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校服中的危害:有害芳香胺染料分解问题

校服中的危害:有害芳香胺染料分解问题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用偶氮染料的部分衣物在穿着过程中,偶氮染料会被还原,分解后会产生有害芳香胺物质,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被称之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由此认为,“毒校服”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实际危害并非“近忧”,而是“远虑”。但现实情况是,此次的“毒校服”事件并非首次在服装中发现可分解芳香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也显示,5款童装产品中被检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校服中的危害:有害芳香胺染料分解问题

2013年初,上海爆出了一起让人揪心的危害学生健康的“毒校服”事件。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毒校服”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实际危害并非仅仅是“近忧”,还有“远虑”。

服装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特别是童装青少年的校服。人们首先要问的是,这“毒校服事件”中的毒是从哪儿来?原来,“毒校服”和臭名远扬的苏丹红都是偶氮染料惹的祸。

何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芳香胺染料属于偶氮染料。自1859年J.P.格里斯发现了第一个重氮化合物,并制备了第一个偶氮染料——苯胺黄以来,由于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色种齐全、着色力强且颜色鲜亮持久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也用于油漆、塑料橡胶等材质的着色。偶氮结构是染料中产生基础颜色的重要物质,如果没有偶氮结构,大部分染料的基础颜色将无法呈现。

采用偶氮染料的部分衣物在穿着过程中,偶氮染料会被还原,分解后会产生有害芳香胺物质,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被称之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偶氮染料在欧盟或者国际标准中都被认为是致癌的,而且都是被禁止使用的,苏丹红就是偶氮染料中的一种。并非所有的偶氮染料都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目前被禁用的只是还原后释出确定的24种芳香胺类的偶氮染料,约有130种。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对人体有哪些危害?芳香胺染料属于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种类繁多。芳香族氨基化合物可以经过人的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吸收进入人体。大多数芳香族氨基化合物品种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形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第二,溶血作用;第三,肝脏损害;第四,急性化学性膀胱炎及肾损害;第五,皮肤黏膜的刺激及致敏作用;第六,致癌作用,例如联苯胺导致的膀胱癌。

“毒校服”堆积的生产车间(www.daowen.com)

服装印染过程中使用偶氮染料会“放毒”

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种类繁多,不同的化学结构导致了其毒性效应方面的差异。上述六方面人体危害中,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作用、肝脏损害与急性化学性膀胱炎往往属于急性中毒的范畴,考虑到衣物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还原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且剂量有限,通常不会对消费者构成急性危害。而皮肤损害和致癌作用,会作为长期的风险而存在。

有专家认为在这些有毒染料中,毒性最强的当属联苯胺,联苯胺及衍生的盐类物质具有强致癌作用,在一定剂量及接触时限条件下可导致膀胱癌等恶性肿瘤。

自然环境中不会自然生成联苯胺,环境中存在的联苯胺均为人为所致。有研究者认为,联苯胺所致膀胱癌是低剂量长期累积的结果。工作中接触联苯胺的职业暴露,罹患膀胱癌患者的平均接触工龄在10年以上,而自开始接触算起,平均潜隐期多在20年以上。潜隐期是指“非传染病”从暴露于病因到发病所经历的时间。考虑到“毒校服”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污染方式,人体接触联苯胺等可分解芳香胺的剂量要明显低于职业暴露,因此推断其致癌风险,一方面患病概率会更低,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其潜隐期会更为漫长。

由此认为,“毒校服”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实际危害并非“近忧”,而是“远虑”。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在已经有了更加安全的替代产品,将含有可分解芳香胺的染料淘汰早已具备了技术条件。但现实情况是,此次的“毒校服”事件并非首次在服装中发现可分解芳香胺。近几年,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检测全国20家企业送检的1051份样品,发现约6%的样品中含有纺织品禁用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其中2%的送检样品还检出高致癌性物质联苯胺,最严重者超标达190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儿童及婴幼儿服装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也显示,5款童装产品中被检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