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色彩的向往自古有之,古时候人工制造的颜色主要是用天然染料染色而成的。其中,矿物颜料使用最早,例如用赤铁矿的粉末把兽骨染成红色,再串成项链佩戴在身上。植物染料种类最多,应用范围也最广。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黏合剂使之黏附于织物的表面,遇水及日晒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在染制时,色素分子经化学吸附作用与织物纤维亲合,改变纤维的色彩,虽经日晒水洗,均不脱落或很少脱落,故称之“染料”,而不叫“颜料”。因此利用植物染料,成了我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主流。
我们的祖先最初也许是在无意中发现,原野上的各色野花以及它们的绿叶,搓揉成浆后可以用来描绘,以后逐渐知道草木之根、茎、叶、皮经温水浸渍后,都可提取染液。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先人逐步掌握了植物染料的提取、运用技术。于是,人们的纺织品也由此开始五彩缤纷起来。
矿物颜料
在《诗经·小雅·采绿》中有“终朝采绿”“终朝采蓝”等诗句,描写的是对染色原料的采集。据《天工开物》和《本草纲目》记载,到明代可用于染色的植物已扩大到几十种,如槐米(未开的花蕾)可以染黄色。
蓝色染料用天然的靛蓝或菘蓝,先榨取它们的汁液,加石灰和蜂窟拌匀放在瓮里发酵,再把织物浸在其中染成蓝色。绿色一般用木樨科植物,如咖啡果等在明矾帮助下染成。红色要借助茜草或胭脂虫染成。用茜草压出汁,再跟明矾作用,染到织物上;胭脂虫是寄生的小虫,压碎后也用明矾助染。黑色用五倍子浸泡其汁,再加上铁盐。一般是先将织物泡在五倍子汁中,再加绿矾,就成为黑色了。
古代染料中的紫色,极难得到,所以有名贵的“帝王紫”之称,以致英语中“紫色”跟“帝王”是同一个词。原来,古罗马人和腓尼基人使用的“帝王紫”,是从地中海底的一种叫“恶鬼贝”的海螺中提取。在恶鬼贝的外套腔内壁有一条紫色的腺,内含高黏度的蛋白质和橙黄色物质。这一种黄色物质见到阳光后,会逐渐变成美丽的紫红色。由于8000个海螺才可以得到1000克的紫色染料,所以“帝王紫”十分名贵。(www.daowen.com)
成千上万海螺才提取几克的帝王紫
那时,帝王贵族们为了得到帝王紫染料,强迫腓尼基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出海采集恶鬼贝。为此,每年都有许多捕贝人葬身海底。帝王紫来得如此不易,难怪价值连城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用紫草给衣服染色了。紫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外表暗紫色,断面紫红色,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和染料。
由于紫草的提取率不高,加工几百千克紫草才能得到几克紫色染料,所以这种紫色染料也十分昂贵,用它做成的衣服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穿戴。那时的齐国,5匹素绸子只能换1匹紫绸子,有时甚至还不易换到,难怪会有“满朝朱紫贵”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