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是衡量系统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实现规定功能的能力。规定功能的丧失称为失效,对于可修复的系统失效称为故障。
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最有效方法是进行可靠性设计。进行可靠性设计时必须掌握影响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和统计数据,建立包括研究、设计、制造、试验、管理、使用和维修以及评审的一整套可靠性计划。
可靠性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分析失效机理,查找失效原因 如果能在研究和设计阶段对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失效进行预测和分析,分析失效机理,掌握失效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则系统的失效率将会降低,可靠性会随之提高。
(2)把可靠性设计方法应用到零部件、元器件中去 实践证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是由设计决定的。如果设计时考虑不当,未能使零部件、元器件达到必要的可靠性,无论制造得多么好,维护得多么精心,都无法弥补因设计造成的缺陷。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其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保证的,只有零部件、元器件的可靠性高才能使系统的可靠性高。但是,这不意味着全部的零部件、元器件都要有高的可靠性。对系统可靠性有关键影响的零部件、元器件通常是系统的重要环节。因此,设计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降低工作负荷、载荷分流、均载技术或冗余技术等来提高系统可靠性。(www.daowen.com)
(3)简化结构,提高标准化程度 结构简单的零部件、元器件往往工艺性好,制造、测量和装配后的质量容易得到保证,故障的潜在因素也易于得到控制。
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措施。标准件的结构工艺性和可靠性一般都比较好,所以,应尽量采用标准件和通用件,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
(4)提高维护和维修性 维护和维修是保持产品功能或恢复功能的技术措施。维护和维修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按规定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以保持和恢复系统规定的功能。因此,维修性也可以看做是维护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正常运行期内,如能进行良好的维修,及时更换磨损、疲劳、老化的零部件、元器件,系统的可靠性就会提高,寿命则可以延长。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系统的维护和维修,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维修性。系统的薄弱环节(易损件,如皮带、轴承等)应尽量做成独立部件或采用标准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