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纪实类微视频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纪实类微视频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制作一部有关事件调查的纪实性微视频时,每个人所说的确切词语都极为重要。一部纪实性微视频的架构必须经过纸上剪辑才能最终成型。纪实性微视频解说词的功能和作用是与画面的局限性密切相关的。抒情表意和提炼升华功能纪实性微视频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记录,不管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创作者的主观意图都会在片中有所体现,只不过这种体现有时比较隐蔽含蓄,有时比较直白显露。

纪实类微视频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尽管我们在拍摄时已经零碎地看过每天的声像素材,但拍摄完成后还是有必要完整地重看一遍,以便对素材有一个整体把握。审看过程中有三件事值得去做:

①如果对某一特别的人物、情节、细节有所感触,应该及时地把想法记录下来。记下这种本能的感受将在你因为太熟悉素材而灵感迟钝时派上用场,否则,它们很可能像火花一样消失掉。

②做场记,以便在想要素材时能很快地找到它们。这对拥有很多个小时素材的作品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给各个场景及各个重要事件、动作、人物谈话列出准确的录像带序号和时间码。

③扒同期声,也就是将同期声变成文本的形式。这项工作尽管让人感到很沉闷,却可以大大减少以后的工作量。特别是制作一部有关事件调查的纪实性微视频时,每个人所说的确切词语都极为重要。当然,还有一个可以少花点力气的选择,那就是对人物同期声以主题词的形式进行登记,然后记下入点和出点的时间码。

一部纪实性微视频的架构必须经过纸上剪辑才能最终成型。虽然前期创作中就已经对影片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结构设计,但这样设计出来的结构是不稳定的,需要进一步地调整,因为在拍摄过程中各种偶发因素会随时随地产生,你拍摄的可能并不是你所设想的,有的甚至还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纸上剪辑非常有必要,这项工作将在影片内容和实际拍到的素材之同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具体做法是将所有事件、场景动作、人物谈话以主题词的形式简要地写在一张张小纸片上,然后通过摆弄这些小纸片来尝试各种顺序和关系,直到满意为止。

如果有关段落、层次之间不能顺利衔接,或者信息、意义很难用画面来表达,这时还要考虑撰写解说词

初剪的任务就是在编辑机上将纸上剪辑变为现实,但它形成的只是一个毛片,就像毛坯房一样,毛片还只是半成品,只是用来检验纸上剪辑的大体效果。因此,每个镜头、每段素材的出点与入点可以适当保留长一些,不要掐得很紧,也不要担心有重复。镜头间的衔接是否流畅等细节问题不是这一环节所要考虑的。相反,过多地纠结于细节反而会妨碍对影片的整体特性和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估。

对于初剪出来的毛片,第一次观映时应思考以下问题:

(1)影片的戏剧性是否得到平衡的发展?

(2)影片的哪部分效果明显,哪部分显得拖沓?为什么?

(3)各类素材能不能通过替换呈现更好的效果?

(4)观众将得到的解释性信息是太多还是太少?有时某个段落效果不明显,是因为影片中没有准备合适的背景资料还是与前面的段落之间在情绪上对比不充分?

(5)段落之间观点是否雷同?重复并不能推进影片的发展,除非在信息上看有所扩展、增加,因此要去掉那些多余的部分。

毛坯房搭建起来后,暂时还不能住人,还必须对房屋进行精装修。精剪与合成,就是对初剪出来的毛片作“精装修”,制作成最终的适合于播出和观看的成品。这一阶段将主要考虑影片的各种细节问题,如镜头的衔接、场景的过渡、段落的转接、声画关系的处理、配音配乐、字幕动画设计制作等。这些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无关大局,但处理不当却很容易成为碍眼的沙尘、刺耳的噪声,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品质和视听效果。

纪实性微视频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它不仅为视觉提供直观形象,也为听觉提供借助想象、联想情感等手段而形成的内心视像,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人从外部世界所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得来的,但通过听觉从外部世界获得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解说词就属于听觉的一种信息传递手段。

纪实性微视频解说词的功能和作用是与画面的局限性密切相关的。画面是以影像的方式来实现对世界的记录,具有客观、真实、形象的特征。影像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比如说,画面上出现一个人物形象,尽管他的五官纤毫毕现,但这个人是谁?他从哪里来?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他有过什么样的不平凡经历?这些如果不作特别的说明,观众仅凭画面根本无从知晓。此外,影像难以完整地再现过去的事情,难以表现抽象的理念,也无法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更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这些缺憾的存在,为解说词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解说词正是以画面为基础,在与画面的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相互加强的关系中形成自身的特点,发挥着独特的功能。

(1)叙事功能

纪实性微视频是叙事的艺术。在叙事的过程中,为了使观众迅速了解事件的起因和发展状况,就要对事件所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所涉及的人物等基本要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5个“W”和1个“H”)进行交代。

(2)补充和强化功能

虽然通过画面系统的一些特殊手法可以使某些内容得到强化,如运用长镜头强调过程,运用特写镜头突出要表现的东西,但有时候观众可能意识不到画面的这种“良苦用心”,这时,解说词就有必要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补充、提示甚至强化,从而使观众对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细节或过程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3)抒情表意和提炼升华功能

纪实性微视频不可能是纯客观的记录,不管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创作者的主观意图都会在片中有所体现,只不过这种体现有时比较隐蔽含蓄,有时比较直白显露。如果创作者想要在片中直接发表意见或见解、表明爱憎态度以及对主题进行深化等,就需要更多地借助解说词的功能。因为这些都是较为抽象复杂的内容,画面虽然可以作一定的表达,但由于画面自身的局限性,处理起来难免“捉襟见肘”。而文字则恰恰相反,它有着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力,在这方面处理起来可谓“得心应手”。

(4)结构功能

现实世界的无穷尽性使得任何想要全面而完整地记录现实生活的想法都成为一种空想。纪实性微视频只能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最有代表意义的片段进行组合式凸显,因此,纪实性微视频画面往往是跳跃、断裂、无序和散乱的,光看画面往往让人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有一根红线来对散乱的画面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组成简洁明了的叙述结构,这根红线往往就由解说词来担当。

(1)解说词的特征

纪实性微视频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由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组成。声音系统包括解说、同期声、音乐、音响等不同要素;画面系统包括构图光效、色彩、影调等不同方面。所有这些因素并非互不相干、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解说词就是在与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显示了它与一般文学相异的特征。

①配合性

纪实性微视频的解说不应该是对画面内容作语言上的简单重复,如果简单地重复画面,那就成了“看图说话”。这样的解说非但不能提供更多信息,反而会对画面的观看造成干扰。纪实性微视频的解说又不应该与画面内容完全脱节,如果完全脱离画面,就会导致“声画两张皮”,影响纪实性微视频的可视性。因此,解说词与画面的正确关系应该是相互配合,解说词依据画面而存在,却又不是画面的附庸。当然,由于纪实性微视频表现符号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解说词的这种配合性还体现为与同期声、音乐、音响等声音要素的配合。

②不完整性

与解说词配合性这一特征紧密相连的就是它的不完整性。文章若想独立成篇,就必须要有完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但对于纪实性微视频来说,解说词要与其他要素相配合,不太可能独立成章。比如,画面已经能够充分表现的内容,这时就没有必要再让解说词去喋喋不休地重复;只有当画面对某些内容无法表现时,解说词才有必要“挺身而出”,接过传递信息的“重任”。因此,在纪实性微视频中,解说词往往是断断续续的,如果离开画面,可能会让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正是这种不成篇章的解说,与其他要素相互配合,才构成了纪实性微视频完整的艺术整体。

(2)解说词的风格

以上只是对解说词的特征进行笼统的归纳。解说词的具体形态受到纪实性微视频风格样式的影响,它们之间有时会有较大的差异。

●写实风格——报道型,重视客观记录,重视同期声和现场声,为淡化主观色彩而最大限度地压缩解说词。

●写意风格——文学型,这种风格的纪实性微视频不满足于传统报道模式,追求文学色彩,叙事抒情并重,甚至偏重抒情,因而注重营造解说词的优美隽秀。

●写意风格——政论型。政论片品格鲜明,关注社会政治性的题材内容,强调以主题思想为中心,叙事说理融为一体,画面素材广征博引,不受时空限制,因此,政论片的解说词往往使用评论语言,旗帜鲜明,主题集中而突出,导向明确。

●无解说型,不用解说词是一种极端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策略,是强化艺术形式的有效手段。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消除主观色彩,最大限度地追求写实效果。

如前所述,纪实性微视频解说词具有配合性的特征,因此,在写解说词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征,不能像写一般文章那样只专注于文字而不顾及其他。具体而言,解说词写作应该要为“看”而写、为“听”而写。

(1)为“看”而写

所谓为“看”而写,就是要注意解说与其他表现手段,尤其是与画面之间的配合关系。因为画面是纪实性微视频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表现要素。

①解说词与画面不要“竞争”,对于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只有在画面无法表达时,才用解说词。解说不要过多地描绘自然景色和描写人物形象,忌用过多的形容词,因为在形象性、生动性上文字怎么也比不过画面。

②画面往往是形象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逐步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逐步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这样可以避免“看图说话”和“声画两张皮”两种极端倾向,从而达到解说与画面的良性互动。

③用解说词介绍背景资料或讲述过去与未来时,应寻找一个与画面相宜的结合点。画面最擅长表现“现在进行时”,对过去和未来的阐述往往须借助解说词。但这类解说也应立足于“现在”,最好从现在的细节说到“过去”或“未来”,为了与画面配合,有时还要从“过去”或“未来”拉回到“现在”。

④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选择合适的事实,并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表达理念是一部纪实性微视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理念常常是富有哲理的抽象概念,用画面表现难度较大。用解说词表达时,不能停在空泛的说教上,应把理念的阐述与具体、合适的细节有机结合起来。

⑤解说词要为观众观看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解说词有别于一般的文章,普通文章是为了给读者阅读,所有信息都要借助于文字表达,而解说词是为了促使观众观看画面,帮助观众读懂画面、思考画面而写的。一段恰到好处的解说词,不仅能补充画面的不足,延伸画面的意义,而且能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屏幕,使解说与画面相得益彰。

⑥解说词的长短和有无,应服从整体,要根据画面内容、风格形式、镜头顺序、段落长短做出相应调整,不必守成规、循定律,刻意追求文辞的完整和优美。

(2)为“听”而写

纪实性微视频解说词和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解说词是通过播音读给观众“听”的,而不是写给观众“看”的,创作者在写稿时除了考虑画面因素,还要考虑听觉因素,符合听觉原理、听觉习惯。

①解说词用语要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

纪实性微视频是线性传播,是转眼即逝、不可重复的,给人反复品味、欣赏的时间不多,因此,它必须让观众一听就懂。为听而写,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用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来写作,在观众的生活范围之内选择词语,尽量用短句,不要过多地使用倒装句和复杂句式。

②解说词要有一定的节奏感

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听得懂,还要让观众愿意听,这就需要解说词具备一定的听觉上的美感。任何语言都有一种内在的节奏韵律和色彩,它们又与词义内容紧密相连,如汉语中的四声、平仄、韵律等,如果合理运用,就会形成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的语言节奏。一些修辞手法,如对比、对偶、排比、重叠、反复等,若运用得当也会产生不同的气势与韵味。

纪实性微视频脚本是纪实性微视频创意的文字表达。它是体现主题、塑造形象、传播信息内容的语言文字说明,是创意(构思)的具体体现,也是摄制纪实性微视频的基础和蓝图。纪实性微视频脚本同时也是纪实性微视频编辑的台本,编导往往是在观看大致的拍摄素材之后撰写脚本,以利于编辑进行声音和画面的剪辑与合成。纪实性微视频脚本写作不仅仅是解说词写作,还包括画面和音响的设计。

蒙太奇”一词是法语音译,它本来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后来被借用到影视领域,最初是指镜头与镜头之间组接(即镜头剪辑)的技巧、方式,发展到后来其含义已大大超出了这一范畴并形成了一整套影视理论系统。

归纳起来,蒙太奇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技巧层面

蒙太奇就是在后期制作中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方法和手段,这也是其最初和最基本的含义。任何影视作品,其结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一般为故事—段落—场景—镜头组—镜头。这就是说,镜头是影视作品的最小构成单位。在前期拍摄时,必须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拍;在后期剪辑时,同样也必须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编。技巧层面的蒙太奇就是考虑如何使两个镜头之间的组接看起来更为顺畅,不让观众产生停滞感或跳跃感。

(2)叙事层面

蒙太奇是依次地、有规律地、有节奏地讲述一个完整故事或塑造一个完整艺术形象的构成方法。比如,在叙事手法上是采用对比的叙事还是隐喻象征的叙事?在结构安排上是顺叙、倒叙,还是插叙、跳叙?在叙述角度上是第二人称参与式还是第三人称全知式?叙事层面的蒙太奇可以说就是影片内容的表现手法和结构方式的总称。

(3)思维层面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有的形象思维方法,也可称为蒙太奇思维。这是一种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思维——用镜头和画面进行思维和表达,俗称“(在脑海里)过画面”,像“民主”“自由”“和平”等抽象的理念或概念,用语言文字可以很容易地表达出来,但如果用画面恐怕就不易了。在影视作品中,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是需要的,但这种想象最终必须要落实到画面上而不是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上,这就依赖于创作者的蒙太奇思维能力。

(1)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

蒙太奇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对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实现对素材的选择和取舍,保留最主要的、本质的部分,省略或删除烦琐、多余的部分。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强调有特征的细节,又可以使内容表现得主次分明、层次适当、繁简得体,从而达到高度的概括与集中。

(2)创造独特的画面、时间与空间

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对现实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剪裁、组织、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具有影视艺术特征的画面时间与空间,从而使画面时空的表现与转换极为广阔、灵活、自由。

(3)创造节奏

节奏本来是音乐里的一个术语,指的是由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形成一定的规律。借用到影视画面中,则是指主体运动、镜头运动、镜头长短以及镜头组接所完成的影片的轻重缓急。蒙太奇是形成影视节奏的重要手段,它将画面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进行有机的组合,以体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脉络,使影片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产生强烈的力度。

(4)创造思想

运用蒙太奇镜头的分切与组接,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与联想,形成象征、比喻、对比、暗示等效果,从而产生原来单个镜头、单独画面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思想和意义。

同样的素材经过不同方式的剪辑处理,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这些风格可以大致归纳为两大类:再现的风格与表现的风格。从剪辑的角度上说,则可以分别称之为“叙事的剪辑”与“表现的剪辑”。

叙事的剪辑以叙事为目的,侧重于表现动作的连贯性或情节、事件发展的过程性,是影视艺术中最基本、最常用同时也是最单纯的叙述方法。其优点是视觉流畅、逻辑连贯、清晰易懂。

表现的剪辑,不单是为了不再像叙事剪辑那样,注重事件发展的过程性、时间的连续性和动作的连贯性,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将逻辑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镜头对列组接,以暗示或者创造一种单个镜头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

这种创造单个镜头所不具备的新的寓意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是创造隐喻。通过镜头的对列,使镜头内容产生一种联系,形成类似于文学中的比喻;

二是创造节奏。利用镜头外部的运动关系,使镜头按一定的长度(速度频率的冲击)和幅度(景别的心理冲击)连接在一起,促使观众产生一种情绪;

三是创造悬念。通过镜头组接,加强情节张力,造成紧张的戏剧效果,使观众产生一种期待心理;

四是创造情绪效果。通过镜头的积累,使观众情绪不断高涨;(www.daowen.com)

五是创造思想。利用镜头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或对列,形成观念性的思想意义。

表现的剪辑又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平行的剪辑(平行蒙太奇)

平行的剪辑是指在一个蒙太奇段落里出现两条以上的线索,这几条线索平行发展,相辅相成。它强调几条线索之间的逻辑关系。当两条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线索交替组接在一起时,人们通常又称之为平行交叉式剪辑。平行的剪辑具有以下作用:

①展示同一事件的广泛影响和广阔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事情发生后,有时会在不同的方向上引起反应。把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有利于表现这些反应的相互联系。

②表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两个形象平行组接在一起,可以形象地揭示出两个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此来表现事物的深层含义。

③通过两个形象的交替造成一种画面结构的变化,并通过这种结构的变化使原本并不具有直接关系的两组镜头相互影响、相互加强,产生一种含蓄的意境。

④把有冲突性因果关系的两条线索平行交叉剪辑,可以造成一种紧张的戏剧气氛。故事片中经常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追捕、谋杀、救援之类的情节。纪录片中有时也用这种方法。

(2)对比的剪辑

对比的剪辑是把两种截然相反的内容并列在一起,利用它们之间的冲突造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某种寓意效果。它具有以下作用:

①阐述思想。世间的事物充满了矛盾和差异:贫与富、大与小、新与旧、强与弱等。将这些对立的因素集中起来,通过镜头的组接加以强调,常常是创作者表达思想的有力手段。

②突出形象、对比的剪辑有时可以通过两种形象的对列,使某一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强调差异。通过两种对立因素的对比,使两者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造成视觉的震撼。

联想的剪辑是将不同内容的镜头组接在一起,通过镜头的对列产生出一种新的含义,从而造成一种心理联想,达到寓意或象征的目的。

比喻——视觉隐喻曾经是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近年来,明显而直露的隐喻已不大受人欢迎了,但是自然贴切的比喻仍然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蒙太奇的比喻是通过两种视觉形象的对列形成的,它用一个形象的意义来说明另一形象的意义。

象征——象征的剪辑与隐喻不同,它不是利用两个形象的比较产生意义,而是赋予某一种视觉形象以引申意义。这时,这一形象的本来意义被隐去,新的意义显露出来并被人们所理解。

借代——借代是象征的另一种方法,是指用某种现实生活中的物象来指代另一种东西,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去参与作品的思考。

联想的剪辑,要注意寻找到合理的想象依据,不可牵强附会、晦涩生硬。另外,也要注意不要落入俗套。

一般来说,表现的剪辑多用于写意型作品,叙事的剪辑多用于写实型作品,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叙事作品并不排斥表现的手法,写意作品也离不开叙事的技巧。

画面的剪辑最基本的功能是通过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来叙述动作、事件的外部形态,注重于动作、形态以及造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剪辑是一种取舍组合法。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动作、事件的全过程搬到屏幕上,它是表现一种视觉能够接受的、屏幕特有的时空连贯,是对事物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以生活的逻辑为依据

生活的逻辑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统一性和事物间的关联性。

①时间的连续性

影视当中的时间是自由的、可逆的。不同时间段按一定顺序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动作流程时,颠倒其中的某一段有时不会破坏整个动作运动的正常叙述。

②空间的统一性

屏幕的空间表现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地再现空间,即通过摄像机的推拉摇移,把动作本身以及它所处的空间环境在一个镜头里直接地、完整地再现出来;另一种是合成的空间,即通过动作的组合或不同动作因素的连接,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空间构成。确切地说,它是通过一系列镜头创造出一个完整动作的“印象”。

叙述剪辑的空间改变是以实际动作的空间范围为依据的,它应该始终保持局部与整体、这一部分动作过程与那一部分动作过程的空间统一,使动作与环境形成有机整体,这样就不至于因为组接手段而影响到实际空间的可行性。这就要求剪辑者要时刻建立统一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指有一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它是为了表现一个空间内发生的活动和事情,这种空间的统一感主要是由环境和参照物提供的。如房间里的家具,车间里的机器、背景等。通过这些参照物可以使观众断定这个场面的空间环境。

③事物间的关联性

事物的存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某种逻辑上的联系。

(2)以对场景内容的叙述强度为依据

当我们表现一个场景内容时,可以有两种不同强度的叙述方式:静观事件和深观事件。

①静观事件(简单叙述):当只想简单地叙述某事件时,可以采取一种旁观者的视点——不加介入地静观事件,使用摄像机和麦克风来简单地表述发生的事件。

②深观事件(强化事件):它意味着尽量仔细地调查事件并深入其表象背后,探求事件的结构和核心本质,告诉观众被一般观察者所忽略了的事件侧面,引导观众对事件本质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深观事件不仅仅是呈现发生了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它的主要作用是强化动作或事件。

(3)以视觉的流畅为依据

①画面景别要匹配。同内容、同时空画面的组接,需要画面景别多样。因为如果没有景别间的差异,画面便难以流畅。同景别相接,不管是全景接全景,还是中景接中景,都会给人重复感和停滞感,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②画面角度要有变化。除景别要匹配外,还要尽量有角度的变化,以增加视觉信息和保证视觉流畅。

③色彩、影调应和谐。画面选择中,还应考虑画面之间色彩、影调的和谐性。如果不和谐,也会形成视觉障碍。

恰当地选择画面剪接点,能使一部作品动作连续、形象逼真、镜头转换自然流畅,使作品的内容和情节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富有艺术节奏。

(1)动作剪接点

动作剪接点以画面中人物的形体动作为基础,以剧情内容和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中的行为为依据,结合实际生活中人体活动的规律来处理,使主体动作的衔接、转换自然流畅,并能节约时间,去掉多余的动作过程,使画面叙事更加简洁精练。

①在动作行进的过程中作切换,即将一个完整的形体动作分解开来,用两个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镜头对它们进行表现。其原理是,利用动作的连贯性所产生的视觉惯性,能有效地消除从一个画面突然转换到另一个画面时的跳跃感。

②利用插入镜头,将前后两部分动作连接起来。

③在前一个动作的某一停顿处切断,再从下一动作即将启动处开始,省略掉中间的一段动作。

(2)情绪剪接点

情绪剪接点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基础,以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喜怒哀乐等外在表情为依据,结合镜头造型的特征选择剪接点,从而造成一种情绪上的感染。

与动作剪接点相比,情绪剪接点在画面长度的取舍上回旋余地很大,它不受画面中人物的外部动作的局限,而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渲染情绪、制造气氛为主。相对地,动作剪接点比较好掌握,因为这些动作转换点是看得见的,只要注意观察,就不难找到合适的剪接点。而情绪剪接点的确定,全靠剪辑人员对剧情内容、含义的理解和领悟,因为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心理感受,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剪接点的选择是无规律可循的。剪辑人员对内容和特定情境中的心态理解程度不同,剪辑出来的画面效果也就不一样。这就完全靠剪辑人员的艺术修养来体会,因此也最见剪辑人员的艺术功底。

(3)节奏剪接点

节奏剪接点使用的镜头一般是没有人物语言的镜头,它以事件内容发展进程的节奏线为基础,根据内容表达的情绪、气氛以及画面造型特征来灵活地处理镜头的长度与衔接点。换言之,节奏剪接点的作用,就是运用镜头的不同长度来创造一种或舒缓自如或紧张激烈的节奏。

在选择画面节奏剪接点时,还要考虑将镜头的画面造型特征、镜头长度与解说词、音乐、音响的风格节奏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声画的有机统一。

(4)声音剪接点

以声音因素为基础,根据内容的要求、声音与画面的有机联系来处理镜头的衔接。它一般要求保持声音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纪实类微视频中的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了屏幕空间和屏幕形象,在叙事、传情、表意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没有声音的纪实性微视频,不仅可能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也会失去真实的质感。

纪实类微视频声音的剪辑是指对纪实性微视频中各种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构思、选配、组接和综合处理。具体来说,这些声音元素包括解说词(声)、人物同期声、音响(现场音响、模拟音响)、音乐等。

解说词与画面在表现力上的差异使得它们在纪实性微视频中有着自然的分工。形象塑造、细节描写等是画面的特长,解说词的特长则在于叙事、抒情和说理。因此,它不必重复画面已经展示的东西,而应该说明画面没有或不可能说明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解说词要有较多的停顿和间歇。

一般来说,每段画面都要有相应的解说词。否则,这段词就会拖到其他段落的画面上,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就失衡了。

另外,每段解说词最好不要与相应段落的第一个镜头同时上或与最后一个镜头同时下,即词应比画面迟出,比画面早消,切忌与画面同时上下。

人物同期声是指画面上所出现的人物的同步话语,它是一种直接的真实语言声音。人物同期声在当今纪录片领域越来越受重视,形式也更为多样。

人物同期声的剪辑,首要任务是为谈话定位,即运用谈话素材营造作品的形式,包括是否保留创作者现场主持、叙述的形式等。

人物同期声的剪辑,基本要求是语意完整、层次清楚、谈话的叙事说理效果与作品总体结构顺畅和谐。生动、有真情实感或重要的谈话,不全是有条理地完整出现,某些谈话内容可能颠三倒四、前后重复、多次补充,因此,畅谈半小时只用一两分钟的情况很正常。这就要求剪辑时要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重组“声音”内容,使之清晰、自然、合理但又不“断章取义”。

人物同期声的具体剪辑方式有:

(1)直切式剪辑。声音和画面同时切入,这种切入比较生硬、突兀,且缺乏戏剧性变化。

(2)间切式剪辑。声音音量从低逐步过渡到正常,在前面有解说声或表现群体场面时效果较好。

(3)在谈话中插入相关画面。这样可使谈及的内容形象化,配合谈话扩展信息量,能有效地消除因为声音剪辑而带来的画面跳跃,是处理谈话重复、冗长、语病的有效方法。

(4)重叠式剪辑。使声音提前于画面或是画面提前于声音,从而避免直切式剪辑带来的生硬、突兀的效果,并为对话增加了一些戏剧性变化。

现场音响常被称为“现场声”,包括环境声、自然声等,音响的作用在于能阐释画面、传达情绪、渲染气氛,一般来说,现场音响在纪录片中应给予保留、使用,让所有内容都有声有色、自然逼真。但是,对现场音响的处理又不能是简单地保留,保留只是创造的基础。同时,现场声有远近高低之别,不同的处理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而言之,现场声是处理艺术虚与实、藏与露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用之得当的实声,呈现为逼真自然;用之不当的实声,可能表现为肤浅和表面化。

音乐是人类表达感情、交流情感的最佳听觉艺术形式。音乐具有抽象性,虽然缺乏语言和自然声的明确性、特定性,却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抽象的音乐与写实的影像、现场声、同期声和虚实兼备的解说词相配合,使纪录片产生了艺术性与逼真性兼备的品格。

在纪实性微视频里,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音乐都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是被“吞并”的艺术,不能自成体系,也不能过强过满。以少胜多、服从整体,是创作和运用音乐的基本原则。因此,在音乐创作、选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克服音乐选配的随意性,尽力追求音乐与全片主题、风格的和谐;

(2)选配音乐要有一个统一全片的基本风格,不能把全片音乐的各个乐段搞成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乐段“大杂烩”;

(3)音乐与解说、音响之间关系的处理要主次分明、互相配合。否则,音乐在音量上的喧宾夺主,会使观众听不清解说词或同期声。

纪实类微视频音乐只有置入适当位置,融入作品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使人不知不觉地受到它的感染,甚至于感觉不到它存在时,才是最好的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