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热阻模型优化 | 热界面材料

热阻模型优化 | 热界面材料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33[90]为固-TIM-固热阻构成,和第1章类似,界面热阻由接触热阻Rc1、Rc2和热界面材料的热阻构成。图633界面接触热阻及固TIM-固结构热阻构成热流从固体流经热界面材料再到另一侧固体端。由于热阻,宏观上界面会出现温差;微观上可以把固-TIM之间的接触划分成多个近似相同的导热管。整个接触面相当于多个导热管的并联。由式~式可知,界面接触热阻取决于热导率(λs)、表面压力、浸润性、固体表面形貌和温度。

热阻模型优化 | 热界面材料

前面的章节已经对界面接触热阻有一个浅显的认识,但是仍有一些微观因素没有考虑,如接触面粗糙程度、孔隙等,本节将进行详细介绍。

图6-33[90]为固-TIM-固热阻构成,和第1章类似,界面热阻由接触热阻Rc1、Rc2和热界面材料(TIM)的热阻构成。先来讨论Rc2的构成及计算。

图633 界面接触热阻及固TIM-固结构热阻构成

热流从固体流经热界面材料再到另一侧固体端。由于热阻,宏观上界面会出现温差;微观上可以把固-TIM之间的接触划分成多个近似相同的导热管(近似立体圆柱)。整个接触面相当于多个导热管的并联。

单个接触点热阻可表示为[91]

式中 λs——接触体的等效热导率,λs=2λ1λ2/(λ1+λ2);

as——圆形微接触点的半径;

bs——导热管的半径。

考虑到微接触密度ns,总热阻可表示为多个热阻的串联:

为了能够表示比较复杂的表面形貌,可以利用Hamasaiid[92]模型,将表面形貌用一个比较近似的高斯模型来代替,新表面和真实表面的对比图以及固液表面引入的新参数可以参考图6-34。可以根据这些参数来计算式(6-27)中的相关参数〈as〉、〈bs〉和ns

图6-34 简化表面及引进的新参数

式中 Rsm——接触点的峰谷间隔;

Y——夹层空气的平均高度;

σ——简化固体表面高斯分布的标准偏差,也可称为表面粗糙度;(www.daowen.com)

ε——由统计确定的参数,近似等于1.5。

根据以上参数,可以得到界面接触热阻计算公式:

根据微观固液接触界面的几何关系(见图6-35)以及表面自由能、毛细吸附力及气压平衡关系,可以得到Y的计算公式:

图6-35 微观液固接触界面各参数

其中,

式中 P0——密闭气体压力

Pb——外界压力;

Pγ——毛细压力;

γ1——液体表面自由能;

θ——固液接触角

φ——斜槽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

χ=Tc/T0

由式(6-32)~式(6-34)可知,界面接触热阻取决于热导率(λs)、表面压力(Pb)、浸润性(γ1,θ)、固体表面形貌(σ,Rsm,mn)和温度(Tc,T0)。

根据图6-33固-TIM-固之间的结构,可以将界面总热阻Rtot表示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