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型
三峡工程二期围堰拆除优化试验在三峡工程1/80及1/100模型上进行,1/80截流模型系正态定床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模型模拟河段上起茅坪溪渡口,下至东岳庙,全长5.3km,其中坝轴线以上1.7km,坝轴线以下3.6km。模型70m等高线以上岸边地形按长江水利委员会1978年测绘的1∶5000地形图塑制;70m高程以下的河床地形(含礁石等微地形)按长江水利委员会1999年3月~1999年4月实测1∶2000地形图塑制(导流明渠进出口地形按2001年汛前地形进行了修改);导流明渠混凝土纵向围堰,引航道隔流堤及上、下游护岸工程均按施工设计图布置。模型及水位测站平面布置见图4-2。
图4-2 1/80模型及水位测点平面布置图
导流底孔按“长管”方案最新优化后的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图纸布置,主要分为三类:中间16个孔(4号~19号孔),采用进口底高程56.00m,鼻坎高程55.07m,挑角θ=10°;两个边孔(1号、22号孔)采用进口底高程57.00m,鼻坎高程58.55m,挑角θ=25°;其他4孔(2号、3号、20号、21号孔)进口高程与边孔相同,鼻坎高程56.98m,挑角θ=17°。22个导流底孔的孔口尺寸均为6.0m×8.5m。模型导流底孔底板由混凝土精细刮制,侧板及顶板由光滑的塑料板制作,其糙率经比尺换算略大于原型值,但不至影响对试验成果的基本评价。
上游预留截流基地对导流底孔运行影响试验在1/100导流整体模型上进行,全长11km。模型地形条件及枢纽建筑物布置同1/80截流模型,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按设计图布置,模型及水位测站平面布置见图4-3。
2.三期截流戗堤、三期RCC围堰及二期围堰布置
三期截流戗堤的轴线位置及断面形式均按设计要求布置,见表4-8。
表4-8 三期截流戗堤轴线控制坐标表
上游围堰戗堤的断面为梯形,顶宽25m;戗堤全线顶高程为72.0m。戗堤上、下游设计边坡分别为1∶1.3和1∶1.5。
下游围堰戗堤的断面也为梯形,顶宽25m;戗堤全线顶高程为69.0m,上、下游设计边坡均为1∶1.5。
二期围堰的轴线位置及断面形式均按实测地形布置,具体见表4-9。(www.daowen.com)
表4-9 二期围堰轴线控制坐标表
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的轴线位置及断面形式均按设计布置,其轴线位于大坝轴线以上90m,方向平行于大坝轴线。
3.测点布置及测试方法
(1)测点布置。为了全面反映二期围堰拆除对截流的影响,施测了沿程各水位站水位及二期围堰前后的水位,测试了拆除后的二期围堰上有关特征点处的流速,还对二期围堰处的流态进行了观测,各测点布置见图4-4。
图4-4 二期围堰拆除上游流态图
(上游设截流基地、右侧超高岩石挖除)
(2)测试方法。试验采用恒定流的试验方法:1/80模型以三斗坪水位站水位控制模型水位;1/100模型以坝河口水位站水位控制模型水位。水位流量关系如表4-10所示。
表4-10 模型水位流量关系
试验采用矩形量水堰控制流量,直读式旋浆流速仪测量各测点的流速及流向。
水位观测采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自动超声水位计、固定测站、辅以活动测针相结合的测量方法。
用照相及录像的方法记录水流流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