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求真实的课堂中的《司马光》课程优化探讨

追求真实的课堂中的《司马光》课程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以《司马光》一课为例,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还要勾连已有知识,读出古文的韵味,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边读边想,明白写清楚一件事的几个要素。比如在《司马光》这节课上,先让同桌自己尝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捕捉、提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图文对照、组词换词等。

追求真实的课堂中的《司马光》课程优化探讨

语文老师在为一节新课做准备时,都需要对还未进行的课堂教学做一些预设。比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预设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因为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科学的预设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信心,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

预设确实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预设,然后僵硬机械地去执行它们,要知道一个真实的语文课堂可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老师准备的教案也不是演员的台词本。如果说为了上好一堂课而进行一遍遍预演,为了追求展示效果而安排好自己和学生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回答,为了怕出错,不给甚至是阻止学生在课堂上有新的生成,那这样的课堂是极不真实,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课堂。真实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有真心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资源生成,气氛才会活跃,课堂才会真实有效。所以真实的课堂应是预设和生成并存,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完成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不仅要有生成性,还要有效率有意义。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中、困难的,他们分别收获到多少?达到什么效率?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对一部分学生有效率,那这不算一节好课,也非有意义的课。有效率的课至少让学生进入到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有好的情感体验,能积极主动去学,从进到课堂到走出课堂发生变化了,才算有意义,才能说是真实而有效率的课堂。

当然,真实的课堂都是留有遗憾,而非完美的。课堂中的遗憾其实才是真实课堂的常态,因为这样的遗憾才会引发我们的深思,才会在深思中有所成长。

在带领团队老师进行教学时,我经常对老师这样讲:

“追求本真、朴实的教学风格,真正站在学生学有所得的基础上去备课,而不是为展示自我而教学。”

“专注地看着学生的眼睛,弯下腰来倾听。”

“从关注文体特点的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切入点,试着采用合适的教法来上出课型特点。”

“教学环节不必繁复,贪多嚼不烂,学生学有所得最重要。”

“教师的姿态要往后退,让学生来表现,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我们工作室的课各种花哨的“架子”式设计逐渐看不到了,我们努力把姿态放低,往后退一步,把更多表现的机会留给学生;追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更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争取通过平实而又富有激励性和引导性的语言引领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最终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体现了简单化,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容纳学生最广大的活动,使学生人人可做,人人多做,在课堂上做到学生学得很扎实、课堂很真实。老子说“道法自然”,教师要后退一步,耐心等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真学语文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真实的学习感悟和体验,在真实的生活中探寻知识的发现。

我以《司马光》(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一课为例,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还要勾连已有知识,读出古文的韵味,同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边读边想,明白写清楚一件事的几个要素。(www.daowen.com)

(一)让问题真实聚焦,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

首先,真学语文的课堂就是要聚焦在真实的问题上,因为只有真实的,具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问题,才能吸引到学生,激起他们思考探究、参与讨论的欲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例如在三年上册《司马光》这节课的开课伊始,我就向学生提问:这篇文章跟你之前学的文章有哪些不一样?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出文言文的独特之处。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启发学生去发现文言文的特点,还能提示他们这篇课文和以往的课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即便看起来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小问题,但其实也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其难点和痛点的真问题,而不是一个无关痛痒,为问而问的假问题。

叶澜教授指出:“要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和课堂动态的开放性共同决定了课堂会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真学语文的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聚焦真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还课堂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还问题于学生。当学生参与真实问题的解决时,学习才是有效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所研究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是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不是虚假的问题。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关注到的单凭个人知识经验无法解答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展开思考和探究。回答这些问题,往往要调动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才能准确完成。也正因如此,在这节课中,学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二)让学习真实发生,在教学方法上授人以渔

在真学语文上,学习是真正发生的,不是学生们在学习上顺着教师的思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尝试,自主探究,不停地有矛盾冲突,有疑问提出。就如同之前提到的真学语文,以灵活运用为要。所以在真学语文主张下的课堂是学生可以真正学到方法策略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课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在执教时,就应该做到在恰当的时机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和提炼方法,并为他们创造实践机会,促使其加以应用解决新的问题。

比如在《司马光》这节课上,先让同桌自己尝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捕捉、提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图文对照、组词换词等。之后,让学生尝试用上这些方法,再次解决不理解的语句。如遇到方法使用上艰涩,老师则带着学生选择方法、使用方法。因为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注重授人以渔,举一反三,所以学生学习是真实发生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让听课者感受到学生受到智慧的启迪,凝神静思,神情专注;学生在情感上有兴趣,认同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学生能积极主动获取知识。

(三)让课堂真切留白,在教学过程上设置疏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在我们国家的艺术瑰宝国画里也讲究留白,这不仅仅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其中更蕴含了智慧。不着笔墨,留出空白,使画面呈现灵动与飘逸之感。受此启发,真学语文下的真课堂是可以做到真切留白的课堂,在教学中有疏有密,虚实相生。

例如,笔者对《司马光》一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约,只用寥寥六个动词“登、跌、持、击、迸、活”,便如抽丝剥茧般,把整堂课有效串联,如解释语句、整体感知、复述故事、背诵课文等,都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而这几个字之外,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就极为广阔了。又如,“在庭之内,群儿还可以戏于哪儿;众皆弃去,他们会去干什么?司马光心里会想些什么?”等等,都留给了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故事,走进人物内心。

真学语文在教学中的最大特点就是留白,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启发诱导学生思考,给出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走进语文,体验矛盾冲突,层层叠加,答案呼之欲出,最后交流体会便水到渠成,在模拟、讨论、想象中发展思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