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不是的。学习摄影需要完全掌控曝光、对焦这些知识等,所以相机只要有手动曝光功能,设置为S、A、M档就可以了,像微单、高端一点的DC都可以。不过不建议新手学习摄影买小DC,一些微单和单反都是可以的。但并不是非要单反不可,因为单反很笨重,很多人对它的兴趣越来越小。
很多人后悔手里的器材买错了,其实,当你会摄影了,也就自然知道自己要什么器材了。只要器材有S、A、M档,以及一些基本的对焦模式,我觉得就可以很好地学习摄影。
UV镜在数码相机时代就是一个保护镜片。保护镜片,说白了就是随便擦、随便造,坏了不心疼再换一个,只要镜头的镜片不伤就可以。所以这样一个镜片为什么要买好几百乃至上千的?有人说,越贵的UV镜越通透,是的,一点错都没有。但是那片UV镜真的会影响拍摄大片吗?要是真的影响,拍大片的时候,把UV镜拧下来就行了。所以UV镜真没必要追求最好的,大品牌的即可。
目前主流的相机都适合新手入门。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对于新手来说是否应该选择便宜一点的相机?或者选择操作简单一些的?专业单反会不会难上手?
从价格来说,几乎所有有经验的摄影爱好者都知道,要买你能力范围内最贵的相机,这才是真正的省钱之道——因为不折腾才真省钱。
至于相机是否专业,就取决于相机机身上按钮的多少。其实越高级的机身,机身上的按钮就越多,自定义的能力也越强,这样会让你操作更快。而一般意义上“入门级”机身的很多设置反而要频繁进入菜单,这样操作起来更烦琐。
真的高手,一定会手持利器。
很多人都说拍照一定要用M档控制曝光。其实大可不必,95%以上的照片都是A档拍摄的。少量需要控制快门速度的是S档拍摄的,极少数是M档拍摄的。只有在超出相机测光范围、拥有固定曝光参数、使用闪光灯或者现场光频繁变化等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才会用M档。如果明白了相机曝光的原理,那么用什么档其实都是一回事。用M档最多的时候就是拍月亮。
并不是,多数情况下手动对焦的成功率远小于自动对焦的成功率,尤其对于新手而言。相机厂商花了那么多年的时间研发并不断改进的自动对焦系统,难道还不如一个新手的眼神和技术么?手动对焦和手动曝光是一样的,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才使用。比如你摆拍的时候,比如拍摄一些高速移动物体,自动对焦完全无法工作的时候,但这种情况很少。所以,新手还是多用自动对焦吧。
或许这个观点在胶片时代还有些立足点,但是现在已经恰恰相反。首先,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已经很高,光圈越小,衍射情况越明显,画质会变得很差;此外,目前的镜头设计理念和之前有很大不同,新镜头的设计就是按照最大光圈的最优效果设计的。所以新镜头往往是大光圈的时候画质好,当光圈小于F11的时候,画质很差。这个理念很好,最大光圈都不能用的话,要那么大光圈有何用呢?
别说新手了,许多所谓专业摄影师也完全搞不懂闪光灯,闹出了很多笑话。举个例子:我们看一些开幕式的时候,看台上闪光灯如星光一般闪烁,或者晚上拍摄名山大川的时候,嫌远处的山太黑,也开闪光灯。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公式,GN值=光圈×距离。GN值是闪光指数,差不多就是你闪光灯的最厉害的亮度指数。厉害的外闪差不多有GN值60的,如果你的光圈是F2.8,最多也就照亮到20米左右的距离,有时候你压根没办法开闪光灯。
首先要先强调一点,后期对于摄影来说非常重要。一张照片不做后期在多数情况下只能算半成品。教学照片很少有后期的主要原因是需要教授摄影技巧,所以要先看原片,这样学会了技巧之后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但是一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就太注重后期的效果,反而会让你忽略掉你照片本来的内容,失去了摄影的本意或者你的拍摄技巧。比如,一个景色并不好的傍晚、一个并不好的场景,但是依靠后期你依然可以调整出色彩绚丽的天空。
可能地面的景物并不好看,可能这不是一张好照片,但是很多新手依然会对于此兴奋不已,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照片的一部分——看起来好看的那部分。
渐渐地,新手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很容易被后期所满足,于是不再关心拍摄内容与拍摄技巧,渐渐走偏了。要么色彩浓烈得过分,要么追求大反差黑白。
新手们认为黑白能掩盖一些瑕疵,如果不能,那么就提高反差。殊不知黑白照片要关注灰度,也许不同的颜色在转为黑白之后会表现成同样的灰度,起到简化画面的作用。无规律的彩色在转成黑白之后可能会形成规律性的灰阶,这也有助于表达某些场景。
所以做后期其实有很大的学问,但这也要建立在前期拍摄的基础上。因此,初学者依赖的后期,在专业老师眼中看来,可能只是玩闹而已。
前期拍得好,才能让你的照片大有可为。
老师点评照片的时候经常说你应该按规矩来做,比如构图三分法。然后常常有人说,规矩不就是用来打破的吗?不打破怎么突破瓶颈呢?这其实是很可笑的,属于没学会走就想着跑的。很多大师打破常规,但人家是有目的有意义地去打破。为了打破而打破,初学者切忌不明所以、胡乱运用。要先学会基础,有了本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再去打破常规不迟。
很多人连光圈、快门都没弄明白,就希望我给他们摄影之路的规划一个肯定。
他们的规划是:找一份影楼的工作,器材问题就解决了,摄影师还会教技术,学会了一身本领,同时也挣到了第一桶金,之后自己开一家影楼,之后全球旅拍,单子越来越多,从此走向人生巅峰……而实际情况是,因为你没有摄影基础,所以有点名气的影楼压根不会要你。即使你能去工作,你可能也根本接触不到相机,摄影师也未必能教你技术。还有就是,国内的影楼大多水平不高。
在摄影中,有一件事会被反复强调,那就是如果想拍到好视频,就要到达值得你拍摄的场景及发现有价值的瞬间。首先是这张照片的场景和瞬间到底值不值得拍,其次才会从取景、曝光、虚实、构图来具体分析。所以,如果是随意拍的,是不值得具体分析的,因为找问题可能要比拍摄花更多时间。
请记住,拍摄技巧和器材远不如你拍摄的内容重要。发现值得拍摄的场景和瞬间,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新手盲目追求所谓的摄影意境,所谓个人风格。追求是好的,但是不能盲目。如果连最基础的摄影技术都没有,这种追求只能是你摄影道路上的拦路虎。在我看来,摄影就是表达自己意图的一种方法,你的技术越高,你能表达的就越淋漓尽致,你的意境就越深远。没有好的摄影基础,其他都是没用的!
拍摄的时候,新手会不自觉地将画面的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间,这属于习惯。同时相机单点对焦时,默认的对焦点都是中心点,新手们可能在拍摄的时候顾及不了那么多。熟练一点的知道画面中心对焦点往往是最好用的对焦点,所以也习惯这么用。新手看老手这样做,更加坚定了中心对焦的方法。其实中心对焦的方法确实好用,一般情况下先对焦后构图也没问题。先对焦,之后再构图。很多新手只是对焦,然后就拍了。如果一定要居中呢?记住居中就要有个大主体。居中法构图是指一定有个大主体画面是左右对称向远处延伸的,也可以把小主体居中放置。你可以后期裁切,但是往往会损失像素。除了主体居中放置以外,很多人还喜欢将重要线条(地平线、水平面)放在中线。其实学过三分法构图的都知道这样会让画面显得非常呆板。
一般来说,地平线或者水平线这样的重要线条都是放置在三分线上的。如果天空好看,可以天空多一些,就放在下三分线上。如果地面或者水面好看,也放在三分线上。如果是表现辽阔感,就放在三分线下,甚至可以再往下压压。
那么是不是水平线永远不能放置在中间呢?也不是,如果出现上下对称的时候是可以的,比如:倒影。
这是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误。水平线一般就是要水平的。很多人问为什么不能斜着?因为那不叫斜,叫歪。
水平线明显倾斜的,会给人很不稳定的感觉。
当画面中的人或者物有朝向性的时候,构图就要注意了。你拍个人,面朝你,那么人物摆放方式就会多一些。但是人或者物朝左或者朝右,就不是这样了。
就算是没有学过摄影,凭借感觉也知道面前要留空间。这也可以后期裁切,但是损失像素。
拍摄人物肖像照的时候,如果是半身像或者全身像,记住,人的脑袋千万别放在中线上,更不能放在中线下,否则会显得人非常矮。
拍摄人像的时候,切人的位置也是很有学问的,很多地方不能切。简单来说,就是所有关节最好都不要切。如果画面中有水平线的时候,切人的问题也存在。
点在中心受力均衡,所以显得呆板;
点在画面上方显得会上浮;
点在画面下方显得会下沉。
横向线条显得开阔;
纵向线条显得高耸;
曲线显得柔和以及绵延。
正三角形显得稳定;
倒三角形显得不稳定、有冲击力;
楔形三角形会产生动感。
方形显得稳定。
圆形会让画面产生紧凑感、中空的形状;(www.daowen.com)
圆形会让人视觉停在中心,聚集目光。
将一个大主体放在中间。
画面结构中心对称。
画面从上到下三等分,从左到右三等分。画面中会有四条三分线,同时画面会有四个三分线交点。重要线条放在三分线上,重要元素(主体、着眼点)放在三分线交点上。着重表现的部分占的面积更多,决定了横线条放上面还是放下面。有朝向的元素,前方要留更多空间,决定了放左边还是放右边。当要表现得更加辽阔的时候,地平线(水平面)可以继续往下压,打破三分法,甚至可以将画面9:1分配。
正三角形显得稳定;
倒三角形显得不稳定——速度感、不安定感、动感。
框架中心的元素(主体、着眼点)会被突出。
单一元素不断重复,尽量充满整个画面;
透视效果造成引导线构图;
透视效果会造成延伸感;
引导线会让主体更容易被看到。
曲线的运用在视觉的方向引导上起作用,达到持续变化的效果。我们可以运用真实存在的点位安排来产生曲线,既包括规则曲线,又包括不规则曲线。
不管是没对上焦,还是对焦位置选得不对。没对上焦往往会造成画面主体不清晰。这是新手容易犯的错误,一般拍一段时间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了。记住对焦一定要对准你的主体。
有时候新手拿到大光圈镜头之后,就会使劲把光圈开到最大。但是景深太浅,拍摄的时候先对焦后构图就会出现余弦误差。先中心点对焦在人脸上,之后下摇相机焦点就跑到后脑勺了。拍人像时一般为摆拍,不是抓拍,所以可以先构图再调节对焦点。
景深太深,就是将该虚化的没虚化好;景深太浅,就是将该拍清楚的没拍清楚。
关于景深的虚实我们总结一下:对焦在哪里,哪里就是清楚的。如果其他的元素也在对焦平面上,那么它们都是清楚的。不仅如此,如果其他元素在景深范围内,即使不在对焦平面上,它们也是清楚的。
(1)手抖造成的虚
最慢的快门速度应该是你使用的焦距的倒数。简单地说:你用200mm的长焦镜头,快门速度至少要1/200秒才能保证拍摄可能不模糊。要是新手,就要焦距的2倍的倒数,也就是如果200mm的焦距,至少要1/400秒的快门速度才行。所以一旦你达不到安全快门速度,虚也就不可避免了。
有人说,用防抖镜头或者防抖相机不就行了么?是的,一般防抖都是3档,好的据说5档。但是实际效果怎样才是标准的呢?我建议防抖最多提3档,也就是你的安全快门速度可以慢8倍。然后慢到1/8秒的时候,防抖基本上都没用了。所以一旦快门慢下来,人手的抖动就显露无遗了。这是生理结构,不可能有什么突破。
怎么办呢?很简单,提高快门速度或者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都可以。如果没有三脚架的话,就提高快门速度——比如通过提高感光度。有人说“可以开大光圈”,但一般这时候你的光圈已经最大了,但还是达不到安全快门速度。
提高感光度很多人不愿意,因为会降低画质。但是记住这句话:相比手动造成的画面模糊直接毁掉照片,提高感光度带来的画质下降根本不算什么。
(2)没有凝固画面主体
当画面的主体是静止的时候,我们架上三脚架就可以实现慢门的虚实结合了。但是当画面中主体是运动的时候,我们固定相机使用慢门拍摄,主体就虚了。
当画面中的主体是运动的时候,怎么办呢?
正面例子:
① 提高快门速度
提高快门速度可以凝固瞬间,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用闪光灯也可以拍摄到清晰的主体,因为闪光灯可以让你自然提高快门速度。
② 使用闪光灯+慢门
慢门拉曝是利用慢门拍摄,同时变焦。这样画面中的东西就有一个大小的变化——也是一种运动。只要是运动变化,就一定是虚的。但是利用闪光灯一闪,就可以让画面凝固住其中一个瞬间,自然画面中就有清晰的瞬间了,虚实结合。
如果不是用拉曝的方式仅仅是主体在画面中运动,原理是一样的,闪光灯会凝固一个瞬间,而其他长曝的时间主体都以虚影的状态呈现。
③ 追随的拍摄手法
当主体运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手持相机,追着主体拍摄,和主体保持相对静止。如果相机和主体保持了相对静止,那么即使是慢门,主体也是清晰的。因为相机在移动,所以绝对静止的背景和相机就有了相对移动,背景自然就虚了。
④ 后期涂抹背景虚化
后期涂抹这是近一两年才流行的,往往见于手机后期处理,很多新手喜欢这么做。
第一,“构图”永远是按下快门之前要做的,甚至在你打开手机相机之前,就应该用眼睛对眼前的画面进行“构图”——应该怎么拍?斜拍、侧拍、俯拍哪个方式更好?放在取景框哪个位置?
这是一种随时都能进行的构图练习,可以把它叫作“脑内构图”。脑内构图每时每刻都可以进行: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坐在座位上看书,你可以考虑是专注于从正面拍下他的表情,还是连旁边玩手机的人一起拍进来做个对比;对于在公园里吹泡泡的孩子,你会把焦点放在孩子欢笑的脸上,还是放在随风飘扬如梦想般上升的泡泡上?
第二,多模仿别人的优秀作品。虽然模仿别人的作品拍摄时,哪怕拍得一模一样也不值得炫耀,更不能证明你的水平和对方一样。但这却是我们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一步。如同学写字时要照着字帖一笔一画临摹一样,要想“写好字”请先会“写字”,要想“拍好”请先“会拍”。
第三,不要把后期看得太重要,但也不要拒绝使用后期。我们在看别人评判某张摄影作品时,常能听到一句话“后期太重了”。后期太重是很多新手难以避免的问题,但photoshop或者snapseed虽然不能替代我们去按快门,适当的后期却能给我们的作品加分。
第四,看了那么多有关摄影技巧的文章,为什么还是拍不好?那是因为你缺乏实践。这跟“知道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一个意思。想减肥的,早起跑步跑起来,想拍照的,拿起手机拍起来。
现在手机摄影并没有什么大成本。请不要吝啬快门,同样的景点、同样的人,不同的参数、不同的角度……你能拍出数不清的照片。多拍几张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拍不好的删掉即可,甚至在删掉之前,它们也能在你下次拍照之前提供警示,让你避免错误。
第五,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摄影作品亦如此。很多的优秀作品都来自摄影师不经意间的妙手偶得。但这一不经意,其实是由无数次刻意练习铺垫而来的。
新手抓拍总是不得要领,不是构图不好,就是焦点没对准。虽说抓拍最重要的就是快和准,但这个快和准都是可以练习的。我们抓拍时都没空闲时间去考虑构图、对焦、曝光等,但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把这些步骤都融入脑子里,抓拍就没那么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