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设计及应用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设计及应用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应用的各类换热器中,管壳式换热器约占70%。图7-4为典型两流程固定管板式管壳式换热器。由于隔板起到了折流作用,因此通常又将其称为折流板,相应的换热器也称为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表7-5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内常用流速范围管壳式换热器中管子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有错正方形排列、顺正方形排列、错三角形排列、顺三角形排列、同心圆排列等。其中双壳程相当于两个换热器串联,但比其便宜。

管壳式换热器:原理、设计及应用

管壳式换热器是应用最广泛的工业换热器。在应用的各类换热器中,管壳式换热器约占70%。管壳式换热器的最大优点是能承受高温高压,适应性强,处理量大,工作可靠;此外其制造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低,选材范围广,清洗方便也是易为用户接受的原因。虽然它在结构紧凑性、传热强度和单位金属消耗量方面远逊于板式或板翅式换热器,但由于上述优点,管壳式换热器在能源化工石油等行业至今仍占主导地位。

管壳式换热器是把管子和管板连接,然后再用壳体固定,其结构形式也很多,主要有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形管式、滑动管板式等。其中固定管板式结构最为简单,但换热器工作时,由于管板是固定的,热胀冷缩的余地小,从而产生的热应力大,只能应用于管壁温度和壳壁温度相差不超过50℃,或壳程和管程流体温差不超过70℃的场合。有时为了解决温差膨胀问题,可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壳体上带膨胀节。图7-4为典型两流程固定管板式管壳式换热器。浮头式、U形管式、滑动管板式换热器就是为了解决固定管板式的上述缺点而设计的,其目的是使换热器运行时管束有膨胀的余地。图7-5为两流程U形管式管壳式换热器的示意图,当受热时U形管束能自由地膨胀。但上述换热器也带来另外的缺点,如浮头式结构复杂、造价高;U形管式管内无法清洗,管子破损后不能更换等。

图7-4 典型两流程固定管板式管壳式换热器

图7-5 两流程U形管式管壳式换热器

各种型式的管壳式换热器都是由封头、管板、隔板和外壳组成。其中隔板的作用如下:①作为管子的支撑结构;②提高壳侧流体的速度,并使流体横掠管束,从而强化壳侧的传热。由于隔板起到了折流作用,因此通常又将其称为折流板,相应的换热器也称为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典型的折流板(又称单弓板)及折流方式如图7-6所示。图7-7和图7-8所示则为改进后的折流板(又称双弓板)及折流方式,显然从定性分析即可看出改进后的换热器其壳侧阻力有所降低。此外还有三弓板换热器,它们共同的缺点是制造较单弓板复杂。

图7-6 典型的折流板(单弓板)及折流方式

图7-7 改进后的折流板及折流方式

图7-8 改进后的双弓板及折流方式

对于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体流速的选择十分重要。流速太低,壳侧的表面传热系数太小;流速太高,又会引起流体诱导振动,导致换热器损坏。通常壳侧流体流速可根据表7-5选取。(www.daowen.com)

表7-5 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内常用流速范围

管壳式换热器中管子的排列方式多种多样,有错正方形排列、顺正方形排列、错三角形排列、顺三角形排列、同心圆排列等。其中前四种应用较多(见图7-9)。顺三角形排列有利于使壳程流体达到湍流状态,能增强壳侧的传热,且能布置的管排数也较顺正方形排列多,使换热器较为紧凑;缺点是壳程清洗困难。顺正方形排列则正好相反,能布置的管排数较少,但有利于壳程清洗。为弥补各自的缺点,就产生了错正方形排列和错三角形排列。前者较顺正方形排列紧凑,后者则留有清洗通道。排列时管子中心距s应按如下规定选择:对三角形排列,s>1.25d0;对正方形排列,s-d0>6 mm。其中d0为管子外直径。

按管内流体流程的多少,管壳式换热器又有两管程和多管程之分。其中偶数管程,管内流体进出口在换热器的同一端;奇数管程,则进出口分别位于换热器的两端。管程数增加,管内流速增大,传热系数也将相应增加,但流动阻力也会随之增大。故管内流速也应依据表7-5选择。此外在设计或选择管壳式换热器时,除了考虑传热的因素外,还需考虑换热器在系统中的布置,此时可根据布置的需要选择偶数管程或奇数管程。

同样为了改善壳侧的流动和传热情况,也可在换热器筒体内加纵向挡板得到多壳程结构。因此有所谓双壳程换热器、分流式换热器和双分流式换热器(见图7-10)。其中双壳程相当于两个换热器串联,但比其便宜。分流式换热器适用于壳侧流量大,而又要求阻力小的情况。如壳侧流体冷凝时,当中的隔板可采用多孔板。双分流式换热器则可进一步减小壳侧流动阻力,而且适于温差大和管程表面传热系数很高的情况。它们的共同缺点是加工制造较为复杂。

管壳式换热器也常按其功能命名,如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过热器等,各国(地区)对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命名和设计都有相应的规范。如美国有TEMA规范,欧盟有DIM规范,日本有JISB8249规范,我国则依据GB151—2014《热交换器》执行。

图7-9 管子排列方式

图7-10 壳程的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