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沙淤积形态模型试验成果和葛洲坝三江引航道原型实际有相似之处,即口门处淤积高程较高,向引航道内沿程递减,纵剖面呈三角形分布。
临时船闸及其上、下游航道均处于弯道凸岸,试验表明:上、下游口门区和连接段泥沙淤积速度较快,数量较大,且随来水来沙数量不同而异。
1.淤积形式
临时船闸引航道是盲肠河段,根据模型试验成果,借鉴葛洲坝三江引航道运用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可知,临时船闸上下游航道有回流和异重流淤积,上、下游口门区及连接段以回流淤积为主,口门内则以异重流淤积为主。泥沙淤积形态模型试验成果和葛洲坝三江引航道原型实际有相似之处,即口门处淤积高程较高,向引航道内沿程递减,纵剖面呈三角形分布。
2.淤积量及淤积高程(www.daowen.com)
多年来,多次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上引航道在底高程61.7m以上的多年平均淤积量为35.19万m3(见表2-1),1968年型水沙条件下最大淤积高程为64.7m;下引航道在渠底高程56.5m以上的淤积量为100.59万m3,60.0m高程以上淤积量为62.6万m3,最大淤积高程为63.8m。西南水运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西科所)试验结果证明上、下航道淤积量应在34.88万m3和55.44万m3。
表2-1 临时船闸模型上、下引航道淤积量 单位:万m3
1996年冬,对下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航道内高程56.6m以上的基岩进行了覆盖层开挖,共开挖淤积泥沙198万m3,基岩13万m3,开挖高程一般达到56~57m。1997年汛期产生了淤积,60.0m高程以上回淤了70.5万m3,包括未清干净的剩余量,共淤积96.0万m3,可以推断引航道投入运用后其淤积量和清淤量都是比较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三峡水利枢纽水下工程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