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微视频产业的创意和盈利模式

美国微视频产业的创意和盈利模式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微视频的创意生产大国,美国微视频产业的内容创意与盈利模式值得我们借鉴。鉴于美国微视频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更新及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对其内容创意方式和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并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就变得尤为重要。美国微视频领域分为PGC和UGC两类内容生产模式:PGC指专业生产视频内容,UGC指用户生产视频内容。

美国微视频产业的创意和盈利模式

作为微视频的创意生产大国,美国微视频产业的内容创意与盈利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第18次年报中的一系列数据[1],订阅有线电视的用户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有线电视的收视率正在下降。根据eMaketer数据[2],2013年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花费在手机电脑等数字移动设备上的时间为4小时40分钟,首次超过花费在电视上的4小时31分钟。与此同时,美国微视频的产业规模呈现出鲜明的增长态势,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的资本在源源不断地注入微视频领域,美国传媒产业格局中不可估量的变化正在发生。鉴于美国微视频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更新及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对其内容创意方式和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并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就变得尤为重要。

与传统的文字内容、语音消息和图片素材等信息表达方式相比,微视频包含的信息量更大。同时,由于移动互联平台、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移动端用户对社交功能的需求等原因,天然具备这些优势的微视频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备受瞩目。然而,真正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传播的微视频,在内容设计方面,还是需要对用户的日常兴趣、时间需求、心理特点等方面有精准的把握。具体到美国的微视频产业,从制作者到传播者都对上述需求有着独到的理解。

在美国,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功能越来越突出,新闻类微视频、纪实类微视频或是创意类微视频的社交属性也被极大地挖掘出来。

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指作品内容,或作品的改编源头。IP具有明确的内容认知,有现象级的传播势能,且粉丝基础非常强大,一旦上线就会呈现病毒式的传播效应,因此借助IP内容进行微视频创作和传播的媒体平台往往能取得十分显著的传播效果。微视频借助IP的强大影响力和受众流量的强大聚合力,很容易产生社群效应,让用户就IP内容在社群中进行讨论、交流、打赏,能使用户产生社交乐趣,增加社交吸引力和黏合度,创造用户群体针对这一话题的广泛共鸣。例如曾经在Facebook(脸书)上疯传的康恩都乐超级碗微视频就属于典型的内容原生视频。在美国橄榄球超级碗比赛的中场休息期间,康恩都乐投放了这条微视频广告,讲述了都乐的“咖啡队”如何打败“奶昔队”的过程,微视频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搞笑视频,这一视频最终被美国用户在Facebook上广泛传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传播效果惊人。

美国微视频领域分为PGC和UGC两类内容生产模式:PGC指专业生产视频内容,UGC指用户生产视频内容。PGC基本沿用一个或多个专业制作团队进行产品生产,UGC则是利用视频产品的原创动力,由用户提供多元化同时具有创新性的视频产品。[3]由于PGC的专业性,在某种程度上会产出画面质量、音频效果等更加优质的内容,然而在新闻类、纪实类微视频领域,特别是新闻类视频方面,UGC更具有成长性。相对而言,UGC内容更具有传播能力,它非常符合美国人的思维方式,美国人的原创能力足够强大,由用户直接产生的内容很容易引发社交兴趣,满足用户求知的欲望,产生群体效应。

2005年,YouTube(优兔)成立,一上线就有UGC的基因,在社交网站兴起前,网络视频渠道就是YouTube一家独大。2010年开始,智能手机进入普及阶段,视频内容供给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如果以每分钟上传视频时长来衡量美国UGC的产能,可以发现以2010年为拐点有个明显的加速。

图1-3 美国UGC视频集中在YouTube,2005年起跑,2010年随智能手机普及加速[4]

针对UGC内容的广泛吸引力,很多网站或移动平台都开始利用用户生产的微视频内容来增强社交的频度、广度和深度,而在微视频领域的专业媒体制作机构也开始将个人工作室、记者媒体人以及日常用户等都列入微视频的生产团队当中,可见UGC所具有的社交动力是非常大的。

例如,可口可乐Facebook粉丝页面是可口可乐公司在社交媒体上使用UGC内容的成功范例。可口可乐公司组织客户分享与可口可乐有关的真实故事,并开始发布有趣的视频和其他内容,粉丝页面很快就赢得了很多粉丝,而且充满了有趣的用户生成内容。这些内容是由不同的客户创造的,而不是专业的营销人员提供的,由此增加了对品牌页面的吸引力。

此外,一个名为The Man Your Man Could Smell Like(《你的男人能闻到的味道》)的微视频也体现了UGC内容强大的社交原动力。严格地说,这个微视频并不是纯粹的UGC,因为视频不是由顾客创造的,但在Twitter(推特)、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体上,有很多网友发表了针对该视频的个人评论视频,而由用户制造的The ManYour Man Could Smell Like视频一发布,也让老香料(old spice)这一包含沐浴露、须后水和止汗露产品的品牌在Twitter账户上的追随者两天内增加了2 700%,官方网站的浏览量增长了300%。在这个例子当中,用户成为活跃的视频制作群体,他们在制作并发布有趣的评论视频的同时,也提升了原版视频和制作团队的影响力。

截至2016年6月,美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6.56亿人,较2015年年底增加3 656万人。移动用户中使用手机(移动客户端)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高到了92.5%。由于使用手机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用户时间碎片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人们等候出租车、等待飞机起飞、等待结账等碎片时间里,微视频有着很大的传播空间。

纵观全球微视频行业的领导者,不论是YouTube还是Facebook,或视频时长限定在200秒以内的Snapchat等,各大海外平台上的视频正在不断变短。在YouTube平台上的两亿多个视频中,时长在200秒以内的视频占比为55%;在Facebook上更是高达91%,Twitter这一比例是88%,而Instagram对视频的时长限制就是1分钟。

图1-4 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平台上微视频总量中200秒以内的视频所占比例[5]

相比时长在5分钟以上的视频,微视频爆点集中、单位时间内感官冲击力强,具有更高的观赏性和更好的变现能力,因此这一形态也就成了移动端视频的主流。

根据艾瑞咨询《2012年网络微视频营销价值研究》提供的数据,视频已经是用户数量最多、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互联网应用,而微视频的观看次数已经超过了影视剧等长视频,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艾瑞咨询指出,微视频播放时长短,但因其数量繁多、内容丰富,能够产生较高的浏览页面数,页面数份额占比超过50%。

根据eMarketer最新发布的数据,超过半数的平板电脑用户通过观看视频来获取信息,而微视频比长视频更受平板用户欢迎。其中,新闻性和娱乐性的微视频最受平板用户青睐,64%的受访者选择定期观看类似内容。

显然,由于播放时间短,传统视频内容的叙事法已无法适应网络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的接受情境。根据Socialbakers对用户在Facebook观看视频的完整度调查(即用户从头至尾完整地看完一部微视频),观看完成率排名前25%的视频,其长度均不超过21秒;20%的用户会在观看视频前10秒后离开,33%的用户会在30秒左右离开,45%的用户会在1分钟后离开。[6]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设置的接受情境下,生产者仅仅做好内容的呈现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内容导向转向体验导向。率先体现这种导向的就是瀑布流型布局。瀑布流型布局最早应用于美国一家流行的图片社交媒体“拼趣”(Pinterest),其基本格局是:所有的内容像瀑布一样自上而下排列,用户在观看内容时不需要翻页,仅通过下拉就可以不断发现新的内容。近年来,在视频新闻领域,瀑布流模式已被许多国外网络媒体采用,例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Buzzfeed、Newsy等。

除了对布局的精准把握外,美国专业的微视频生产者在用户碎片化的时间里提供何种内容方面也有着准确的把握。例如在新闻微视频方面,从选题角度来看,网络微视频新闻正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即在选题上由从整体入手转向从单一角度切入、深入挖掘新闻事件某一方面的意义。摒弃“大叙事”思路,偏重于直击现场,来自现场的手机录制的短短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的视频素材,经平台的简单处理即直接作为新闻内容呈现在平台上。例如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发布在Facebook上的章莹颖事件的视频新闻,记者利用移动拍摄的视频让观众快速感受到现场气氛,该视频也在短短10小时之内获得了23.6万次浏览、1 193条评论。[7]

美国微视频新闻选题角度“小”,除了体现在切入角度上,更体现在对选题本身的创新上。与传统视频新闻相比,微视频新闻受媒介平台限制较小,接受情境亦较为私人化,因此可以选择更有趣、更有创意的主题进行报道。各大微视频平台要么借助某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同步视频场景进行病毒式传播,要么借助实用性很强的视频(像如何护理宠物、如何插花等)让有专门需求的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单个用户碎片化的时间对微视频来说恰恰是最好的传播空间,而制作最适合碎片化时间传播的微视频题材和内容正是美国微视频制作人的过人之处。

图1-5 CNN发布在Facebook上有关章莹颖事件的视频新闻

例如,2017年,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左岸”(Left Field)平台,专门负责制作微视频新闻,发布在其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平台的账户上。其官网如是陈述平台的宗旨:“我们是一个全新的国际化视频团队,专门为社交媒体和机顶盒用户设计短小而有创意的纪录片和微视频。我们的团队旨在发掘故事,并将创意生活变成新闻头条。”[8]

微视频要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化的背景下充分挖掘用户想要的(want)和需要的(need)。用户想要的东西,很多时候只是随机的,是为了满足对另一个自我的想象;用户需要的东西才是其真正愿意为之付费的,它是用户真实自我的刚需。同时,刚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被挖掘、被引导、被定义。借助智能技术开发用户刚需也是美国微视频的独特之处。

无人机拍摄应用到新闻报道、娱乐传媒、生命搜救、能源开采等领域,可以把很多素材从难得一见变得可以面向用户。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能够冲出传统新闻采集工作在空间范围上的束缚,特别是在那些不宜人员行走的地域和一些艰险的情况下,利用无人机拍摄能给观众和用户提供优质的现场画面。

在美国,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Getty[9]、Gannett(甘尼特)、NBC Universal(NBC环球)、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新闻机构陆续宣称,将使用无人机采集新闻素材。无人机在美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在空中拍摄的视频画面给受众带来的新视角是传统的拍摄方式无法做到的。无人机可能会替代传统电影摄影技术中人工的移动摄影、跟拍和升降镜头。美国公司Queen B Robotics更是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无人机产品——Exo 360。这是全世界第一台可以拍摄360度全景4K视频的无人机产品,该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可以配合VR头显使用,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360度全景上帝视角。由此可见,通过无人机拍摄制作的新闻类微视频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甚至在重大事件新闻报道方面,无人机拍摄的新闻微视频可以成为用户全方位了解事件进展的必需品。

2016年8月29日,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布的管理小型无人飞行器(UAS)即无人机使用的新法规生效。[10]对于无人机使用过程中的监管、法律权限等边界问题也会出台相应的制度约束,但在做好制度监管和进一步推进低空空域管控的情况下,由无人机拍摄的新闻微视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借助健康追踪器、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或VR头显等智能穿戴设备创作的微视频也逐渐在普及。如VR虚拟现实技术就以全景式、沉浸式的表现形式,在时空构建、屏幕介质、主观感受和互动方式上相较传统视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将人们从手机屏幕拉向智能穿戴式显示设备。用户一旦适应了VR技术的微视频,很快便会产生收看需求。由智能手表、健康追踪器等可穿戴设备制作的微视频也逐步出现,这些设备在技术上采用实体按钮+全屏式图标,实现了对智能眼镜的人性化交互控制。这些微视频呈现给用户的不单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的强大功能。在拍摄过程中如何进行技术更新,使拍摄的视频能在可穿戴设备上流畅播放,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

2012年5月,谷歌首次公开展示了谷歌眼镜如何用于拍摄视频。该眼镜可以拍摄照片并录制720p高清视频,许多开发商和公司已经为谷歌眼镜建立了应用程序,包括新闻应用程序、面部识别、运动、照片处理、翻译和分享到社交网络,如Facebook和Twitter。

除了谷歌眼镜,还有Spectacles,这是由SnapChat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眼镜,它是一副太阳镜,但它同时也是一款装有摄像头的时尚太阳镜,能够录制10秒的广角视频,用户可以在SnapChat 上与好友分享视频,不需要数据支持。用户在开启蓝牙后,Spectacles眼镜拍摄的微视频会自动同步到SnapChat账户上,而拍摄过程也几乎是傻瓜式操作。Spectacles眼镜盒还有自动充电功能,如果眼镜盒电量不足了,连接数据线即可充电。(www.daowen.com)

此外,OKAA双眼全景相机等全景VR采集设备的推出,也降低了虚拟现实的内容制作和消费的门槛,极大地改善了虚拟现实内容素材的短板。普通消费者也可以一键记录自己的生活,拍摄属于自己的全景VR微视频作品,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站与朋友分享。

目前,Hulu、Netflix、Amazon Instant Video是美国市场份额最大的三家网络视频公司,它们分别形成了广告主付费、用户付费加入会员、单次付费收看以及与新技术跨界整合提供增值服务的盈利模式。此外,鉴于微视频能在突发事件首发、现场报道取证、媒介产品创新、企业品牌宣传、品牌活动拓展以及多元媒体融合方面与新闻报道紧密结合,构建新的信息传播格局,资本开始进入微视频传播领域,使其愈发平台化和规模化,美国微视频产业的盈利模式正在趋于成熟和多元化。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产生、媒体和技术深度融合的态势下,受众对微视频的消费需求不断升温,也因此带来了全球视频广告市场的急速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对全球视频行业市场的调研,视频广告投入在2009年达到了22亿美元,进入2013年达到了113亿美元,到2017年,全球互联网广告费用已达2 050亿美元。[11]

由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FOX(福克斯公司)、ABC(美国广播公司)共同投资创建的视频网站Hulu就是广告主付费这一盈利模式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Hulu充分注意到了用户的时间需求和参与性需求,它通过对广告时间和广告内容精准的控制来实现广告收益。例如,用户可以选择广告在何时出现——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穿插广告或者在视频播放前一次性观看一段广告。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不同的广告种类,每部剧都有独家广告商,个性化的广告满足了不同的用户需求,使广告的价值达到最大化。用户可以给广告评分,投票参与广告播放期间的趣味性游戏,降低了强迫用户看广告带来的抵触情绪,变成了用户主动去看广告、与广告互动。[12]值得一提的是,Hulu的大部分技术开发是在北京完成的,尽管没能进入中国市场,但Hulu却在北京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聘请了华裔首席技术官艾瑞克·冯,利用中国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北京的研发中心能够与北美的基地互相配合,全天候运转,更迅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再者,Hulu也强调为广告商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宣传,通过让用户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广告,Hulu能帮助广告商更精准地到达目标消费者,根据尼尔森的研究,Hulu这种方式的广告有效度是传统电视广告有效度的两倍。而Hulu对用户体验的强调也让用户更容易接受广告,此外,Hulu也能基于用户的使用情况为广告商提供调研信息,为用户提供匹配度更高的广告。这些特色加上高质量的内容,形成了对广告商的强大吸引力,Hulu也因此赢得了较其他视频网站更多的网络广告商。据2010年10月的数据,Hulu的用户数达到了3 000万人,他们在该月观看了2.6亿次视频,其中包括8亿次的广告。用户每收看半小时节目为Hulu贡献的广告收益为0.143美元,而且呈现出逐渐增长的势头,到2010年第四季度,这一数据达到了0.185美元,与观众观看传统电视每半小时产生的0.216美元广告收益相比,已相差不多。虽然Hulu的访问量只有YouTube的1/20左右,但却创造了较后者更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0年Hulu的收入达到了2.63亿美元,较2009年的1.08亿美元实现了大幅增长。值得一提的是,Hulu并不是以固定价格向广告商出售广告位置,也不是按固定价格向内容提供商支付内容成本,而是按照每月每个广告或节目的观看次数同广告商及内容供应商结算,这种按效计价的分配方案受到了广告商和内容商的热烈欢迎。

总之,在为用户提供精准化服务的前提下,微视频内容能够吸引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自主传播,达到商业宣传的效果,这是微视频带来的双赢效应:既确保投放的目标受众有良好的体验,同时又获得品牌认同和营销收入。这种在品牌宣传中进行360度“植入”社交认同的设计,让用户对商业宣传有相当程度的认同,且容易最终形成有效的购买行为。

在用户付费的盈利模式中,出品了《纸牌屋》《发展受阻》《铁杉树丛》《女子监狱》等热播美剧的Netflix(网飞)最为成功。它开创了电视剧制作、发行、播放为一体的全新商业模式。它通过对目标会员的有效吸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会费收益。Netflix表现出的优势有:便宜,月费降低至10美元以下,因而用户需求量更大;跨平台,电视、PC、Wii、PlayStation、Xbox等平台之间互联,用户个性化设置随账户而走,换个平台同样可以从之前的记忆点开始播放;自制内容(Netflix Originals),从内容上创新,在内容的独家性上深度布局。Netflix利用其平台上大量的优质微视频内容及用户对微视频的社交兴趣,将其传播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即内容优质的微视频吸引用户对平台形成使用黏性。与此同时,用户分享自己喜欢的视频,对平台进行二次宣传,吸引同类用户使用平台,增加平台上的用户流量,这样既提升了会员购买量或付费能力,又将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移动化。[13]

在为用户提供衍生服务方面,微视频除了线上为用户提供视觉需求之外,也可以跨界整合其他技术,将用户进行细分,深入开发用户的衍生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增值服务。例如,Amazon(亚马逊)美国会员的每年费用达到了99美元,它将流媒体视频点播、流媒体音乐和Kindle电子书借阅等技术作为服务一起打包提供,使得用户数快速增长,并逐渐开始盈利。Amazon Prime(亚马逊金牌服务)的捆绑销售策略,展现出拥有强大技术支持的电商入主网络视频领域可能带来的利润垄断趋势。此外,微视频还和VR等虚拟技术结合,利用用户选择的地图位置、拍摄滤镜、表情道具等服务打造出家居、度假、休闲时光等虚拟场景,来提升与现实场景的黏合度。在这些场景标签的匹配过程中就发展出了售卖游戏商品、结婚纪念品、旅游产品等向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

与直播技术相融合,共同开发商业价值,也是美国微视频重要的盈利模式。例如,美联社在面对网络用户移动化转型过程中,不仅在技术方面应用了机器人写作技术,而且在视频方面应用了微视频与直播技术相融合的方式。[14]运用Live U技术,可以把现场实时拍摄的素材和机器人进行采编的过程在流媒体上直播,用户通过自己的手机就可以看到新闻的最新动态,这种方式增加了新闻报道对用户的吸引力,提高了用户的使用黏性。

美国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它将PGC内容关联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持续输出。MCN也可以理解为有专业制作、管理、推广、销售甚至投资能力的机构,类似于国内的演艺经纪公司。MCN凭自身资源与内容生产方签约并获取股权收益,同时以内容集团的形态整合所有资源并借助强大的第三方视频平台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对于广告主来说,MCN可以连接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的网红/内容制作者,坐拥数千万订阅用户和粉丝,月均视频浏览量动辄破亿,甚至达到百亿之巨,MCN俨然已成为内容/媒介代理领域的一股新势力。对于媒体平台来说,MCN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仓库。2014年,Facebook就开始拉拢一些从YouTube起家的MCN,希望它们把优质的视频内容直接上传到Facebook,而不仅仅是分享一条YouTube的视频链接。阿里也已经高调宣布,土豆出资20亿元,吸引MCN入场,专注于优质内容的生产。另外,一些传统媒体、内容制作公司正在将MCN当成进军互联网、抢占移动端、吸引年轻观众的跳板。探索频道早前就宣布将在亚洲地区与两家MCN展开合作,推动网络内容的制作与分发。

值得一提的是,MCN也可以理解为美国的网红孵化系统。迪士尼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YouTube上拥有4亿订阅用户的Maker Studios,被业界称为MCN内容制造孵化商业模式的一大成功,此外在美国杂志Variety(综艺)推出的明星影响力排行榜上,自2014年起,排名前五的竟全部都是传统媒体中闻所未闻的网红创作人[15],这也可以理解为平台化运营的一大成功。

与美国微视频产业现状相比,中国的微视频产业同样处在飞速变化的阶段。2017年1月22日下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人。与2014年 6月的6.32亿人比较,增长了将近1亿人。[16]对于中国的传统媒体而言,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微视频这一形式,利用其特有的数据承载、同步报道功能,以及其更透彻的交互性,推动自身的升级迭代。

面对微视频产业的发展,优酷、土豆、腾讯、微博、美拍、秒拍等内容提供平台,同样不能忽视内容精准与用户互动这两大主题,也不能忽视尖端技术的应用与不断创新。而对于国内的网络直播平台,在微视频与直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诞生出来的不能仅仅是目前国内大肆盛行的“锥子脸+微商”,及其浅显的“吸睛”和“吸金”方式,网络直播应该是在社交电商和粉丝经济共同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原创产业,做精品、做精准/精确的内容才是关键所在。

在移动互联网高速普及、移动终端技术可以迅速进入市场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微视频无论是在内容创作还是在商业盈利模式上,都应做到把握用户的需求,将用户想要的与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相互结合,将市场变化进行实时性的细分,从而创造出用户喜欢、投资者获利、平台获益,同时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有启示意义的产品形式。

[1] FCC.18thAnnual Video Competition Report to Congress[R/OL].(2017-01-17)[2019-02-05].https://docs.fcc.gov/public/ attachments/DA-17-71A1.pdf.

[2] eMarketer.Mobile Continues to Steal Share of US Adults' Daily Time Spent with Media [R/OL].(2014-04-22) [2014-12-22].http://www.emarketer com/Article/Mobile Continues Steal Share of US Adults Daily Time Spent with Media/1010782.

[3] 栾萌飞,薛可.基于5W模式的短视频新闻传播特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4] 资料来源:YouTube网站。

[5] 资料来源:微视榜,http://weibo.com/videoup?is-all=1。

[6] MARTIN.What you can learn from short form video[EB/OL].(2018-06-11)[2019-02-04].http://www.econtentmag.com/Articles/News/News-Feature/What_You_Can_Learn_from_Short_Video_100141.htm.

[7] 常江,徐帅.短视频新闻:从事实导向到体验导向[J].青年记者,2017(7).

[8] 袁舒婕.NBC再次出击数字视频[N/OL].(2017-06-21)[2019-02-07],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7/ epaper/d6530/d7b/201706/78835.html

[9] Getty即Getty Images,1995年成立于美国西雅图,在线提供数字媒体管理工具以及创意类图片、编辑类图片、影视素材和音乐产品。

[10] 吴万伟,海普沃斯.美国记者使用无人机的新法规[J].青年记者,2016(31).

[11] 李冰.美国在线视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现代传播,2015(6).

[12] 刘柳.移动社交背景下的短视频新闻跨平台传播策略探析——以美国NOW THIS 为例[J].东南传播,2016(12).

[13] 刘柳.移动社交背景下的短视频新闻跨平台传播策略探析——以美国NOW THIS 为例[J].东南传播,2016(12).

[14] 严小芳.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媒体机遇[J].东南传播,2016(2).

[15] 资料来源:美国杂志Variety推出的明星影响力排行榜。

[16] 资料来源: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 //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 t20170122_66448.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