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热平衡原理下的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热平衡原理下的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59年,基尔霍夫根据热平衡原理导出了关于热转换的基尔霍夫定律。例如,将普朗克公式从零到无穷大的波长范围进行积分,就得到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对普朗克公式进行微分,求出极大值,就可获得维恩位移定律。因此,根据被测目标的温度,利用维恩位移定律可以选择红外系统的工作波段。

热平衡原理下的基尔霍夫定律及其应用

一、基尔霍夫定律

任何物体都不断吸收和发出辐射功率。当物体从周围吸收的功率恰好等于由于自身辐射而减小的功率时,便达到热平衡。于是,辐射体可以用一个确定的温度T来描述。

1859年,基尔霍夫根据热平衡原理导出了关于热转换的基尔霍夫定律。这个定律指出:在热平衡条件下,所有物体在给定温度下,对某一波长来说,物体的发射本领和吸收本领的比值与物体自身的性质无关,它对于一切物体都是恒量的。即使辐出度M(λ,T)和吸收比α(λ,T)随物体不同且都改变很大,但两者的比值对所有物体来说,都是波长和温度的普适函数,即

各种物体对外来辐射的吸收以及它本身向外的辐射都不相同。现定义吸收比为零的物体为绝对黑体。换言之,绝对黑体是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入射辐射的物体。在自然界中,理想的黑体是没有的,吸收比总是小于1。

二、普朗克公式

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遇到了原则性困难,为了克服此困难,普朗克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微观粒子能量不连续的假说,导出了描述黑体辐射光谱分布的普朗克公式,即黑体的光谱辐出度为

式中,c1=2πhc2为第一辐射常数;c2=hc/k为第二辐射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k为玻耳兹曼常数。

在研究目标辐射特性时,为了便于计算,通常把普朗克公式变成简化形式,即令imgimg,其中MB(λm,T)表示黑体的最大辐出度。

于是普朗克公式可表示为如下简化形式:

普朗克公式代表了黑体辐射的普遍规律,其他一些黑体辐射定律可由它导出。例如,将普朗克公式从零到无穷大的波长范围进行积分,就得到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对普朗克公式进行微分,求出极大值,就可获得维恩位移定律。

实际应用中,普朗克公式也具有指导作用。例如,根据它的计算用来选择光源和加热元件,预示白炽灯的光输出、核反应堆的热耗散、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及恒星的温度筹。(www.daowen.com)

三、维恩位移定律

普朗克公式表明,当提高黑体温度时,辐射谱峰值向短波方向移动。维恩位移定律则以简单形式给出这种变化的定量关系,即对于一定的温度,绝对黑体的光谱辐射度有一个极大值,相应于这个极大值的波长用λm表示。黑体温度T与λm之间有下列关系式:

式中,b≈2 897 μm·K。

维恩位移定律表明,黑体光谱辐出度峰值对应的波长λm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因此,根据被测目标的温度,利用维恩位移定律可以选择红外系统的工作波段。

一般强辐射体有50%以上的辐射能集中在峰值波长附近,因此,2 000 K以上的灼热金属,其辐射能大部分集中在3 μm以下的近红外区或可见光区。人体皮肤的辐射波长范围主要在2.5~15 μm,其峰值波长在9.5 μm处,其中8~14 μm波段的辐射能占人体总辐射能的46%,因此医用热像仪选择在8~14 μm波段上工作,便能接收人体辐射的基本部分能量。温度低于300 K的室温物体,有75%的辐射能集中在10 μm以上的红外区。

四、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

1879年,斯忒藩通过试验得出:黑体辐射的总能量与波长无关,仅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1884年,玻耳兹曼把热力学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综合起来,从理论上证明了斯忒藩的结论是正确的,从而建立了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即

式中,σ=5.67×10-8W/(m2·K4),称为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

由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可知:当黑体温度有很小的变化时,就会引起辐出度的很大变化。例如,若黑体表面温度增高一倍,其在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总辐射能将增大16倍。

利用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容易计算黑体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面积上向半球空间辐射的能量。例如,氢弹爆炸时,可产生高达3×107 K的温度,物体在此高温下,从1 cm2表面辐射出的能量将是它在室温下辐射出的能量的1020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