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作为物理存在的视觉现象,其自身不具情感及象征意义,但色彩作用于人眼后引发的生理刺激便会触发其微妙且带有主观性的情感反应,形成特定的色彩情感并产生色彩联想。当联想内容从具象事物上升到抽象感知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某种象征(符号化)时,便会惯性地传达情感,这种包含了物理、生理、心理三方面的由具象到抽象的认知及情感转换,并使其符号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伟大的色彩文化系统。通过多层次地了解色彩文化系统,并正确利用色彩的知觉现象与表情特征进行产品包装设计的色彩设计环节,可有效传达商品特有信息,达到促进销售目的。
(一)色彩的知觉现象
因为色彩具备能够让人产生联想并使其产生某种象征意义的人文特性,所以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色彩及色彩组合带给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如冷与暖、轻与重、进与退、膨胀与收缩、兴奋与沉静等。
1.色彩的冷与暖
冷暖的感知是长期以来人对自然观察得来的视觉经验与生理感受,对于色彩的冷与暖,则是将视觉经验与生理感受这两种潜在的意识与眼前色彩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视觉假象。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色相给人温暖的感觉,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色相给人寒冷的感觉。准确把握色彩的冷感与暖感,在进行季节分明的产品包装色彩设计时有一定的帮助。
2.色彩的轻与重
与色彩的冷与暖相同,色彩的轻与重也是人类视觉经验与生理感受这两种潜在的意识与眼前色彩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视觉假象。决定色彩轻重的主要因素是明度,明度高的色彩轻,明度低的色彩重。除此之外,纯度、色相、视对象的表面肌理与质感都或轻或重地影响到人类对色彩轻重的感知。
3.色彩的进与退
受色彩明度、面积等差异的影响,色彩在人的视觉成像中会产生前进与后退的印象。明度高、面积大的色彩会给人留下前进的印象,相反的色彩则给人后退的印象。
4.色彩的膨胀与收缩
相同环境中,由于色彩的差异,即使物理面积相同,也会给人造成大小不同的视觉印象。色相温暖、明度高的色彩会比色相寒冷、明度低的色彩视觉效果膨胀。
5.色彩的兴奋与沉静
高纯度、高明度的暖色系易让人产生兴奋感,低纯度、低明度的冷色系则易让人沉静。(www.daowen.com)
(二)色彩的表情特征
将色彩与生活环境及长期经历等事物联系,通过感性的联想与理性的概括,赋予色彩以表情特征。几乎每一个受色相、明度、纯度影响的色彩都独具自己的表情特征,它的表情随前三者因素的变化及与不同色彩搭配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部分色彩的表情特征如下:
红色性格刚烈而外向,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具有兴奋、紧张、冲动、喜庆、暴力、恐怖等表情特征。与白色调和,其性格变得温柔,趋于含蓄、娇嫩、温馨而浪漫;与黑色调和,其性格变得沉稳,趋于厚重、朴实、饱满而沉稳。
橙色是一种活泼、温暖的色彩。与白色和黑色调和皆会失去其色性,但与黄色调和依然可保持其光辉灿烂的性格。橙色与白色对比时退为从属地位,与黑色对比时会表现出惊人的光彩,与明度较低的深蓝色对比时产生太阳光似的光辉,常用于食品包装。
黄色是最能高声叫喊的色彩,也是让人感觉愉快的色彩。有与生俱来的扩张与尖锐,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同时具有光明、希望、庄严与高贵等表情特征。但也是最为娇气的色彩,只要调和少量的其他颜色就足以改变其色相及色性,具备多方面的表现价值,常用于食品包装。
绿色含有黄和蓝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的表情特征在绿色这里得到调和,它中和了黄色的扩张与蓝色的收缩,抵消了黄色的温暖与蓝色的寒冷,是平和、安稳、宁静、理想、希望、青春、生命的象征,常用于饮料等包装设计。
蓝是一个高度稳定的色彩,淡化后能保持其个性,具有沉静、广远、理智、永恒、博大等表情特征。与大多色彩相比具有远观者的收缩感,为具有较强扩张力的色彩提供深远、平静的空间,是衬托活跃色彩友善而谦虚的朋友。
紫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感,大面积使用紫色,会让人感觉恐怖、孤傲和消极,与白色调和会使其原有性格消失,令人心醉、优雅、娇气并充满女性特质。常用于化妆品、服装、床上用品等包装。
黑与白两种对立又具共性。黑色是所有色彩的总和,坚定而肃穆,永恒而沉默,充满恐惧、悲哀、未知和绝望,当明暗对比强烈时,可以创造出积极的图形姿势,是色彩组合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在包装色彩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白色色感光明,纯净、快乐,圣洁的不容侵犯,与少量其他任何色彩调和,皆会影响其纯洁度。黑与白两种色彩总是通过彼此的存在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灰是白与黑混合出从亮灰到暗灰的系列化色彩,是平凡、温和、安静、被动的色系,正是由于这种被动及毫无特点的中性特质,把与其有对比关系的色彩推向鲜艳,而灰色也因为邻近色的存在获得性格的重生,具有很强的调和作用。
产品包装的色彩设计与包装设计的整个构思,包含图形、文字、排版等信息元素紧密相关而非孤立存在,也由于产品包装表面空间有限,使得包装的色彩设计需要高度提炼与概括,以色彩的知觉现象和表情特征为依据,进行高度夸张,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强化产品形象,以吸引消费者注意,提高产品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