡:这些词语都是描写火势的词,正是大火给蚂蚁带来了灭顶之灾,你找到了哪句带有“火舌”这个词语的句子

《蚁国英雄》导学练习(二稿)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火( ) 火( ) ( )肆虐

教学完成后,对导入的环节,同年级的老师认为,这次的教学,导学练习的第一题改为了口头回答,大大加快了教学进度。让学生自由读了课文后,再完成“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读得比较认真了,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但是在教学理解大火部分,感觉教学环节有些碎,不够清晰。于是,在备课组老师的建议下,我重新设计了导学练习的第一、二题。

1.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火( ) 火( ) ( )肆虐

2.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一、谈话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17课,这篇课文和以前的课文不同,由两个故事组成。前一个是《蚁国英雄》,后一个是《生命桥》。不管是《蚁国英雄》还是《生命桥》,都书写了同一首歌,这首歌叫“生命的壮歌”。

2.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1.说到蚂蚁,我们并不陌生,蚂蚁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微不足道的小蚂蚁,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区区弱者”(板书)。

2.自由读课文,完成练习卡第一、二题。

3.交流反馈第一题,边读边想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三、初读课文,理解大火

过渡:这些词语都是描写火势的词,正是大火给蚂蚁带来了灭顶之灾,你找到了哪句带有“火舌”这个词语的句子?

在教师走班制的帮助下,《蚁国英雄》的导入部分和导学案得以不断完善。

与传统教研相比,教师走班制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研的实效性。因为,每一次研修都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在常态课中进行专题研究,研究持续时间长,参加研修的老师能看到自己的真实进步。特别是每位老师都带着不同的任务走进课堂进行研修,这种真研修对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在教师走班制经过实践和研究后,2012年笔者主持申报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课题,希望教师走班制对学校的老师、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并进一步辐射和扩大。在笔者的带领下,五位语文老师在三年级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位老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区级教坛新秀,两位老师获评区级学科带头人,一位老师获评区级骨干教师。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经过研究以后,迅速在我们学校乃至整个高新区兴起,有效地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减轻了老师备课的负担。

(二)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3年,笔者在云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成为云南省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为了促进工作室老师更快地成长,我决定带领工作室老师在教师走班制的研修基础上,利用“同课多研”的形式进行课例研究。顾名思义,课例研究就是教师为改进教学而进行的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修。它既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课例研究不仅可以对一位老师一次课堂教学进行剖析,找到优点和不足之处,还能以此激发所有参与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反思,提升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所以,从实质上讲,在真学语文思想指导下的课例研究,并不是完全着眼于研究和改进这一节课,而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循环式的群体研修。

例如,在我们实施走班制教学后,同年级工作室范老师执教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好评,我们一致认为范老师在细读了文本后,重组了教材,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同年级工作室张老师受此启发,对这一节课产生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于是我们就决定对这篇课文进行“同课多研”课例研究。首先,我们大家聚在一起对范老师的课例再一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读和总结她的教学设计。当决定要上课时,我又重新拿出范老师的教学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研读和总结了她的教学设计。为了顺应课文作者的思路,范老师首先就引出了作者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情。再让同学们找为证明此观点作者举出的例子;其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时,每个事例都有侧重点,如在爱迪生的事例中,范老师主要通过抓住“迷恋”一词体会他的目标专一,而对于齐白石的事例则是通过抓“不教一日闲过”一句体会他的持之以恒。通过分析发现几个地方可以做进一步改进,如学生学习李时珍的事例时,抓住“二十几年”体会写《本草纲目》的不易,除了联系上下文谈二十几年是怎么过的,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以及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另外,在归纳写法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三个正面事例写,要抓着“古今中外”一词,弄清这三个事例分别代表古代的、外国的、近代的事业有成的人,这样使得事例更有代表性和全面性,进而也更有说服力。有了以上的讨论和准备后,张老师就在她的班上进行了教学。当讲到李时珍的事例时,出现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这二十几年李时珍是怎样过来的?”

“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草药。”“谁能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到的资料再谈。”

“李时珍寻访药材的过程中,饿了就吃点野果,渴了就喝点山泉水,晚上住在破庙里。”

“有一次,李时珍误吃了毒药,差点死掉。”

就这样,相比之前的课堂,学生们对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教学,笔者明白了再好的教学设计都只是好的教学设计,要想变成自己的,需要不断研读,思考,才能上出自己的精彩。

这种教师“反思与创新”的课例研究是笔者工作室教研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次次地实践着设计课例——实施课例——反思课例——整合提升,在这一循环上升过程中,我关注挖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发挥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使参与的教师知晓新课程背景下自己的课堂中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要注意哪些问题,应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改进等;并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让老师们获得了新的教学认识与经验。这一切能够推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推动教学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发展,使每一个教师在某种层面上都能得到更快、更好的专业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