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系统配置也就是PLC硬件系统的构成。一般讲,由PLC构成控制系统,如果不考虑传感器、执行机构等,就是若干模块或箱体及有关附件。而箱体或模块又各有其型号与规格,根据工艺要求,选哪些,怎么选,各选多少,怎么组合成系统,就是这里要讲的系统配置。
系统配置是对问题的综合,与对问题的分析不同,同样的题目,其答案可能是很多的。所以,系统配置的一个工作,就是要从多个答案中优选一个方案。
系统配置要遵守一些原则,要用科学的方法,按步骤进行。
(1)系统配置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就是要根据应用需要进行配置。要根据控制目的、规模及网络化、信息处理要求、确定PLC的配置类型、品牌及组件。做到按需配置,有的放矢。
2)完整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就是要考虑所配置的系统是否完整,不能“丢项”,该配的都得配齐。完整性在一开头就要注意。如果丢项,在安装或使用时再追加,将带来诸多麻烦:要另补充采购或订货,要追加预算,要修改工程设计,要延误工期等。
3)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就是要使所配置的系统能可靠工作。具体可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PLC自身产品质量;二是供货方的技术服务情况;三是重要场合下的可靠性要求;四要否冗余配置。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进行系统配置时要留有发展的余地以及对PLC选型时应尽可能用新型号。这是因为PLC工作可靠,自然寿命较长,但它的技术发展很快,其技术寿命并不长。坚持发展原则所作的配置可避免,即使PLC没有用坏,但由于技术落后,而不得不淘汰。
5)继承性原则。俗语说,做事情要瞻前顾后。系统配置坚持发展性原则可以说是瞻前,而坚持继承性原则则是顾后。
顾后就是要考虑到曾经使用过PLC的历史及其情况。在作新的系统配置时,尽可能选用已用过厂商的产品,甚至于用已用过的机型。
因为PLC的外设可以共用,如编程器就可多次使用。如果新配置的系统的机型与原有的有继承关系,新系统就可不配编程器,不就节省了吗?
再就是一些编程工具软件,若按继承性原则配置,新系统也还可再用。
还有使用经验,若按继承性原则配置,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可派上用场。甚至有的程序模块还可移植。这对缩短编程时间,以至于正确地使用PLC都大有好处。
所以,在系统配置时,应坚持继承性原则。
应该讲,当今我国实行开放政策,一些企业引进不少PLC。但由于忽视继承性,致使有的厂商拥有PLC生产厂商及型号很杂,给使用、维护都带来不便,而且在经济上也不上算,是值得吸取的教训。
6)经济性原则。经济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进行系统配置当然要考虑经济。经济上是否合算,应作为是否采用PLC,要用什么样的PLC的重要评价标准。显然,进行系统配置,最后还应由效益作评价。
(2)系统配置类型。主要有:
1)基本配置。这种配置控制规模小,但所用的模块也少。对箱体式PLC,则仅用一个CPU箱体。CPU箱体含有电源、内装CPU板、I/O板及接线器、显示面板、内存块等,是一台完整的PLC,送入程序,通电后即可工作。
CPU箱体依CPU性能分成若干型号,并依I/O点数,在型号下又有若干规格。基本配置就是选择一种合适的CPU箱体,来满足实际的要求。自然PLC厂商箱体的型号及规格多,分布得越合适,也就越便于进行这种配置。
对模块式PLC,基本配置选择的项目要多些。有:
CPU模块:它确定了可进行控制的规模、工作速度、内存容量等。选得合适与否至关重要,是系统配置中首先要进行的。
内存模块:它可在CPU规定的范围选择,以满足存储用户程序的容量及其他性能要求。
电源模块:有的PLC,它是与CPU模块合二而一的,有的是分开的。但这两者选的原则都相同,都是依PLC用的工作电源种类、规格,和要否为I/O模块提供工作及信号电源,以及容量需要作选择。电源模块多与其他模块相配套的,型号与规格不多,容易选择。
I/O模块:依I/O点数确定模块规格及数量。I/O模块数量可多可少,但其最大数受CPU所能管理的基本配置的能力的限制。
底板或机架:基本配置仅用一个底板或机架,称这种配置简单,原因就在于此。但底板也有不同规格。所以,还要依I/O模块数作不同选择。有的PLC,如欧姆龙公司的CJ1机,无底板。那样的PLC就没有什么底板或机架可选择了。
2)扩展配置。箱体式PLC扩展配置是增加I/O箱体。I/O箱体有不同的型号和规格。可按所须增加的点数,选用相应的I/O箱体。
模块式PLC的扩展配置有两种:一为当地扩展,另一为远程扩展。
当地扩展配置:在基本配置的基础上,于当地增加I/O模块及相应底板或机架,这可使PLC的控制规模有较可观地扩大;
远程扩展配置;这种配置所增加的机架可远离当地,近的几百米,远的可达数千米。远程配置可简化系统配线,而且也可扩大控制规模。
扩展配置时应着重弄清两个问题:
①该型号PLC最大可能的扩展配置。显然,充分利用最大可能的扩展配置,可降低PLC单点费用,提高使用PLC的经济性。
②I/O地址的分配规律。显然,只有弄清了I/O地址是怎么分配的,才可能编写PLC程序。
3)特殊配置。这里的特殊配置是指增加特殊(有的称功能或智能模块)I/O模块的配置。特殊配置后的PLC可进行哪些方面的控制,与所配置的特殊单元紧密相关。目前,各PLC厂商已开发或正在开发越来越多的特殊单元,使PLC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
较常见的特殊模块,若按功能划分,有:
高速计数单元:可计入与处理高频脉冲信号,从处理几十kHz,几百kHz的都有。如果与旋转编码器配合使用,可测量与处理转动或移动信号。
位置控制单元:可通过输出脉冲控制位置移动量及位置移动速度。有单坐标控制的,还有双坐标控制的,甚至于多坐标控制的。双坐标或多坐标的还可实现两坐标运动协调。这实际是数控技术通过PLC特殊单元予以实现。
模入、模出单元:可把传感器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存于输入通道中,或把输出通道的内容转换成模拟量作为控制信号,可对一路信号作转换,也可对多路的,可多达8路,甚至更多,即一个单元可处理8路或更多的模拟量。有的既有模入又有模出……
温度检测控制单元:温度是工业中常见的模拟量。为检测与控制它,PLC厂商开发专门针对它的检测与控制的单元。实质上它也是模拟量,只是它做了更多的预处理工作,如可适用不同的温度传感器,可测的温度范围也可相应选择,用起来更方便。检测单元只能用于读温度值,并显示,也可用作处理,但要另编程序。而控制单元,可自成控制回路,无须编程,也无须PLC运行相关程序,即可实现温度控制。
回路控制单元:用于进行模拟量的回路控制。有的自身带模拟量输入、输出点。如上述温度控制单元一样,既能采集模拟量数据,又能进行数据计算、处理,进而产生控制输出,可完整地实现模拟量控制。而有的自身没有模拟量输入、输出点,只用于进行有关控制算法计算。使用它,虽然须与别的模拟量输入、输出单元配合,但它的控制计算能力很强,可完成几十、几百路的有关控制运算,使PLC实现很复杂模拟量控制。
其他特殊单元:如计算机单元,可把有关个人计算机的主板、外设做成PLC的单元,插在底板上,可直接与PLC通信。再如ASCII单元,也具有运算与通信功能,可协助PLC的CPU作数据处理等。
更特殊配置算是多CPU配置,即一个PLC系统或机架中可配置多个CPU单元。这多个CPU可以是不同功能的,有的还可以是同一功能的。这些CPU单元共享系统I/O总线,但各控制各的I/O模块或对象。同时,各CPU间又可方便地交换数据,进行控制协调。这样系统,将极大地提升PLC控制规模与功能,是目前大型PLC发展的新动向。
4)安全配置。是为了确保系统安全而进行的配置。可选用安全PLC,也可使用冗余配置。后者指的是除所需的模块之外,还附加有多余模块的配置。目的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能否进行冗余配置,可进行什么样的冗余配置,代表着一种PLC适应特殊需要的能力,是高性能PLC的一个体现。一般的PLC是不具备有这个性能的。
冗余配置的目的是提高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冗余配置为何能提高可靠性?这是因为PLC是由各种模块组成的,而各模块都有其统计出的可靠度及失效率。在PLC非冗余配置时,任一模块出现故障,都会影响PLC工作。按若干独立事件构成的事件的概率计算原则,PLC的可靠度应为组成它的各模块可靠度的乘积。即
R=R1·R2·R3…Rn
式中 R——PLC的可靠度;
R1~Rn——各模块的可靠度。
如有10个模块组成,各模块的失效率(以规定寿命计)为万分之一,则其可靠度为
1-1/10000=9999/10000
这10个模块构成的系统的可靠度近似为
(9999/10000)10≈999/1000
其失效率为1-999/1000=1/1000
若为100个模块构成的系统,其失效率将为1/100。可知,系统越大,组成的模块越多,出现故障的几率也越大。
但若为冗余配置,情况就不同了。热备也好,表决系统也好,必须至少有两个模块出现故障系统才不能工作。这两个模块同时出现故障这种独立事件,构成系统出故障的合成事件,其概率关系也是乘,只是失效率的乘。同样以上例作讨论,若这100个模块均为热备,或三选一,则只有在两个相同的模块同时出现故障时,系统才失效。其故障率的计算可先分别算出各模块的失效率,再合成算PLC的可靠度。即
由于各模块为热备或三选一,两个同时失效,模块才失效。两个模块同时失效的几率为(同样以单模块失效率为万分之一计):
(1/10000)×(1/10000)=1/108(www.daowen.com)
即亿分之一的几率。
再算PLC失效率的几率为
1-(9999999/108)100≈1/1000000
为百万分之一。确实是万无一失。
当然,实际上不会所有的模块都三取一或热备,所以失效率会比这个大。
5)连网配置。为提高控制性能,往往要把在地理上处于不同位置的PLC与PLC,或PLC与计算机,或PLC与其他控制装置或智能装置通过传送介质连接起来,实现通信,以构成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控制系统。
目前PLC网络大体有三个层次:设备网,用以与底层的设备、智能传感器、智能执行机构通信,以实现分布控制;控制网,用以PLC与PLC间通信,已协调多PLC之间的控制;信息网,用以与管理层的计算机通信,以至于进互联网,以实现控制的信息化。
要不要组网,如何组网,选用什么样的通信模块,是在配置PLC时要考虑的重要侧面。连网是PLC技术发展中的活跃领域,内容非常丰富,并不断有新的技术及系统推出。
6)附加配置。附加配置是为PLC配备外部设备所作配置。目的是为PLC程序的编制、调试、存储,以及数据的显示、存储及打印提供条件。
附加配置就是按需要选用这些外设,以使所配置的PLC系统合乎设计要求。
(3)系统配置方法。系统配置方法与配置类型有关。如不考虑网络配置,可以用类比法、估算法、计算法及测试法。这四个方法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与补充。为了正确地进行系统配置,这几个方法可能都要用到。
1)类比法。类比法也就是经验法。用自己的或别人的经验与所要配置的系统作类比。从类比中初步确定要选用什么厂商的PLC,用什么型号,用哪些模块等。
类比法虽不很准确,但由于有经验作借鉴,对一些较为简单的系统倒是一种简便的方法,既快又有把握。
当然,一些复杂的系统,由于共同性少一些,不大好类比。但类比也仍可作粗略参考,特别可用以确定用什么厂商的PLC,什么类型的PLC。
要注意的是,在类比时一定要考虑PLC的发展,应使用新的机型替代旧机型。
2)估算法。估算法主要用于算I/O点数,以粗略确定PLC的型别,用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还是微型机。因为机型与厂商有关,还与PLC的结构相联系,估算好了可较有把握地进行配置。
估算法首先算所需的I/O点数。I点数Ni为
式中 Ei——系统所使用的某类输入器件的总数,如用了5个按钮,则为5;
Pi——该类器件可能处于的工作状态,如按钮,一般处于按下与松开两种状态。再如多位开关,可处于多种状态;
I——输入器件类型总数。
O点数No为
式中 Ei——所使用的某类输出元件总数;如用了一台正、反转电动机即为1;
Pi——该类输出器件可能处于的工作状态,如电动机要求其正、反转则有三种状态,即正转、反转及停车;
I——输出器件的类型总数。
开关量总数N=Ni+No
另外,模拟量也要估算。有多少监视量就有多少路输入。有多少控制输出,就有多少路输出。比较好算。
估算出I/O点数及模拟量路数后,可依大、中、小型机划分的大致标准,估算要选用的PLC机型。
一般大、中、小机型间点数均有搭接,没有把握不妨都作考虑,再用计算法进一步确定。
3)计算法。它是估算的再精确一步。要确定用什么模块,用多少模块。一般要作四方面计算:
(a)模块数计算。确定了I/O点数,还要按I/O的物理要求,确定各用什么样的模块。
对输入点,要依输入信号电压区分,是交流的,还是直流的?信号间有什么隔离要求?……
进而确定选用多少种,各有多少输入点的模块。
最后,再依总数具体计算应采用多少种,各多少个模块。
对输出模块要考虑输出形式,是继电器,半导体,还是晶闸管?还有就是公共回路。一般点数多的模块,其公共回路就少;反之则多。选用公共回路多的模块便于电路配线,但要用的模块多。
选定了模块类型,再依I/O总数计算模块数。
模拟量也有相应的模块要选择。如有的是4路入,或8路入,有的是2路出,或1路出,有的还有入,还有出,等等。选了合适的模块之后,再根据总的路数计算模块数。
I/O模块数计算之后,再算要使用的机架槽位数,进而确定机架数。
(b)电源容量计算。必要时,PLC电源容量也要作计算。箱体式的PLC,电源容量一般为自动满足,可不考虑。只是在确定隔离变压器(市电电源经隔离变压器再加载到PLC,以减少电网对PLC的干扰)时,对变压器的容量要稍作计算。模块式的电源种类较多,要作相应计算,然后再选型。
(c)响应时间计算。一般信号响应时间与PLC的循环时间有关,而循环时间与PLC的程序量有关。要计算,不大容易。没有编好程序,怎么知道程序有多长?而且,同样长的程序,用的指令不同,循环时间也不相同。当然,计算也可能,只是得放在编程之后。
有的PLC厂商提供有经验公式:大体的关系是内存总量与要使用的点数有关,这既可用以确定选多大容量的内存,也可大体确定循环时间。算出循环时间,就可进一步计算响应时间了。
特殊输入量的响应时间更要分别计算。有的可查有关模块的特性。
(d)投入费用计算。在模块种类及数量确定后,一般还要依报价进行投入费用的计算。
如果配置的方案多,对每个方案的投入费用也都要计算。
费用计算精确有利于依经济性原则对系统进行配置。
4)测试法。系统配置时,一些重要的数据不仅要计算,有的还要进行实际测试。如循环时间,可把编完的程序,送入PLC进行实际测定。有的数据可由厂方提供,或委托厂方作测试。
类比、估算、计算及测试运用得好,可使所配置的系统建立在科学与经验的基础之上,将有助于使系统配置得更为完善。
(4)系统配置步骤。系统配置是问题的综合,与其他问题的综合一样,系统配置过程也是从粗到细一步步推进,要分步骤进行。一个配置完成后又可能再返回来,再逐步完善,直到从多个方案中挑选一个最为满意的方案为止。
一般讲,不考虑网络配置,其配置步骤为
1)用类比法,大致确定可选用的厂商产品及机型;确定时要遵循发展性及继承性原则。
2)用估算法,估算I/O点数及模拟量路数,并确定要选用的机型。
3)用计算法,依完整性原则计算所需的模块数。这里可能有多个方案,那就应计算出各个方案的结果。
4)再依可靠性原则,考虑必要的冷备份、热备份或冗余配置。若为一般系统,这个步骤可省略。
5)计算各个方案的投入费用,并依经济性原则选其中最优者。
6)必要时再进一步做性能计算或进行实物测试。再根据计算或测试结果,对原有的配置做修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