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真正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真实教学

真正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真实教学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学要想避开泛语文、非语文和伪语文等倾向,做到真学语文,就必须以真教为重,回归语文本色,从语文本体的层面来思考语文,做到踏实、有韵味、具效能。若想实现真学语文中的“真教”,就必须达到对文本有正确的整体把握的前提条件。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

真正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真实教学

语文教学要想避开泛语文、非语文和伪语文等倾向,做到真学语文,就必须以真教为重,回归语文本色,从语文本体的层面来思考语文,做到踏实、有韵味、具效能。

踏实,就是实实在在地沉潜到语言文字中去品味作者的表达,去感悟作者的情感,真正达到教者、学者、作者、编者思路合一;有韵味,体现的是一种课感,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才是有韵味的教学;具效能,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最终的效果。在单位时间内,以最经济的投入、最简约的手段,完成语文的学习,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良性、均衡地发展。

若想实现真学语文中的“真教”,就必须达到对文本有正确的整体把握的前提条件。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的: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崔峦老师也说:“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

真学语文,首先是对文本的把握。文本不是一个封闭体,而是一个开放的,有待于读者去填补和再创造的符号体。但即使是针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哈姆雷特终归是哈姆雷特,不可能被错误地解读为哈利·波特。

那么怎样正确地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呢?我认为既要追索,也要建构。追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意、编者编排在这个单元的用意;建构编者和后人想借这篇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所表达的情感、所达到的目的。对于如何追索与建构,细读是关键。因为一个文本包括的具体层次很多,如语言、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和意味……这些,老师们都要去细读。特级教师张伟的球形教学法指出,教师只有把文本仔细地、认真地、反复地多读几遍,才能更好地抓住文章的球心,才能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各部分与球心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细读,不是阅读次数的简单相加,更不是钻牛角尖似的单方面孤立地、零散地、碎片化地细读,而是必须做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这个道理,盲人为什么不见其全,主要就是从局部下结论。阅读亦是如此,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到的印象必定是支离破碎的,送样的语文教学也一定是索然无味的。

为此,建议教师不妨以三种不同的身份去阅读文本:第一种身份是无功利性的闲读,拿到一篇文章,如果以纯粹的心态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定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从而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第二种身份是带着教学任务研读,从教师自身的认知结构、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出发,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主旨,仔仔细细地研读,读出文本的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情来,读出编者的意来;第三种身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试读,也就是所谓的换位阅读。从学生的视角、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去洞察,哪些内容懂,哪些内容不会。学生懂的、会的,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不会的、不好懂的,应作为重点,教学就应该从这里出发。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既要考虑单篇文章的整体感,领会文本思想(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感情)、把握文本特征(需要明确文本的结构、语言、文脉)、理解文本内涵(需要明确教什么与怎么教),还要将文本的解读置于整个单元整体之中,对单元整体进行系统把握。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为例来进行对单元整体的文本分析。

1.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第四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此类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

这个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

本单元对“有目的地阅读”进行了有层次、有梯度的安排,共三篇课文:

《竹节人》通过学习提示,安排了三个不同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

《宇宙生命之谜》通过旁批呈现了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这篇文章的思维过程,课后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开展阅读。在阅读中运用了哪些具体的方法;还提出两个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开展新的阅读活动,进一步体会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

故宫博物院》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将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实现自主“有目的地阅读”。“交流平台”对如何根据阅读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示学生要在今后的阅读中自觉养成“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

2.单元学情分析

(1)学习起点

六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相对更强,在三年级“预测”、四年级“提问”、五年级“提高阅读速度”的基础上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学习中可以更多体现自主性,策略学习中更多强化综合运用。

(2)思维生长点

基于小学生在三至五年级已经学习过的阅读策略,六年级“有目的地阅读”更要体现对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阅读策略的使用要具有整合性、选择性和灵活性。学生要根据阅读目的与文本材料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方法。

3.单元育人价值

如:

《竹节人》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作为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宇宙生命之谜》主要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表现出谨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故宫博物院》通过四篇非连续性材料,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式介绍与说明,能激发学生对故宫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4.关于教学策略

本单元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www.daowen.com)

第一,要注意三篇课文的整合与利用,三篇课文尽管训练重点不同,但是彼此之间联系紧密,教学时要统筹考虑。

第一篇课文是学生初次接触“有目的地阅读”,初步感受怎样带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篇文章,懂得阅读目的不同,选择的阅读内容不一样,使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

第二篇课文侧重引导学生怎样根据阅读目的选择、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在前两篇课文中掌握的策略,自主开展“有目的地阅读”,并进行交流。

第二,本单元的学习,是对以往学习方法的一次综合、提升。要关注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通过讨论、比较和交流,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取合适的材料,运用适宜的方法,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应该更加自主,在情感朗读、领悟表达、识字写字教学等方面不做过多的要求。

第三,教学时要注意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紧密联系。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觉选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方法和已经掌握的阅读策略。比如,在浏览阅读材料时要有一定的速度;在细读课文时,会一边读一边预测、一边提出问题,看看上下文中有没有自己想要的答案。

第四,本单元的教学与其他单元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课文需要反复、多次地阅读。为了体会不同的阅读目的下阅读材料选择的不同、阅读方法选择的不同,课文的学习就不能一次完成。学生每带着一个目的阅读,都需要再回到课文中,选择各自对应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完成相应的任务。

5.关于学习策略

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整体感知,依托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阅读任务,再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对应的内容自主阅读,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尝试找到答案,同学之间以及小组内可以相互交流,最后结合课后习题梳理、总结方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把单元教学目标定为课文、习作教学、语文园地三部分。

【课文部分】

(1)会写28个字,会写39个词语。

(2)了解什么是“有目的地阅读”,学习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重点)

(3)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重点、难点)

【习作教学】

(1)选择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的一件事情、一样事物或一种品质写下来。

(2)写清楚它是怎样影响自己生活的,通过具体的实例把它让生活变美好的原因写具体。

(3)分享、交流习作心得和体会。

【语文园地】

(1)重点整理开展“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体会通过人物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学习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如果要实现对文本正确的整体把握和解读,还需要做到三个尊重。

首先就是尊重作者,作者的原意何在,作为教师应该知晓,否则就会出现误读与错读的现象。如统编教材中的《去年的树》一课。这篇课文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了在鸟儿和树之间发生的故事。大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这篇课文讲的是珍惜友谊和信守承诺,表达的是一种友情观;有人认为这篇课文是写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还有人说是爱情观,因为文中写大树用他,写小鸟用她,作者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甚至更有人发出世事无常论,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而教参中主张将主题解读为环保和诚实守信皆可,但在了解了作者新美南吉(本名渡边正八,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理念后,我认为将这篇文章解读为鸟和树之间至真至纯至美的友情,或许更贴合作者的原意,并且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其次就是要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并将他们的接受程度考虑在内。以统编版老舍先生的《草原》为例分析。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篇文章的政治和教化意味较为浓厚,课文主旨也因此落脚在赞美民族团结之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的孩子,很难读懂这一点,如果考虑到尊重学生特点,将文章定位于欣赏草原美景,感受民族风情,学生兴趣定会更加浓厚,也能更加自然地感受祖国不同民族独特的风情及草原人民的好客。

最后想要形成对文本正确的整体把握,还要做到尊重编者。编者按照课标要求编写教材,自然有其考量,我们得读懂他们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扎扎实实把这个例子用好、用巧,让其成为语文学习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